无隅
无隅

理论和实践中的壁障必须被打破, 思维和社会的夹角应当被敞开, 久居黑暗的角落需要被烛照—— 在行动中扬弃异化, 这就是无隅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发文纪念李文亮医生?驳“人血馒头”论

前天(准确地说似乎应该是大前天)李文亮医生去世,国内外网络社区的网民、媒体、自媒体们纷纷表达哀悼与愤怒,无隅公众号也发表了《悼李文亮医生》一文。

https://mp.weixin.qq.com/s/-7aLLFOUiQtSxEvybeZwAA

然而,我们在后台却发现这样的留言:

感谢这位读者为我们的文章增加热度

无独有偶,那一段曾经十分流行的鸡汤也又一次开始在网络空间流传:

“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升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升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漫骂,抱怨,逃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更有甚者,一部分人——如上图的读者一般——将各种缅怀李文亮医生,借以反思抗疫中折射的社会及体制问题的媒体、自媒体们斥为“人血馒头”。

众所周知,“人血馒头”一语出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在小说中,革命党人夏瑜即将被处决,临死前依旧宣传革命理念。而华老栓则向刽子手买了沾有夏瑜鲜血的馒头,想治好儿子的痨病,却未能成功,儿子也死了。华老栓等清国平民对革命无动于衷,不仅无法理解本该为他们自己带来解放的革命理念,还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对革命牺牲者的遗体进行侮辱。近年来,人血馒头一语常被引申,用来批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死者,损害死者利益,由死者承受代价的行为。

回顾完了人血馒头的含义,就让我来浪费时间,好好驳一驳,把本该是废话的东西抽丝剥茧地重复一遍,好教装睡的人能听到。


一、本意的倒置:谁吃了人血馒头?

在李文亮医生之死引发的舆情风波之中,被斥为吃人血馒头的是那些借此事诘问、反思社会与体制问题的个人、媒体与自媒体。且不论这些发声者实际动机为何(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指向争取公众的利益——这不正是夏瑜所做的吗?进而,指责、污名化这些发声者的人,不才真的是吃人血馒头吗?我们再换一个思路:如果说渲染李文亮医生的遭遇并提出反思是一种吃人血馒头的行为,那岂不是说渲染夏瑜遭遇的鲁迅先生正是吃人血馒头第一人?其中荒谬之处,不必再多说了。


二、引申义的分析:何来为了利益,何来损害死者利益?

讲完本意,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我们这些发声者到底有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死者的利益。

首先,我们的利益在哪里,动机又在哪里?我们的利益与动机,正在于看到李医生遭遇后的巨大情绪共鸣与宣泄,更是在对合理体制、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反思与追求。我们的利益与动机,正在于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们的政府、社会可以听听“吹哨人”的意见,防患于未然,将许多“突发情况”扼杀于摇篮,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训诫”,以致酿成大错。如果说媒体和自媒体也是为了曝光度,那么那些在微博、微信上发声、转发的普通人,又是为了什么呢?

质疑发声者动机的言论里还有另一种更为根本的思维:发言者为了公共利益发声,其根本目的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如曝光度。而当我们坚称自己没有这样的想法时,质疑者会说,这是因为你没有深恶自省——而深刻自省的标志正是你发现自己的根本目的仍然是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的质疑却是一种可笑的循环论证,它意味着只有你“认识到你的根本目的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你才能“认识到你的根本目的是在追求自身利益”,可谓自说自话,狗屁不通。另外,如果质疑者坚持认为每个个体为公共利益发声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那么追求自身利益便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那么吃人血馒头不就是应有之义吗,又有什么批判的必要呢?

其次,我们又损害了当事人的什么利益?我们与李医生素不相识,他的遭遇也并非我们所造成,我们在网络空间表达对李医生的缅怀,也并未如无良记者那般对李医生的亲人、家属进行各种采访、骚扰,为他们添麻烦,增加他们的痛苦。除去那个冒充李医生妻子进行筹款的网络骗子,哪有发声者损害了李医生的利益?如果说我们损害了李医生的利益,那训诫他的算什么?让他痛苦死去的算什么?为延宕情绪进行表演式抢救,让死者第一时间不得安息的又算什么?


三、其它根本性的质疑

除去人血馒头的控诉本身,某些自诩理中客者还对网络空间发声者们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根本性的质疑。在此我们再抽丝剥茧,掰开揉碎一番。

有人质疑因果关系。在他们看来,李医生的死是因为不幸染病,并非因为被冤枉、被训诫。殊不知,这样的看法是对因果关系缺乏全面考察导致的。李医生的死因当然是染病,但我们想开去,如果李医生等人的警告能被有关部门严肃对待,疫情或许不至于如此严重,那么李医生乃至每一个普通病人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救治?世上看似独立的事件往往都有这样深层、全面的因果。再者,我们纪念的本就不是李医生“抗击疫情,倒在第一线”的所谓英雄行为,我们在意的,更多的是一位敢说真话的平凡吹哨人以这样一种令人感到愤怒、不平的方式死去——训诫,不慎染病,事前不好好救治,事后上叶克膜,表演式抢救,难道这样的因果还不够吗?

有人质疑统计学意义上的纪念对象:李医生只是成千上万感染者和数百死者中的普通一人,为何只为他发声,不为其他人发声?这样的质疑代表的是把发声者的动机与发声意义表面化的思想与行为。与其说我们是在“为”李医生而发声,不如说我们是在“因为”李医生而发声。我们所纪念、缅怀,并基于其进行反思的,不仅是李医生这个平凡的人,也是李医生遭遇所代表的现象,更是预警不足、瞒报压制所导致的严重疫情中的每一个感染者和受害者。

更有人质疑,除了会发声,你们又做了什么?这样的质疑殊为可笑。且不说前段时间全国网络空间各种组织为湖北省等地组织的捐款捐物活动,就如人微言轻如无隅的主创们也曾组织过失败的捐赠活动。

关于无隅捐赠活动的反思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kcuCkoUTL3Rq_pnRpuRE1A

这种质疑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发声与做事既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互斥。正如文章前半部分引用的“祖国不好就做好自己改变它”论一样,这种逻辑首先认为发声毫无建设性,不算“改变祖国”。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对于社会、体制的质疑,正有着对建设性改革的促进作用。其次,这种逻辑代表的是“你行你上”思维。我不是官员,我就不能觉得政府不好。我是中国足球评论员,我就没有资格评论梅西的球技。如果我觉得犯罪组织是不好的,那么我是否只能加入犯罪组织,从内部改变它,而不能去当警察,从外部解决它?

Credit to PZH

四、结语:我们是否不够理中客?

最后,让我为装睡不醒,闭目塞听的理中客最后喊几句话。

以上分析够不够理性?以上哪一点反驳不是逻辑严密的批判性思考的产物?理性与否与立场何在并不相关,理性与情绪也并非完全互斥。在为李医生发声的网络舆情中,全民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动力正是愤怒的情绪。

以上分析够不够中立?或许不够。然而在鸡蛋与高墙之间,选择中立即是选择高墙。世上哪来那么多廉价的中立呢?

以上分析够不够客观?客观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独立看待问题,就事论事。然而李医生的死并非纯粹一个个体生命的死,它代表的是社会与政治的问题,对它的思考代表着我们对社会与政治的反思。如果客观代表着抹杀这种反思,那么客观就无助于社会的进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话要放在一起,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