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隅
无隅

理论和实践中的壁障必须被打破, 思维和社会的夹角应当被敞开, 久居黑暗的角落需要被烛照—— 在行动中扬弃异化, 这就是无隅的意义!

中学语文何时能教人说人话?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作者:邢麟舟

高考满分作文什么样?高考高分作文怎么写?文章《重磅|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评高考满分作文(一)》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也引起了网络舆论空间的轩然大波。该文所载的一篇浙江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利用每段两个外国人名,每段两个生僻字,每段两个哲学/社会学术语,每段一个长难句的“报菜名”式铺排,博得了阅卷老师的欢心,最终取得了满分。

知乎关于该问题的回答,内含原文

看到这里请别误会,笔者可不认为“报菜名”是什么贬义词,也非针对这一考生。同时,笔者也认为该文足以取得高分。但是,不论阅卷老师、普通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看客,恐怕都明白所谓满分作文的示范性作用。基于这个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的确有必要“无限上纲”,把这篇文章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与“中学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样的宏大命题联系起来。


一、优秀的高考作文,糟糕的说理文章,蹩脚的满分理由

语文高分作文应该这样报菜名吗?和许多知乎答主的意见不同,笔者认为无可厚非,甚至是应该。像该文作者这样的报菜名,其范围、层面之广,密度之大,贯彻之彻底,在常见的报菜名作文作文中可称翘楚。能够在短短八百多字的范围内展现如此级别的知识量感,体现自身涉猎的广泛,实在难能可贵,而笔者也相信该文作者平日的阅读积累的确是广泛深入的。说句直白的,如果各位考生能在平时有这种广泛深入的阅读积累,并高考考场上写出这样的文章,取得阅卷老师的欢心,获得高分,也算实至名归。

然而如前文所述,高分和满分,在高考的大环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涵。给出满分需要有力的理由,满分作文也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说得极端一点,今年的满分作文长什么样,明年大部分考生会尝试写的作文就可能长什么样。

那么阅卷老师给出了什么样的满分理由呢?核心是这两句话:

文字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逻辑严谨,说理到位。

“文字的老道与晦涩同在”一句,笔者认为恰如其分。然而“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我们得仔细看看。

鉴于文章的文字实在过于老道和晦涩,作为半路出家的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的笔者也只能识得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字,认得百分之九十的人名,我们不妨把全文用大白话简单翻译一下(以下每段对应原文中的每一段:


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期望似乎已经过时了,但我在挣脱它们之前,还想在这种传统期望和对生活新意义的追求之间再纠结纠结。
追求生活的新意义,乃至追求超越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如果一味地批判传统,就不好了。就算理想和现实有落差,这落差也不能作为我们走极端的理由。就算我们已经有了翔实的理想,也不能自认为真的打好了基础。
人是社会性的,我们追求超越性也要凭借社会的力量,积累社会的经验。
我们对超越性的追求,也是被家庭和社会传统形塑的,没了后者,我们就失去了自我。
我们对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批判要建立在都会家庭和社会传统的体验、理解之上,否则我们就没有资格进行批判。
我们对超越性的追求,是被家庭和社会传统形塑的,所以我们不妨谨慎一点,别忘了家庭和社会传统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在追求超越性时也别忘了家庭和社会传统的重要性,还是纠结纠结得好啊!


所以,全文看下来,这篇作文讲了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把“追求超越性的同时还要顾着家庭和社会传统”这个口号,用七种方法,复读了七遍……

请注意,请再次注意,笔者不是在针对作者。原文的文采、语言,都是作文获得高分的关键,而说理与逻辑也完全称不上是获得高分的必要条件。只是,把这样一篇作文说成是“逻辑严谨,说理到位”,实在是令人有些啼笑皆非。如果将这篇文章当作一篇说理文章来评断,那它存在的问题其实在低年级(或者包括高年级,笑)人文社科学生中层出不穷:名词的堆砌,大量无效引用的铺排,复读机式的论证,“不说人话”的行文……殊不知,真正优秀的说理文章,乃是要用层层递进的清晰逻辑,平实易懂的语言,辅以恰当的名词使用和引用,经过无数次修改和打磨,才能写就的。


二、中学语文何时能教人说人话?

分析完蹩脚的满分意见,让我们再来看看满分的示范效应。没错,从明年开始,可能很多考生,尤其是浙江省的考生,会顺着这篇满分作文的指挥棒,写作背课文、报菜名式的“逻辑严谨,说理到位”的文章。这样的示范效应,显然会误导考生对“好作文”乃至“好文章”的评价标准,也会令其养成畸形的写作习惯。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应当过于夸大这一示范效应本身对学生评价标准和写作习惯的误导。甚至,我们也不应当过于夸大评卷教师蹩脚评分意见的危害。这不是因为这些负面作用本身不够强烈,而是因为,熟悉中学语文和语文高考的人们都知道,这种批判不够根本,真正的批判与反思应当落在对语文教育的反思之上。

经历过高中的大部分读者想必都明白,相比于语言平实、逻辑清晰的优秀说理文章,高考作文对语言华丽、用典频繁、立意“浪漫”、文采斐然的文章具有明显的偏爱。清晰明了地说清楚一件事,似乎永远都是语文考试最不注重的方面。然而,许多高中毕业生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渐渐明白,从职场应用到学术写作,我们真正需要的,正是语言平实、逻辑清晰。

在笔者看来,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看,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令人真正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得以利用语言工具进行有效的意义传达与沟通,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是教会人“说人话”。然而,当下的语文教育显然无法满足这个看似最为基本的目标:如《生活在树上》这样的文章,短短八百字,一般人没个三五遍精读,是很难明白其主旨的。然而“追求超越性的同时还要顾着家庭和社会传统”这一句简单平实的论点,一秒钟就可以让人理解。目前的语文教育,恐怕更倾向于培养说了三遍旁人都听不明白的优秀人才吧。

语文教育为何存在这一问题,又如何改进,自然不是笔者能系统讨论的。有一个原因似乎值得提到:如今的语文教育,似乎融合了太多原本不属于语言表达与沟通范畴的内容。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考试要求里,包含了对思想深度的追求,对文化、美学、哲学的知识储备,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理解与看法,如此不一而足。当然,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传递思想的工具,没有思想,如何传播?但至少在考试命题方面,我们能否多提出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表达和信息传递本身的要求,多给出一些真正利于考生学会说人话的导向?四十分钟八百字的高考作文,显然承担了其无法承担也不该承担的考察任务。如果真的想要利用高考作文体现考生对哲学、思想、社会学的涉猎,彰显考生严谨、系统、学术性的说理与分析,我看倒不如像科举一样,给学生整天的时间,不限字数,要求其专门创作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在研究生求学期间,我曾经参加过香港著名人类学家麦高登的讲座,后者以人类学著作和畅销书《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贫民窟》知名。在讲座上,有一位听众问道:有学者批评您的书表达的内容过于简单,写作风格过于像事实铺排,您如何回应?老先生的回答是:

如果人类学家不能以大众看得懂的语言写作,我们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我把这个回答换个说法:如果不能写出令人看得懂的“人话”,我们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