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Ming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記一下「東鐡過海真的好興奮」

水文來的

香港作家陳慧有本著作名《拾香記》,故事以一家十二口的大家庭故事作骨幹,從十位兄弟姊妹及父母的命運,襯托出香港的時代變化。《拾香記》的書評,我曾經寫過,幸好當時寫下,以至今天重看時,依舊憶起一種香港情懐。

2 星期前,東鐡過海綫通車,全綫分別由落馬洲及羅湖站出發,意味著新界北區,甚至與深圳福田接駁的羅湖,能直達香港的商業命脈 - 金鐘及會展。從前東鐡的尾站是九龍紅磡,現在全綫的尾站則是金鐘。邊境地區跟金融區域的距離大副縮短,而且北部的邊界也會隨著人口的流動而變得模糊。

一切的模糊及變化也不會感到意外吧,只是不其然我想起《拾香記》中的四哥是名養子(名四海),當年「石硤尾大火」,爸爸(名連城)在電視新聞看到火埸中,無數家庭被大火吞噬,很多孩童喪失摯親,連城跑進火場,把四海救出來,待他如親兒。上一代的香港人,大都是從內地逃難到港,什麼大事發生,也事事關己,彼此互助,持一份憐憫心。

四海是讀書材料,連家把他送往美國進修。最後他不負所望,成為了一名著名建築師。十名子女當中,除了四哥有書緣外,排名第五的親生女兒(名五美)也是一名才女,自少品學兼優,樣子甜美,是港大醫學院的校花,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婦科醫生。

颱風「溫黛」襲港時,孩童的四海幫五美擋著玻璃窗的碎片,使五美的美貌得以保存,而四海的眼角則留下刀疤。各自事業有成後,四哥跟五妹求婚,他明白在香港一直以兄妹相稱的他們,難以逃過別人的目光,他告訴五妹:「不如我們就去英國過新生活吧。 」

五妹不是不喜歡四哥,而是不甘做個傳統女人,她喜歡自由,想成為全港數一數二的婦科醫生,結果她做到了,孤身一人也不覺是遺憾。四哥被拒絕後,很傷心。有次他跟十妹(家中最細的妹妹)坦承自己深愛五妹,不過已被五妹拒絕了。

十妹問四哥:「你何時會再回港?」四哥說:「地鐵由上環通車到鰂魚涌時,我就會回來。」 

故事中的四哥當然再沒有回港,而且香港的鐵路系統,又怎止由上環至鰂魚涌,現在港島綫的尾站是柴灣。此路線的另一端,更可直達香港大學站,甚至堅尼地城。地鐵系統比往日更加四通八達,將軍澳綫的落成,令寶琳站可直去鰂魚涌及北角。因此有人說將軍澳的新樓潛力,交通及大型購物中心等配套之強大,把傳統中產屋苑的太古城也比下去。

將軍澳也能比媲美太古城?不足為奇,若果錦上路也可成為樓市新貴時,真的英雄莫問出處。四哥長居英國後,再也沒有回港,尤如香港的放眼北部發展之後,就再也回不了頭。朋友告知新世界發展有個大型項目,將斥資超過100億元,發展深圳太子灣大型一站式綜合項目,項目坐落於蛇口的全新郵輪碼頭旁,落成後勢將成為深圳最大的海濱文化零售商業區。可想而知中產人口及地區洗牌已經開始。

金融界的朋友說:「機會去哪,我就去哪,其他不多想。」她說得坦白,我也不作掩飾自己的「常懐舊」。

不知從何時起,我愛回味香港的昔日照片,愛上一種濃情。幾日前不經意地看到「舊香港照片館」的FB, 發佈了英國攝影師Keith Macgregor 在《Hong Kong in 70-80s》的一些照片。漁人在水中探戈,紅白廣告燈牌下的城市脈動,古帆飄遊在維港,相映著不算太高的商業大廈,沉實而不浮誇。竹棚工人在烈日下爬格子,又是另一經典,那種堅實穩紥的進步,簡直超越「東鐡過海真的好興奮」。

說起東鐡過海綫的宣傳口號,竟然還有首歌,我在電視看到此宣傳片時,未播到一半,我已熄機。歌沒有問題,原創者羅生沒有問題,問題是製作的美感欠奉,懷舊不懐舊,潮流更加稱不上,有些不倫不類地在卡在80年代,應有的時代感像跌入了黑洞,可算是廣告界大倒退。個人認為原創者羅先生,跟一眾鐵路迷合唱的Remix 比官方廣告做得更好!

算吧!此刻的香港常常如此,什麼事也跑音變調,見怪不怪,我想東鐡高層在批准此宣傳片的時候,也是為搏港人一笑。

今日,網絡新聞說香港會計專業組織低調公佈停止與美國互認。我靜靜地讀著,此刻香港真的需要一種麻醉,不談政治,腦中想起「東鐡過海真的好興奮」非官方remix 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