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短老師
小短老師

這是一個來自山中的老師,既是特教老師,也是一名國文老師~ 喜歡閱讀、喜歡運動,想要用文字分享來自生活的體悟!

【書中教我的五件事】ep1.職場又不是沙發,追求舒適要幹嘛?

從書中看到人生,從書中體驗人生。【書中教我的五件事】第一集,就讓自己的職場從「不舒適」開始。

人的惰性真的是太恐怖了,我們總是用著許多的理由來讓自己卻步,但卻又時常活在懊悔之中。「早知道我當初就要再多做一點……」、「我本來打算要……」,這種話語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之中,但只可惜我們不是小叮噹回不到過去,我們能掌控的,只有要不要踏出腳底下這一步……

所以,努力給自己找一個理由。一個月讀一本書,也把書中讀到的觀點,寫成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書中教我的五件事】ep1就從犀利的職場課開始-《職場又不是沙發,追求舒適要幹嘛?》

轉眼間,小短老師也出社會三年了,或許說小短所待的職場不比外面,但是在每個職場裡,都會有它自己的職場課,如何在每個職場生存,都畢竟有它的一套法則,小短就以自己的經歷,再加上書中讀到的觀點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件:一定要用擅長的事去賺錢,再花錢去做你最喜歡的事!

在吃虧的地方苦撐,不如在擅長的地方表現!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包含了學生時期的學測指考,大學畢業之後的找工作,常常都會遇到選擇的時候:到底是要選「我喜歡的」還是要選「適合我的」。

我還在記得在高中考試前,補習班老師特別講過一段話:「只要你不討厭的,就去試試看,因為你不知道他到底適不適合你。」當我們站在十字路口時,當然都會優先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總認為說,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事物/職業,做起來肯定會開心、喜悅,遇到的挫折也會比較少。確實,這樣的想法並沒有問題,只是問題是,你喜歡的東西,你擅長嗎?

喜歡打籃球的人,就代表適合當籃球員?喜歡唱歌的人,就代表適合當歌手?喜歡畫畫的人,就代表適合往藝術領域發展?難道喜歡什麼,就一定代表你適合什麼嗎?

在假日的公園裡,有多少人在打籃球?但真正能打進職籃、NBA的又能有多少?KTV裡總是有許多人高歌,但真正能成為歌手、利用唱歌來維生的又有多少?我們常常會無法去區分喜歡跟適合之間的分界。

如果你堅持走你「喜歡」的道路,要嘛就是你對自己很有信心,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夠遇到自己的「伯樂」,要嘛就是你願意接受從業生涯中很長一段時間的「高不成低不就」。其實這兩種都沒有對錯,但是真正害怕的是:你沒有認清楚自己!對自己抱有錯誤認知,卻也無法接受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然後整天在怨天尤人。

所以,現在自己當了老師之後,當然會希望學生先選擇自己擅長的,讓自己能夠先有一份溫飽,等照顧自己無虞之後,再把賺來的錢去投入興趣。這時,你已經無經濟上的顧慮,你再怎麼地去追逐夢想,其他人相信也比較不會有意見。


第二件:辦公室不是校園,市場也不是考卷。

會做人,都是為了讓你好做事。

小短看到這句話之後,真的才發現,這就是社會!

求學期間,我們不太需要去顧忌人際關係,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反正我只要把自己的作業顧好,而身邊的人終究會有分離的一天,有沒有好好經營關係,似乎看來並不是那麼重要。

但自從踏入了職場之後,真的發現「會做人」比「會做事」重要多了!

我曾經遇過一位老師,她的個性相當開朗,也非常願意跟同事們打成一片,原先以為這是一位相當nice的同事。但是隨著相處的時間久了,就產生了許多矛盾,許多時候老師為了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會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營造出「都是你們的錯」,久而久之,大家自然都會遠離她,到後來當她真的需要幫忙時,已經沒有人願意伸手幫忙了……

我又遇到過另一位老師,雖然在接觸前就知道她跟部分人的相處不是很融洽,但是在實際相處過後,才發現所謂的不睦,只是因為彼此的做事風格不同,人本身是好相處的,只是事前溝通好、區分好彼此的工作範圍,她是一位非常願意幫忙的同事。所以相比前面的老師,雖然仍然會有部分人看不慣,但至少大家還是願意跟她聊天,當她遇到問題時,願意幫忙的人自然就多了。

職場上常有句話說:「有關係就沒關係」即使自己個人的能力再強,不可能一個人單幹到底,總會有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這時候,如果平時有跟大家打好人際關係,那助力自然而然就不會離你太遠了。


第三件:你付出後的收穫,除了薪水以外還有很多種形式。

投資自己,永遠不會有錯。

這件事大概是這幾年來體會很深的一部分。很多你學習的東西,或許當下看起來只是興趣、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反饋,但它的收穫很可能是在你沒有預料到的時候出現。

小短在大學時有去學過一點的吉他,雖然沒有說彈得很好,但就是自己的興趣、喜好,所以也沒有想過說要上台表演還是什麼的,就只是為了自娛娛人而已。結果殊不知,到了學校之後,某一天一進辦公室就被長官問說:「你會彈吉他嗎?」當下一愣,只簡單的回答了一聲說「會」,就被交予要去帶國中吉他課程的任務。

原先也只是以為就是吉他課的時候出現,陪學生彈彈琴,聊聊天這樣而已,結果殊不知孩子們也漸漸地彈出了興趣,我們也慢慢的在突破自己的極限:開始辦起了成果發表會。規模也從只有老師們,慢慢擴大到連學生家長們都被我們邀請來學校,見證孩子們的成長。當天家長們、師長們看到孩子的成長,都默默地掉下了喜悅的眼淚。

這趟旅程一直是心中始料未及的一段,從一開始只是為了自己彈開心地學吉他,到後來可以帶著學生們去表演,這大概是做夢才會出現的劇情吧!但也真正的印證了說:你永遠不會知道你今天的投資,會在什麼時候出現給予回報。但是不投資,就肯定不會有回報。


第四件:不怕犯錯,有錯就改,才有機會不斷向上爬。

和錯誤正面對決,才能享受破繭而出的成就感。

最近小短剛好換了職場、也換了崗位。雖然說責任變重,但同時壓力也更多,需要去學很多以前不曾接觸過的行政事務,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每天總感覺在挫折之中,每一步都畏畏縮縮的,總是希望可以得到主管的許可之後再做,至少不會錯。

但是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不去直面問題,不去解決遇到的難處,永遠有都不會有成長的一天。

我一直常告訴學生一個比喻:今天有了一個傷口,你可以選擇直接在上面蓋一塊紗布,或許表面上看起來會是乾乾淨淨的,但是底下依舊是繼續腐爛;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直接幫傷口上藥,在上藥的時候或許會很痛,但是痛完之後,傷口才能得到真正的修復。至於你想要怎麼解決問題,就看你要怎麼選擇了!


第五件:公司是別人的,但人生是你自己的。

想握有人生選擇權,先證明自己有實力!

這句話對於小短來說,真的有像當頭棒喝一樣,開啟了另外一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常會聽到朋友抱怨說公司多爛、主管多糟等等,那時心裡總會默默想起一股聲音說:「那為什麼你不換公司?」但是一提出這樣的論點,又會聽到各種不甘心的理由,不甘心年資、不甘心薪水、不甘心離家近等等。但是如果先擺脫掉這些種種的不甘心因素,職業人生的主人不應該是自己嗎?如果你真的不喜歡,那為什麼不勇敢地提離職呢?如果真的這麼有實力,應該去別的地方,能得到更好的待遇才對啊?甚至,別的公司應該會主動來挖角你才是。

只能說,我們常常的猶豫,都是在既不願意放棄目前所擁有的,又沒有把握未來能得到更好的,所以總是在不甘心不放手這種情緒中拉扯。所以,換個想法,如果讓自己的能力再更加提升一點,在專案上讓主管、上司看到自己的能力,在業界闖出一點自己的名聲,選擇權不就會慢慢來了嗎?




這本書的作者周品均,是一名電商老闆,所以她從老闆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老闆在想什麼。書中的很多想法讓小短在讀的時候很震驚,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但後來想想也對,今天之所以她可以正麽成功,就在於她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能力到哪裡、也知道她願意放棄什麼,這些不同的思維造就了她今天的成就,也藉由她的分享,讓我們在看事情能夠試著用用看「老闆」的角度,去思考看看老闆會怎麼想,這樣一來,我們在職場上也能有不一樣的做法。

【書中教我的五件事】第一集,就讓自己的職場從「不舒適」開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