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短老師
小短老師

這是一個來自山中的老師,既是特教老師,也是一名國文老師~ 喜歡閱讀、喜歡運動,想要用文字分享來自生活的體悟!

【書中教我的五件事】ep5.任性與優雅-解密法國女人令全世界憧憬的法式魅力

在「我」跟「我們」之間衡量,讓自己的「任性」不是耍孩子氣,不是目中無人、不顧一切,而是帶有「優雅」的自我決定。

我們在美國影集、電影中常會看到許多外國女性角色,她們身材苗條、行事作風優雅、出入高檔餐廳,並且能夠活出自我,讓我們看了總是羨慕萬分。心中每每興起想要效法的心情,但可惜回到現實生活中,現實並不予許我們太過放縱,不能讓我們盡情解放心中的小宇宙。

本書的作者朵拉·托賽,是一個出生在法國的女士,但她因為工作的關係,旅居日本多年,現在則是法國日本兩邊輪流跑。正因為這樣的經歷,所以她既有法國女性的獨立自主,同時也了解到日本的種種禮教規範。身處在兩種不同文化的她,正好以她自身的觀點來描述法日之間的差異,同時進而去解析為什麼法國女人會讓人這麼著迷的原因。



第一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當在公園、廣場,看到小孩子肆無忌憚地奔跑、吶喊時,心中總會羨慕他們的無邪純真,可以毫無顧忌地做自己。但曾幾何時,我們都已經喪失了肆無忌憚的權利,做每件事情前總是瞻前顧後,考慮這個、考慮那個,沒有辦法順著心中的想法去做,只能在現實跟理想之中做取捨。

可是對於法國的女性來說,其實沒有這麼多需要顧慮的事,自己喜不喜歡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只要是喜歡的、想要的,何樂不為呢?

書中就舉例到,作者很訝異在亞洲國家,竟然很多人會以超商的便當來當作午餐的選項。因為對於法國人來講,午餐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段,它既是上午辛苦工作之後的犒賞,它又是銜接下午工作的開端,因此為什麼不好好對待這一個寶貴的時光呢?

所以在法國的風俗中,會選擇在小酒館、咖啡店好好的吃一餐,甚至是買到一個幽靜的公園去野餐,和同事一起喝喝小酒,看看週遭美麗的風情,聯誼一下同事之間的情誼,讓自己是在一個心情愉悅、精神飽滿的狀態下,重新的回到工作崗位。

下班後的時間,更是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於法國人來說,下班後就是完全的私人時間,工作、同事關係僅限於上班時間,離開了職場就是做回自己的時候。

喜歡做菜的就可以專心做菜,喜歡運動的就去運動,想要利用時間學習新知識的,那當然也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學習,學習新的知識、運動,除了可以擴充自己的知識範疇外,同時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交友圈,對於自己來說都是新一次的刺激,而新的刺激可以保持對生命的熱忱,也可以幫自己的生活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擁有興趣,就是擁有自己的興趣。只要喜歡、想學,那就去吧!


第二件: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去見在一起時不會快樂的人、做不想做的事,還有什麼比這更浪費時間嗎?」

當我們受到他人邀約時,我已經知道這個人不是我喜歡的人,這個場合不是我喜歡的場合,我沒有辦法放鬆地做我自己,這時我們還是會答應嗎?

在法國,如果你不喜歡一個人,或者是不喜歡他的邀約,那法國人會很直接的告訴你「Non merci!」,清楚明白地直接表示拒絕之意,但是在日本,會常常聽到「結構です」,但是這個詞本身就表示「好的、不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這讓作者相當的苦惱,搞不清楚到底日本人是要接受還是不要接受?

到後來她才慢慢的發現,在日本的文化中,直接表達拒絕是不禮貌的,因此會用比較婉轉、優柔寡斷的方式回應對方。一方面是為了保留雙方的面子,不至於當下直接呈現一個尷尬的場面,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優柔寡斷卻也讓整個局勢變得撲朔迷離,除了當事人之外,大概沒有人能真的知道「結構です」的背後,到底是要還是不要。

看到這段的時候,心中真的是會心一笑,因為在台灣社會也存在著同樣的現象!

我們常常會跟不太熟的朋友說:「以後多聯絡啊!」、「有空約吃飯啊!」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就是一種場面話,因為不知道要怎麼跟對方繼續寒暄,所以只好用這些話來充場面。但對於外國人來說就會非常困擾,因為你跟他說要約吃飯,但一直沒跟他說要約在什麼時間。或許在他們的文化裡,比較沒有這種「以進為退」的風俗吧!

以進為退,是我們可以給的溫柔;但直接拒絕,或許是給彼此的解脫。


第三件:去喜歡的地方

「居住地是人生的能力點」

家是我們最常待的地方,它不應該只是一個睡覺、度過晚上的場所,它應該要是一個能讓我們放鬆、做自己、重新充電、感到舒暢的地方。

作者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因此每到一個新的「家」的時候,她總是會動手DIY改造,改造成一個讓自己感覺到平靜、有自己風格的房子,因為家就是「自我」的一種展現。

這點就可以看出法日之間的差別。在日本社會中,房東的權利比較大,房東可以決定這間房子可不可以裝潢、可不可以開火、養寵物(這點跟台灣很像),因為租來的房子依舊是房東的所有物,因此房東有對房子絕對的所有權(或管轄權);但在法國,除了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傢俱之外,對於油漆、改裝、裝潢等的彈性就比日本大很多,所以房客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重新裝潢設計,而且搬離開的時候也可以把自己的裝潢風格留下來(因為下一個房客也會改裝成自己的風格XDD)。

回想之前租房的經驗,通常在租房的時候,房東都會三令五申的表明自己的立場:不准這個、不准那個,也因為這樣的種種「限制」,租房也真的就是花錢租一個休息的「空間」,頂多只能在空間不大的允許範疇內,買點小東西,把租屋處變成「比較屬於自己一點」,但在買東西的時候,又會去顧慮到「如果之後搬家的話,這些東西要怎麼帶走」的問題,到頭來房子也就保持著與原先承租時差異不大的樣子。

但是作者表達出來的這種生活方式,確實給了不一樣的思維模式。既然房子是我們待最長時間的地方,那為什麼不讓它變得舒服、自己更喜歡一點呢?

可以講究,何必將就?


第四件:擁有喜歡的東西

法國女性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時尚、自信的代表,因此她們對於外表裝扮上也是有一定的要求。

她們也會崇尚精品,只不過她們會利用一年兩次拍賣會的機會,利用更優惠的價格購入,另外,她們同樣也喜愛平價的國民品牌,與其追求全身上下的一致性,「混搭」更是一種展現個人風格的方式。

不單單是身上的穿著,配件也是法國女性會相當在意的一個部分,即便只是條款式簡單的圍巾、線條簡單的耳飾,對於她們來說都是一種加分。甚至,對於作者來說,她有時會故意配戴過大、花俏的飾品,她享受飾品與服裝在身上的衝突感,因為這就是她的穿著態度。

而且,法國女人除了對於外在的穿著飾品注重之外,連內搭的內衣褲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每天都穿自己對喜愛、最有自信的內衣,因為不知道哪天會有被別人看到的機會,即便沒有他人看到,穿上最有自信的「戰袍」,也會讓自己一整天心情感覺到很好,也很有自信。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了這些喜歡的東西,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更好,如果是工作上的器具,也可以讓工作或學習更有效率。只是我們可以去思考說,當我們越來越執著於一個品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就陷入了品牌迷思?好像非那品牌不用。還是追求這品牌確有其價值?

像我,我就對某個水果品牌情有獨鍾,除了是因為習慣它的操作介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是我生活、工作、學習上不可或缺的夥伴。我既能夠因為使用它而感覺到開心,更是因為它而提升我的工作效率。雖然也有人質疑過說,為什麼需要花這麼多錢在購買它的相關系列產品,我也很難回答,因為除了個別產品所帶來的功用之外,還有很多是產品間串連在一起看不到的效果。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因為「喜歡」是自己的事,別人管不著,也礙不著別人。所以只要不是到廢寢忘食、因噎廢食、入不敷出的話,那不妨就去追求吧!畢竟笑容是最難買到的東西。

喜歡,是自己的事,沒有人可以左右你擁有喜歡的權利。


第五件:不要忘了讓自己喜歡

這本書從頭讀到尾,「喜歡」這兩個字一直重複的出現。

在法國女性的思考邏輯中,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慮到的事情是:自己喜不喜歡?如果喜歡,那就有做的必要,甚至是一定要去做;如果不喜歡,那大可以放棄掉,不要把寶貴的人生時間浪費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面。

這樣的思考邏輯對我們東方人來說,是非常大的衝擊震撼。毫無疑問,從小在東方世界成長的我們,很難做到像作者這般的灑脫,或者是只考慮到自己,畢竟,「倫理道德」是從小就深耕在我們血液裡的概念。

因為倫理道德,讓家人之間的連結更緊密,也讓我們從小就學習著如何照顧人,如何去學習承擔我們的責任。或許,跟歐美國家比起來,我們「個人」的主體性一直沒有得到發展的機會,幾乎要等到結婚搬出去後才會開始學習如何當「個人」,但那時你已經不是「個人」了。話雖如此,我們更多了跟家庭的連結,不論在何時,都會知道身後有一群人在陪伴你,雖然做決定時你要去考量到他們,但在受傷時也會有一群人開著燈等著你。

雖然國外的生活方式令人羨慕,但倒也不是要我們完全屏棄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試著在「群體」跟「個體」中去尋找平衡,如何在兼顧家庭、職場、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的同時,又能夠保有自己的主體性,讓自己過得開心快樂。

快樂,絕對是做決定時不能忘記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任性與優雅》一書中,作者藉由自己親身經歷,解析了法日之間的文化差異,並且說明了為什麼歐美國家的女性會這麼為全世界著迷的原因:因為對於她們而言,「如何讓自己開心」絕對是考慮的首要條件,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感到不舒服,那一切免談。

在意自己的心情,追求自己的喜好,重視身為人的主體性,讓自己的每一天都能開心充實。

在「我」跟「我們」之間衡量,讓自己的「任性」不是耍孩子氣,不是目中無人、不顧一切,而是帶有「優雅」的自我決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