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貳說
吳貳說

女性主義者,同時也支持:開放式關係、性解放、無條件基本收入、安樂死、情感教育。 聯絡:wuerhyueh@gmail.com 部落格:https://wuerhyueh.wordpress.com/

「女性主義」取錯名字了嗎?

(编辑过)
為何不支持「性別平等」就好?這是每個第一次接觸到女性主義的人,都會問的問題。
原文於2023/1/20發表於方格子:〈「女性主義」取錯名字了嗎?

我想標題對女性主義者應該都不陌生,對吧?

至少對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經常且反覆出現的話題。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尤其是當我自己第一次接觸女性主義時,也確實想過:

為何要強調「女性」,而不是強調「性別」就好?

尤其是,當我出生時,早就有各式各樣的性別平等法案、婦女保障名額……我確實不懂女性到底還有什麼需要爭取的,還需要什麼「特權」。

當然,在經過十年的女性主義學習歷程後,這些疑惑都顯得有點荒唐可笑。女性的爭取遠遠不夠,歷史的傳承比我們想像的更頑固,父權制至今堅不可破,即使制訂法案也不等於世界就天下太平(不然為何烏克蘭還在戰爭?),同工不同酬依舊是事實,女性也依舊是性暴力中的主要受害者,且求助無門。我自己就受挫於司法制度下,從未被肯定我的受暴經驗,只因我還不夠像是個合格的受害者。

更別說許多隱藏在文化下的性別歧視,包含衣著、建築、飲食、家庭、節慶、文字,等等,依舊如昔,甚至學習女性主義長達十年,我也經常會無法敏銳的察覺,再度淪為父權打手,與厭女幫兇。

在十年後回頭來看這個疑惑,真的有那麼一點哭笑不得。尤其是,即使經歷了十年,這個疑惑依舊歷久不衰,的這件事。

「女性主義」讓人反射性的想反對

這是我自己在推廣女性主義中,認為最悲哀,但其實也是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悲哀的地方在於,光是一個「女性主義是否取錯名字」直到現在都還是熱騰騰的新鮮疑惑,就非常明確的表明了:社會還有多厭女──厭女到女性在一片看似中立,實則預設男性立場的眾多學科中,擁有一塊自己的學術領域,都會被質疑:「這有必要嗎?」

女性主義甚至什麼都不必說,就可以單靠存在被反對。不問理由。

然而,這一切有力的地方也在於,這正是女性主義光是存在,就能挑戰人們認知的事實。

若人們連想都不想,就直覺性的說「不」,那反而表明了,父權帶來的性別政治有多麼微妙、難以察覺,以致於人們必須用盡全力來抗爭這樣的認知失調。

人們甚至荒唐到需要拼命否認女性主義帶來的一點點進步,把這一切努力當成「女性主義已經沒有必要存在」的證據。

好像他們深怕女性主義充滿力量,有辦法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而在父權結構下擁有優勢的人,都將因此受到制裁一樣。

──奇怪,如果沒做任何壞事,那又為何要擔心被制裁呢?XD

「女性主義」讓人質疑女性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這也是一個,看似悲哀,卻反過來說明女性主義之所以取名叫女性主義,有多重要的證據之一。

如果女性不重要,或女性跟男性「一樣重要」,那為什麼,我們在講到總統、醫生、律師、作家、導演,等等職業的時候,依舊會反射性的遺忘女性,直到我們強調女總統、女醫生、女律師、女作家、女導演時,我們才會想起「啊!難怪她們跟主流所創造的習慣有所距離」呢?

為何我們這麼想要用「性別平等」來取代「女性主義」?

為何我們無法容忍「女性主義」在一片「中立」的詞彙中擁有一塊空間?

為何我們從來不需要強調「男性身分」?男總統、男醫生、男律師、男作家、男導演?

醒醒吧,你以為的中立根本不是中立。女人長期缺席,而這件事甚至在歷史中不被當一回事。有能力書寫歷史,並把這些材料變成教科書的人,從來不是女性。

「女性主義」讓人懷疑「她們」只關心女性

這個也很荒唐。卻也是一個極度有力開啟對話的質疑出發點。

什麼是「女性」?

是,有子宮的人?有月經的人?能懷孕的人?有胸部的人?能哺乳的人?煮飯的人?照顧小孩的人?長頭髮的人?穿裙子的人?化妝的人?異性戀的人?可慾望的人?嬌滴滴的人?性感的人?非理性的人?情緒失控的人?不會開車的人?數學不好的人?需要保護的人?

不,單一標籤都無法說明這社會到底是如何建構出「女性」身分的。

女性絕對不是單單擁有子宮就算是女性,也絕對不是梳妝打扮就能成為女性。明明性別身分是如此複雜且多元,為何我們卻如此習慣用「男性」與「女性」來替人類做大分類?

這分類是為了滿足什麼需要?明明不論是種族、文化、嗜好、語言、學科……等類都不會如此粗暴二分,為何性別卻如此黑白分明,不可越線,甚至「科學」的難以挑戰?

同時,若我們要主張,女性不具有特殊性,不論是觀點或經驗都難以異於男性,所以關注女性思想是不重要的,那真的是很需要靈魂拷問一下:

我們有必要替人們分性別嗎?

「女性主義」讓人以為女性與男性將會對立

至於這段,我想應該是反對女性主義為女性主義當中,最主要,且最有憑有據的主要原因。畢竟有些女性主義者也經常反思這件事,基於長期推廣倡議的困難,形式還是有必要去考量與妥協。

然而,以我自己做為純文字倡議的立場來說,首先,二元性別是父權的概念,這不是女性主義建構的。同時,造就兩者擁有不同特質的,也不是女性主義的功勞,而是父權的努力。在父權之下,兩者本來就不共榮,也不該擔負起同樣的職責。

所以女生不該太像男生,否則會沒人要;
男生也不該太像女生,否則就是不夠男人

再來,指出問題與處置手段一直都不是綁死的。例如,有人不小心撞到你,你可以生氣大罵、你可以跟他爭辯、你可以撞回去,你也可以告訴對方這件事,然後嘗試溝通,一起思考如何避免這件事,對吧?

但如果對方光是聽你說「你撞到我了」,就開始說「哪有」、「你太敏感」、「你才撞到我」,後面到底要怎麼溝通跟尋找解決方式?


當然,我知道會有人想說,「可是女性主義把父權拿出來講,不就也是在自己創造二元對立?」

我只想說,如果女性主義真的想製造二元對立,那女性主義幹嘛不講簡單一點,直接說「男生就是怎樣」或「女生就是怎樣」不就好了。現成的詞彙耶,何必創新的讓大家頭昏腦脹?

不,女性主義不等於父權所創造出的女性身分,父權也不等於父權中創造出的男性身分。

這兩個詞不是在描述身分,而是在描述思考的參照邏輯。

就像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殺了人,跟一個邪惡的人,他殺了人,他們的行為完全一致,但你不會認為他們是出自同樣的理由,想要得到同樣的結果,對吧?

再來,我們雖然可以嘗試描述什麼是善良,以及如果善良,會有什麼舉動,但我們很難窮盡所有的可能準則。例如,如果我說善良就是關懷他人,那我出於關懷,每天打電話問你今天心情怎麼樣,這是善良,還是騷擾?

但即使如此,我們依舊會相信善良是一種值得追求的道德價值。「善良」的思考方式,有時更勝於道德與倫理學等等所列出的教條準則。

我們多少熟知善惡論,但卻沒有太多空間去學習、熟悉女性主義這個詞彙肩負的工具性。除了以上幾個段落指出的原因以外,也是因為,女性主義談論的核心概念,確實是在談你的身分是如何產生的不同思考習慣的。

當我們很難跳出性別刻板印象,很難抗議「擁有沒外顯的性器官,不等於我接受我就是女生」如「我出生在中國,不等於我同意中國政府、想要當中國人」或「我是黑人,不等於我就是非洲人」等等概念,我們就會一直認為,女性主義講的就是「所有的女性」,父權就是在說「所有的男性」。

誤會大了啊!父權的鍋女性主義才不背!


女性主義之所以有那麼多流派、流派彼此之間甚至還會吵起來,就是因為女性主義者們,正在試圖擴充、明確化,「女性主義」如何成為一種值得採納的思考核心,以及,我們要做些什麼,來讓這些思考能化為行動,成為現實。

也正因為如此,女性主義才是一個需要充滿學習歷程,來嘗試找出自己的思考準則的學說。對女性主義者們而言,「女性主義」就代表了我們擁有相似的核心與共識,我們關注相似的議題,也許我們手段都不同,但我們都同意:

我們不要這個崇尚有毒男性特質的父權世界。

我們不想要基於不可選的性別身分被歧視、不想要異性戀霸權、不想要只有單一故事、不想要性剝削與性高潮缺席、不想要理性至上與賤斥情感表達、不想要戰爭與侵略頻傳、不想要生態破壞、不想要資本主義、不想要升學文化……等等等等,的這一切。

而使用「女性主義」這個詞,

是最容易讓女性主義者們找到彼此、並建立同盟的方式。

我真的不認為女性主義要因為非女性主義者總是誤會,就刻意拋棄這個名字,服務一群根本不真的在乎女性主義的人。

因此,「女性主義」必須要是女性主義。

感謝你讀到這裡。我承認我不是很委婉跟成熟的議題倡議者。對我來說,別人的認知與思考盲點不是我的責任,逼迫他人學習、用長時間滲透的方式感化根本不在乎、也沒感覺的人,也不是我想做的工作。

台灣有許多真正的議題倡議者,在政府中制訂法條、在學校中教授知識、撰寫論文、蒐集數據,甚至是實際走上街頭倡議與抗議。

我只是在網路上寫點文章的人,什麼都沒做,所以用詞趨於激烈與偏激。我想這也是女性主義偶而會惹人詬病的原因──但說真的,我實在是懶得關心不想關心女性主義的人,看著他們憑藉自身的侷限,不曾思考、學習,便隨意下定論,還把自己的選擇說成是別人的責任。

不,女性主義沒有義務教育任何人。女性主義是為了女性主義者們同盟存在的。

女性主義是為了一群質疑這社會的規則、為了想探索與嘗試不同選擇、為了創造更親密且互相幫助文化的一群人,存在的學說。

對我來說,選擇加入女性主義,是因為我相信女性主義的核心是「關懷」。而關懷必須要是雙向的,才能夠成立。這個關懷的出發點從最普遍也最難察覺的性別出發,用著性別當例子教導我,這一切是如何難以察覺、這一切是多值得反思與質疑、這一切有多不值得遵循。

這世界還能更好。

也正因為如此,面對反對女性主義的聲音,我反而能看出更多女性主義能拆解的既定觀念。也能讓我進一步反思,我還有哪個點卡住,我又能怎麼照顧我的不舒服、停止給他人帶來更多不舒服。

同時,肯定每個人的個體性,也肯定我自己的,獨特的經驗。

延伸閱讀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驚覺自己成為女性主義者竟然也有十年那麼長的時間。以前(也就幾年前),我不是真的那麼肯定自己有資格稱自己為女性主義者,也對自己閱讀的內容是否能成為普遍的參考依據不太有信心。

寫完這篇文章,倒是有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也想趁機推薦自己走了這麼久,開始有信心覺得自己能談一些基本問題的素材:

Queerology

部落格podcast(spotify)

Queerology是我目前最喜歡的性別媒體。他們除了談論時事以外,也經常把一些近期又有討論度的基本概念重新說明一次,複習的同時,還會有種深深的同溫層的舒適感。對我來說,他們是一群經常強調非單一故事的團隊,致力於盡可能包容不同聲音與可能,也經常提醒閱聽者保持善良與想像。

噢,然後我偶而會寄信,逼他們回答他們覺得又難又嚴肅的問題XD

我心中真的是默默把他們當成我的老師跟我在世界上的依靠……(好沉重)

女書店

官方網站臉書粉專

女書店是一間位於台北的書店,選書全都跟女性主義有關。如果不知道要從哪本書入門(PS,挑順眼的就好)、或想知道最新的取暖同溫層書單,逛逛這家店絕對不會有錯。他們也經常舉辦講座與分享會,實體空間很舒適,樓下另有女巫店可以坐坐,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多多支持。


這次的延伸推薦比較不朝書本走,主要是我最近有比較多的機會和同溫層交流討論,深深感受到議題要活,對話還是會比看書有用。雖然有時候對話很痛苦、有時候對方看起來像是想對話但根本不是,但不論是什麼理論,都還是會有無法詮釋的個人經驗。在這種卡住的感覺上,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接納,還是遠比理論有用。

只是不論是交際、還是建立社群這件事,真的很難如書本一樣,變成一樣完全沒有設資格限制、時間場所的資源,我自己也還在尋覓更適合自己、且更穩定能依附的場所。理想上來說,我自己很想成為建立社群的發起人,並且把這樣的社群放在這裡,供閱讀完文章的人一同參與,畢竟社群資源真的很難尋(讀書會資訊也是),不過就還是困於一些原因跟能力的問題暫且做罷。

雖然做為一個非常緩更的小透明,但開設帳號以來的日子,也偶能收到一些鼓勵的來信。對這點我真的是抱持許多感謝,希望總有一天能夠把這些能量集合起來,創造一個真正存在的同溫層,供各位交流。

(白話:請有意願的人跟我一起建立社群,喔捏嘎以)


(搬運至Matters的補充:她鄉現在是我的同溫層,我超喜歡這裡v////v非常推薦各位一起來這裡玩耍~)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有時表達共鳴的方式也可以很簡單: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