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梨
泥梨

播客podcast:自由泳

《消费社会》逐页式读书笔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版本,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共252页,用时50天

Chapter-1 物的形式礼拜仪式

1-丰盛

P2

  1. 物(objects)开始有了迭代、繁衍——好像生物一样(价值交换规律*支配了这种繁衍生息),人却逐渐变得像零件

2-丰盛与全套商品

P2/P3

  1. 节日形象——商品无限的丰盛与堆积,人从其中获得小小的一勺便无限欣喜,宛如上帝的赠予(当然,靠自己的“劳动”)
  2. 链条的构成
  3. 这些物往往以全套、整套的形式出现,是一系列可以相互惩处、对应、否定的商品。like——苹果全家桶、
  4. 物的概念不再是单纯地工具作用,商标、品牌感、广告赋予了它另一层概念,使得消费者的动机更为复杂。人一想到某商品就会天然想到品味——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产生了绑定作用
  5. 锁链形成后,消费者会逻辑性的想要顺锁链而上,实现一个个购买欲望,这个过程是有计划的理性的

3-杂货店

P4

  1. 杂货店把不同类型的商品混放在一起,成为消费符号的集合。其中的文化中心(书店、电影院、音乐厅...)赋予其文化性质(而且这种文化不一定是肤浅的)。整个杂货店更像是一个万花筒和游乐场。

P5

  1. 消费的先进代表——购物中心,包含了生活的全部需要甚至文化需求,从这个角度说,它们控制了人的生活。

P6

  1. 成功的购物综合体:商业活力+美学感觉——构成了环境的美感,进而使人产生幸福生活感
  2. 完美的气温调节——春天好像永驻于此。关键词:舒适、美丽、效率

P7

  1. 关于粪便物的论述
  2. 在如此统一了的生活内容里,在这篇无所不包的文摘里,不可能再有什么感觉:产生的梦幻、诗意和感觉的东西。
  3. 重大的搬迁与浓缩形式,建立在不同成分相互间有机连接基础之上的比喻和矛盾的重大意象,是不可能再存在了。相同成分的永久性替代将特立独行。不再有象征功能:在永恒的春天里,“气氛”的组合是永恒的

4-消费的神奇地位

P7/P8

  1. 美拉尼西亚的土著人造模型飞机和飞机场的例子
  2. 对实际不属于自己事物的期盼与召唤?
  3. 货船崇拜-1、货物崇拜-2
  4. 购买物品获得的满足感=模型飞机,人们想以此召唤最终的幸福(真的飞机)
  5. 购买iPhone之类的东西——就以为自己能够召唤真正的幸福。iPhone——本身的标志性(口口相传、广告赋予)就像木制飞机一样,是一种想象中的召唤物
  6. 这种标志也暗含人对美好的期盼,或者说,靠着这种标志,人就能带着期盼生活下去
  7. 电视——持续不断的提供奇迹(闪闪发光的刺激物),这种方式使人忽视奇迹的生产过程,会造成一些问题?
  8. 人的不耐烦,要求奇迹花样越来越多,频率更快,不能出错。不能满足的话——快速换
  9. 奇迹本身——价值如何?可能完全由刺激性决定而非真实可用性决定。那些需要理解门槛的东西,人们没有耐心去体验(有点像做爱,都不愿意体验前戏了)
  10. 性是美好生活的标志物,但不等同于美好生活。所以,纵欲不完全等于真正的幸福?(误)

5-货船的神话

P9

  1. 因为综合购物体/电视隐去了产品的获得流程,人就认为它们是凭空生产出来的(牛肉产自超市之类的蠢话),这就会让人对物质/商品的丰盛有种理所应当的心理
  2. 三个关键词:技术、进步、发展。好像这三个东西会是一直存在的神明一样。
  3. 消费范畴,符号控制范畴

 

6-灾难的完美诱惑

P10/P11

  1. 新闻图片——人不仅从其中获得直接信息,更多是读到背后隐藏的背景、更大的阴谋。这是一种诱惑,也为消费提供了土壤?
  2. 爆炸新闻、视频——我不在场,但我又体验到新闻现场——实际上是一种幻影?我们喜欢这种“亲临现场(这个现场,就目前科技水平而言,很难说等同于现实)”的刺激感、眩晕感。
  3. 但是,人却不是真实处在事发地讨论,我们是在一处网络空间进行讨论、完全基于数据与符号的讨论,我们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我们实际上是安全的(这是否会让我们产生偏差判断?
  4. 怼键盘侠专用——形象、符号、信息,我们所消费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心中的宁静。与外界产生的距离则巩固了这份宁静。对真相的强烈影射并没有损害它,只是骗了它罢了。
  5.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的关系(or 猎奇心态?)”。人们的消费尺度——完全由对这个世界缺乏了解的尺度决定。
  6. 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浏览)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因为缺乏了解的基础与契机)

P11/P12/P13

  1. 消费社会的消费地点——就是日常生活——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是封闭性/宁静性质的(现代分工工作机制造成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好像一个旁观者、不在场一样。人需要一些超越性的形象和符号(来刺激自己?)来使生活有意义。这种封闭只要永远存在,就永远需要暴力性(刺激性强的、炫目的、残酷的)的消费来维持。
  2. 外部的危险(不管真假)——大量激情式、煽动性的符号出现——让人们认定日常生活(or 安全环境)的可贵与合理——人在日常生活中依靠围观外部的危险获得超越性的刺激(享乐)
  3. 消费社会的比喻——被围困的、富饶、受威胁的耶路撒冷

7-增长的恶性循环

8-集体开支与重新分配

P13

  1. 消费社会≠个人支出急剧增长,而更多表现为政府部门为个体利益(包括解决资源分配不均)承担的支出增长——而这些支出增长不知道有没有保证社会机会的均等
  2. 社会阶级在学校面前,有着继承性的、无法缩小的不平等

P15

  1. 在极不平等的社会里,为确保使用上形式平等的政治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加剧了不平等(穷人由于心理自卑不愿意参与进来?公共艺术之类的?)
  2. 社会投入增加了,社会不公(死亡、受教育)却未减少,这是否是因为社会阶层流动性不足造成的?

9-危害

P18/P19

  1. 医疗费用、噪音污染,人们为抵御这些伤害进行的消费,也被记入GDP中
  2. 产品和机器老化速度的加快,对保证一定需求的旧结构的破坏,以及对生活方式无明显补益的假发明的增多,所有这些都可以纳入资产负债表中
  3. 社会财富生产快速发展——劳动力流动、职业不稳定——不安全感——社会、心理压力——人需要更多时间恢复这种损耗——政府需要投入更多来减轻这种损耗(对机器机能不良部分的维护保养,披着提升生活水平的外衣,假象的文化繁荣)——最后维护人员比生产人员还要多
  4. 当一种制度所付出的代价与其收益相等或大于收益的时候,这种制度是没有效率的
  5. 功能障碍性(买保健品)消费>功能性消费

 

10-增长的计算或GDP的神话

P20/P21

  1. 对神圣的生产和增长原则任何限定性的货筛选性的伤害都会引起渎神的恐怖
  2. 所有危害都可以作为积极因素、持续发展的因素、生产和消费的再次飞跃而纳入某个方面。

11-浪费

P22/P23

  1. 浪费——一种官能障碍
  2. 个人与社会一样——在浪费出现盈余或多余的情况时,才会觉得自己是在生活而非生存——体现优越感
  3. 为仪式感支付的消费——具有表现价值、差别感和意义
  4. 四肢上的脂肪——工业化储备的灵感来源

 

P24

  1. 在复杂经济中,人们不能把有用的分离出来,无用的去掉(运营的工作难以量化?)

 

P25/26/27

  1. 在文化领域中,大浪费者——明星、创业者纸醉金迷的生活履行着奢侈无度的社会功能——大众传媒将其放大,并引导大众消费振兴经济
  2. 今天生产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实用价值或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根据其死亡(浪费)存在,死亡的加速势必引起价格上涨速度的加快——更新换代的数码产品——这点就使得经济学的理性意义受到质疑
  3. 大众传媒/广告——增强商品时尚价值,剥除商品使用价值和时间价值
  4. 在这个社会中,浪费式消费已变成一种日常义务,一种类似于间接赋税的、通常无意识的强制性的指令,一种对经济秩序束缚的不自觉地参与
  5. 破坏(更新换代)——是后工业社会决定性的功能之一

 

Chapter-2 消费理论

1-消费的社会逻辑

2-福利的平等意识

P28/29/30/31

  1. 幸福在工业革命后就和平等挂上了钩,如果要平等,就必须是物、符号——可以被测量的。民主社会通过高福利来实现平等。但是,平等观念早在《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定义,所以这个福利相当于是给人权宣言打补丁
  2. 福利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者说任何一场原则上主张人人平等但未能从根本上加以实现的革命的遗嘱继承着或执行者。因此,民主原则便由真实的平等如能力、责任、社会机遇、幸福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社会成就和一些幸福标志物(选票、电视、汽车)的民主,这是表面上十分具体而实际上又十分形式的民主
  3. 在需求和满足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在物和财富的使用价值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交换价值面前不是人人平等)
  4. 福利国家和消费社会里的所有政治游戏,就是通过增加财富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平衡的水平,以此消除矛盾——财富极大丰盛的情况下,通过财富的形式平等替代了社会透明度。
  5. 高增长——高福利——收入平均——掩盖结构化贫困人群一直存在的事实——一旦玩不转就出事
  6. 或者说,增长本身就需要依赖这种不平衡?
  7. 消费社会的民主理论:增长即民主

P32/33

  1. 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多少,都含有一种系统的不平等
  2. 不管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and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上
  3. 增长不会带来平等,但增长也不会制造不平等。而是说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架构中,增长是一个必需品。不平等为增长提供了条件。
  4. 增长的社会,源于能够相互维系物质丰盛和福利的平等民主原则与维系特权和统治秩序的根本必要性之间的一种妥协
  5. 平等是有重要度排序的,有重要的平等和次要平等,而不平等社会通过增长原则给予人们次要平等

P34/35

  1. 这种不平等的增长社会中,社会歧视和权力等仍旧占主体,而且渗透到了纯收入和财富以外的其他方面
  2. 通过消费的方式,通过风格,他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炫耀到审慎,从量的炫耀到高雅出众(以前炫耀钱多,现在炫耀品位),从金钱到文化,他绝对地维系着特权
  3. 铁的工资规律

3-工业体系与贫困

P35/36/37

  1. 工业体系为了生存与复活在传统习惯上是靠战争的有力帮助的,今天,战争的机制与功能已被纳入经济体系和日常生活的机制当中
  2. 这种体系中,公民福利与战争不具有高低之分,只要能够提升生产力,丰盛/消费和战争可以相互替代

4-新的分离

P37/38/39

  1. 随着工业体系的发展,一些由于工业体系造成危害的资源(水、空气)反而成了稀缺物品,被当做特权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2. 日常消费品大家确实都能买得起,但公众/教育文化水平——知识和能力的不平等已经成为新的财富资源
  3. 健康权、空间权、健美权、知识权、文化权,这些权利的出现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它们。而很多的这种权利的出现是因为结构化社会依靠工业体系实现的
  4. “新鲜空气权”意味着作为自然财富的新鲜空气的损失,意味着其向商品地位的过渡,意味着不平等的社会再分配
  5. 一些社会进步,只是资本主义制度把原本人人享有的自然价值变成了经济利益和社会特权

5-等级机构

P39/40

  1. 人们试图把消费、享用相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和相同的产品,作为缓和不断加大社会不平等、等级以及权利和责任的差异东西
  2. 每个人都能看书写字、用iphone,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
  3. 消费的意识形态:一部分人能够获得环境要素(职能用途、美学组织、文化活动)理性的、独立的必然结果:他们与物毫不相干,从本意上讲他们不“消费”;而其他人则注定要献给一种神奇的经济和原封不动的物,以及作为物的其他所有东西(观点、娱乐、知识、文化)
  4. 知识在后一种人种也是同理,他们把知识/文化看做一种超自然力量

6-拯救的一面

P40/41

  1. 物的丰盛、浪费在模仿社会本质——地位的区分
  2.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的向往都有对出生地位完美的幻想,而商品告诉我们:通过努力购买我们可以弥补这种幻想的缺失
  3. 但人们内心深处总是觉得,天生赋予的价值与地位优于后天努力获得——盖茨比
  4. 然而这种努力往往徒劳

7-区分与物质增长的社会

P41/42/43

  1. 人们不消费物的使用价值,而是把物当作突出个人的符号工具、加入某个群体的门票
  2. 消费者把这种物的价值排列的选择当作自由、理想,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限制。你在消费水平的阶梯里的位置就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当你获得了更高一层的消费水平时,你获得的利益与满足感是相对于上一个层面的,你一直在这个价值排列的系统里打转。
  3. 这种消费阶梯可以无限延伸,不是说不能消费,而是说正常的消费的结果是真正的使用与满意,而符号消费的结果是无尽的不满
  4. 消费需求的等级性原则——上位者通过它与下位者保持距离(为了应付之前特殊符号的弱化),这样永远产生需求

P44

  1. 人拥有的越少越向往,拥有越多的人反而可以宣称没什么欲望

P45

  1. 人对财富的需求>工业体系可提供的财富,而且二者虽然都在增长,但前者加速度>后者。当后者中断时,会产生爆炸性的矛盾
  2. 人对食物的吸收量是有限的,人的消化功能是有限的,但食物的文化系统是不确定的。相对来说,它还是个无关紧要的系统。广告的窍门和战略性价值就在于此:通过他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欲望。它从不与单个人说话,而是在区分性的关系中瞄准他,好似要捕获其“深层的”动机。它的行为方式总是富有戏剧性的,也就是说,它总是在阅读和解释过程中,在创建过程中,把亲近的人、团体以及整个等级社会召唤到一起。
  3. 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密度拥挤程度大的社会中,区分所要求的增长速度大于物质生产

P46

  1. 生产是为了满足城市量级下被区分的人们的心理贫困化的需求
  2. 体系只为自己的需求而生产,所以,它就更系统地以个人需求作为挡箭牌。
  3. 对个体的自发性和需求本质的崇拜,充满了生产本位主义的选择成分。甚至是最理性的、最脱离现实的集体意义的需求(教育、文化、健康、娱乐),在这种有关增长系统的社会展望学当中,也会跟增长派生出的需求一样被收回

P47

  1. 在特权与匮乏之间从在一种必然限定关系,不可能存在没有匮乏的特权——特权必须可以实现匮乏
  2. 增长的社会是物质丰富社会的对立面——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下匮乏、差异性、社会区分问题不显著?所以必须持续的增长才能维护这套结构性社会体系
  3. 增长不是民主,丰盛与歧视有关,它怎么会起到纠正它的作用呢?

8-旧石器时代或最初的丰盛社会

P48/49

  1. 在物质增长的社会里得到满足的东西,以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愈来愈得到满足的东西,是生产范畴的需求本身,而不是人的“需求”
  2. 渔猎民族虽然贫困,但他们相信自然资源的丰富;我们工业化体系的特征则是:人们面对人类手段的不足的失望,以及源于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后果的焦虑
  3. 贫困不在于财富的量少,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的透明以及互补使他们在饥饿中也体验到丰盛
  4. 不应该有积累,积累一向是权力之源
  5. 在原始交流中,每个关系都使得社会更加富有;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的社会”中,每个社会关系都增添着个体的不足,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在原始交流中,它是通过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本身才获得价值的)
  6. 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丰盛,我们体验到的只是永远的被迫消费

9-一种消费理论

10-人类经济学的解剖

P49/50/51

  1. 人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他会不断拥有需求,需求促使他走向给予他满足的物——需求先存论
  2. 真正的选择是不存在的,唯一的选择实际上是根据他在等级(消费、文化、认知)中所处的地位使财富多样化罢了
  3. 消费者基本的、无意识的、自动的选择就是接受了一种特殊社会的生活风尚
  4. 某个体属于某团体,因为他消费某财富;他消费某财富,因为他属于某团体
  5. 一致性(归属)和满足是联系在一起的

P52/53

  1. 在经济学家眼里,消费者在最终的理性思考中仍旧是理想的自由个体
  2. 现阶段的资本主义:体制能够控制消费需求——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后续的市场营销——剥夺消费者的决定权,消费者最终也适应这一控制机制
  3. 以往,主动权被认为是掌握在消费者手里,而且通过市场反映到生产企业那里。这里恰恰相反,生产企业控制着市场行为,引导并培育社会态度和需求。这就是生产秩序专断的一面。
  4. 收入、购买奢侈品和超工作量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循环是建立在颂扬”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心理需求不像生理需求那样很固定,所以工业体系在这个层面的发挥更自如,也更能够控制消费者。
  5. so,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只是个骗局。这种捧高和维护个体满足与选的神秘主义,就代表工业体系本身

P54/55/56/57

  1. 加尔布雷斯认为:真正的生理需求与人为制造的需求,并不像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可以画等号的
  2. 在”经济原则“上,加尔布雷斯说:所谓的经济发展多半在于,要想象出一种能战胜那种限制收入和努力工作倾向的战略
  3. 加尔布雷斯说:需求实际上是生产的结果——如果没有生产本位主义的体系,许多需求就不会存在。企业在生产某种财富或服务的同时,也发明了使人接受它的各种办法(过程和方法是非常复杂的),因而实际上也就生产了与之相对应的需求
  4. 作者反驳加尔布雷斯上面的看法——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
  5. 看纸质书P56,不是特别明白
  6. 单个的需求并不存在,存在的唯有一种消费体系,或者说需求是在个人层面上生产力合理体系的先进形式。
  7. 需求和消费实际上是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
  8. 个体”私人“层面上的普遍的依存关系(需求、感情、向往、冲动)作为生产力,只能就此伴随着压抑、升华、集中、系统化和理性化(还有异化)普遍延伸的模式。

11-物品的变化——需求的变化

P58/59

  1. 物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外延领域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的地位,然而在内涵领域里,它便只有价值符号,可以被随心所欲替换掉——洗衣机在内涵上和舒适、优越这些词挂钩,而舒适、优越这些词又可以和其他消费品挂钩,洗衣机在这个语境里就失去了独特性
  2. 不同种类的消费品可以在心理层面被聚合,进而失去差异性。
  3. 换而言之,如果你对舒适、高级之类的感受有心理需求(可能是假性),那么单独的买一台洗衣机或是iPhone就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买了它们之后你可能还需要买别的来满足舒适,所谓欲壑难填。因此需求和物品的世界可能是某种极度情绪化的世界
  4. 需求从来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地位、品味、符号代表的地位的欲望),只要社会结构的差异存在那么永远不会有圆满的满足,也不会有需求的确定性。
  5. 需求介于欲望与社会区别之间

12-对享受的否认

P60

  1. 对物品的独占,表面上是以物品和享受为轴心和导向,实际上是指向欲望和社会区别符号。因此起决定意义的不是通过物品法则起作用的利益等个体功能,而是这种通过符号法则起作用的交换、沟通、价值分配等即时社会性功能
  2. 消费的真相并非是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并非是一种个体功能,而是一种即时全面的集体功能
  3. 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者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和交换体系。这一社会功能和组织结构远远超越了个体,并且根据无意识的社会制约凌驾于个体之上
  4. 根据上述逻辑,消费是排斥享受(这里的享受定义可能是作者自己的)的,享受会把消费定为自为的、自主的和终极性的。然而消费并不如此,人们可以自娱自乐,但一旦进行消费,那就绝不是孤立行为了,人在消费中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牵连。

13-一种结构分析?

P61

  1. 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文化和区分的编码上
  2. 财富和产品在需求和生存层次的作用被符号社会系统替代,产生一种基本功能——保障某种特定沟通(聚合价值观相同的人或利益共同体?摩拜单车,iPhone,mzone人)
  3. 财富、物品构成了一个全面、任意、缜密的符号系统,一个文化系统,它用需求和享受取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种分类及价值的社会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
  4. 物品的需求和实际用途并非不存在,只是屈居次席

14-娱乐系统,或享受之束缚

P62

  1. 现代消费者不同于清教徒,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看作一种享受和满足的事业。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爱情、赞颂/被赞颂、诱惑/被诱惑、参与、欣快及活力前。其原则便是通过联络,关系的增加,对符号、物品的着重使用,通过对一切潜在的享受进行系统开发来实现存在之最大化
  2. 当代人被社会文化氛围逼迫着”幸福“
  3. 广泛的娱乐道德——尝试一切享受、经历,深入开发能使自己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

15-作为新生产力象征和控制的消费

P63/64

  1. 消费的随意、自由、不受约束是一种表象,内在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为,是一种约束、道德、制度、社会控制功能
  2. 消费社会的手段——消费培训、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like 信用卡)
  3. 波多黎各人——过去懒散,人们发动他们消费,他们后来成为了当代劳动力
  4. 当代生产力持续发展,倒逼人们持续解放需求、享乐——进一步解放生产

P65

  1. 消费表现为对我们所经验过的意识形态的颠倒,表现为一种约束范畴:
  2. 在结构分析层面上,它受到含义约束的支配
  3. 在(社会经济政治)战略分析中,它受到生产约束和生产周期约束的支配
  4. 消费社会与清教徒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发展框架下的社会形态,对人们的意义宣讲都是所谓幸福神话,其实换汤不换药
  5. 例子:消费比交税更能贡献GDP——所以在这个社会中,节约就是反社会
  6. 需求旺盛的消费者——换而言之,都是精力充沛的打工人

16-个体的符号逻辑功能

P66/67

  1. 现代工业系统越来越多依靠消费者
  2. 系统被迫生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个人主义,以至于系统本身难以控制。所以它使用了利他主义(关切、再分配、福利、慈善)来进行润滑。
  3. 由于这种依赖消费,所以工业系统必须约束消费,但是改头换面为自由选择的形象并被赞颂
  4. 例子:汽车与交通法规、摩拜单车与城市路面管理——消费满足了个人愿望,但社会会产生紊乱,只能呼吁大家遵守规则——这在心理层面使消费者不爽——我已经通过规则下的努力消费买到了地位象征(汽车),这时候还要让我去遵守另一套规则(花钱买气受)——因此会自私反抗
  5. 消费者属于社会政治范畴,是一种生产力,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消费社会和文化试图把后者和消费划等号

17-自我消费

P68/69

  1. 作为消费者重归孤独和隔离,他们不能强有力的结成同盟来表达不满(互联网时代可能好一些?千人千面又给打回去了?)
  2. 消费品区分了消费者身份地位,将他们共同打上一种标签,但这个标签下的人又不会相互团结(因为个人主义,或者说这种团结是非常稀薄的)
  3. 和民主制度歌颂人民是为了让它待在原地(就是说让它不要参与社会政治舞台)一样,人们承认消费者的至高无上,是为了叫他们不要这样在社会舞台上进行表演。人民,就这样受到了诅咒,成为了无组织的劳动者。公众和公众观点,就这样受到了诅咒,成为了仅仅满足于消费的消费者。

18-个性化或最小的边缘差异

19-成为或不成为我自己

P69/70

  1. 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都在寻求个性化(背后可能是阶层差异化)
  2. 假如我是我自己,我还要“真正地”成为我么?
  3. 正常的人消失了,符号中的人在消费体系中诞生了

 

20-差异的工业化生产

P71/72/73

  1. 广告业是差异化主题的工业化生产
  2. 无论怎么进行自我区分,实际上都是向某种范例趋同,都是通过某种抽象范例,某种时尚组合形象的参照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因此放弃了那些只会偶尔出现在与他人及世界的具体对例关系中的一切真实的差别和独特性。
  3. 在这种生产中存在着垄断性的集中化
  4. 垄断和差异在逻辑上是无法兼容的。它们之所以可以共存,恰恰是因为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它们并没有给人贴上一个独特的标签,相反它们只是标明了他对某种编码的服从、对某种变幻的价值等级的归并(苹果、新裤子)
  5. 人们伐倒森林后,建设“森林都市”
  6. 个性化逻辑:取消人们之间的真实差别,使人们和产品都同质化,并同时开启分化时代的集中垄断性产业
  7. 今天在垄断符号下,某种非常巨大的同质把生产/消费的不同内容如财富、产品、服务、关系、差异等联系了起来。这一切从前都是有区别的,而如今都是依照同样的模式被生产出来的,因而同样都被付诸消费
  8. 边缘差异(或者就理解为差异)体现在各种品牌的消费品、服务中,同样服从于某种等级制度。这些差异根据某种鉴别物资分配的普遍规律强化了那种最严峻的社会歧视。人们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而对这一差异编码的侵犯都会遭到压制
  9. 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前人人平等,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开一辆比老板好的车)

 

21-消费变体

P74

  1. 这种个性化是建立在符号系统差异性的而非物品/财富基础上,否则不会有高阶层开始反对奢侈品,并开始寻求更隐秘性的区分手段——而我们却把这种隐性区分当作民主标志
  2. 文化物品的所有者把它们变成了护身符,是他们可以坚持某种态度(买了汽车不开,但象征身份)

22-区别或雷同?

P75/76

  1. 消费首先是有一种区分逻辑,它把个体生产定义为个性化的,但是要找到普遍范例(大多数)和它们的编码,然后这些消费个体就在寻找自我独特性的过程中相互类同了。在个体符号下的独特性/类同并非主——这只是真实体验的层次。主要逻辑还是置于编码符号下的区分/个性化逻辑
  2. 类同不在于地位平等化、集体有意识的同质化,而在于:共同拥有同样的编码,分享那些使您与另外某个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同样符号。
  3. 正是与另一个团体的差异造成了团体成员之间的相同。一致是通过差别建立的,而类同的效应只是结果。
  4. 消费的规定:
  5. 不再是对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
  6. 不再是个体或团体名望声誉的简单功能
  7. 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受、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
  8. 在消费语境下,差异只是单纯的符号交换,是可以、相互取代的

 

23-编码和革命

P76/77/78

  1. 政治功效并不在于让原本充满矛盾的地方变得充满平等和平衡,而是让原本有矛盾的地方变得充满差异。社会矛盾的解药不是平等化,而是区别分化。
  2. 消费并不是把个体团结到舒适、地位这些核心周围来抑制社会毒性,而是通过编码以及编码适配的竞争合作模式纪律来驯化人们;这就是个游戏规则。人们进入了这个游戏后,消费就会成为控制社会的意识形态。

24-结构范例

P78/79/80

  1. 当您“真正成为您自己”时,您最服从集体命令——消费
  2. 美、魅力、品味,这些是人身上自然自发的属性,然而消费总是通过符号系统传媒来替换这种自然属性
  3. 女性之所以自我消费,是因为她与自己的关系是由符号表达和维持的——属于她们天生的东西没有给她们带来自信

25-男性范例/女性范例

P80/81/82/83

  1. 男性范例——高要求、选择、细致严格、不允许欠缺——士兵角色
  2. 女性范例——催促女人自我取悦——过家家玩玩具角色
  3. 男性范例——竞争、角斗,女性——男性附属品(仅适用于作者成书年代),但二者可以互相混淆,因为底层逻辑是针对人群的讨好
  4. 装饰性文化——人到达某种阶级后开始选择这种文化,丧失了文化的原本功用

 

 

Chapter-3 大众传媒、性、休闲

1-大众传媒文化

2-新潮——或过时事物的复兴

P85/86

  1. 文化消费——是对某种已经逝去之物的滑稽追忆(古装?少数民族跳篝火大会舞),是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某种符号的颂扬
  2. 无论何处,人们都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庆祝真实自我的消失和漫画(虚幻、已经消逝的)自我的复活。什么消逝了,我们就赞颂什么。
  3. 身体功能越是衰退,越是受到城市、职业、官僚等控制的围困,人们就越是对身体进行赞美

3-文化再循环

P86/87

  1. 时尚是任意的、变幻的、循环的而且对个体内在品质毫无意义(?)——作用只是标识个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或者被淘汰
  2. 科学掩饰下的知识(健康食品、医疗体检)循环有如时尚,人们没有在积累知识,只是在跟风
  3. 大自然的再循环——破坏自然、发现一些点缀性质的绿地、自然保护区、别墅
  4. 以上,都是把一个事物的原本破坏掉后,抽象出一个模拟范例可被消费流通

P88/89

  1. 今日大众文化——人们没有权利参与到文化当中,人们只能参与文化再循环,人们有权做的是“知悉内情”、“了解目前的情形”,每月或每年对自己的整套文化进行翻新。人们有权做的是忍受这种像时尚般永远动荡着的简单摆动的束缚,是对以下观念的倾覆:
  2. 继承下来的著作、思想、传统
  3. 考证和理论思考的持续

循环文化只会将上述精炼文化作为过时文化看待

  1. 无论是贵族文化还是民间文化,在循环性质的消费文化下都荡然无存
  2. 文化再也不是为了延续而被生产出来
  3. 现在的文化作品意义被强制性赋予一种承接、交替的形式,他们根据媒介的参照规则(公众号、短视频)被制造出来,人们在这里只使用那种抽象式的模拟范例(二手、三手知识)
  4. 关于文学奖:给文学作品颁奖本来就是很蠢的一件事(音乐、电影一样),但在这种需要循环消费的框架内,这反而让文学或者其他一些小众艺术苟延残喘了

 

4-转盘、计算机或最小的公共文化(P.P.C.C.)

P89/90/91/92

  1. 转盘机制:很多人的提问是针对结果的,而非针对出发点和流程(Q: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么?A:是这样的——只是一种确认机制)
  2. 计算机:提出问题,给出几个答案选项,人在指定时间内作答,考验的不是思维过程而是纯粹的反应过程
  3. 大众通过现代传媒,与所谓时髦的游戏主持者进行了交流和接触,这是类似古代祭祀的通灵手段——讨论的东西根本不重要
  4. P.P.C.C.——普通个体要获得文化公民权资格而需要拥有的最小一套“正确答案”。这套机制是拒绝真正的文化和知识的,更多的只是符号崇拜/宣传
  5. 这种PPCC往往以考试的形式出现——通过这门考试,才有资格成为文化公民——整个社会被绑在上面(周围的人的质询:你还没看过XX啊?)
  6. 大众传媒文化是种种要素的集合,是刺激/反应、问题/答案这类话语的集合。消费者永远被挑动、询问、需要作出回答。购物也是这种机制下对问题的一种回答——消费者在物品阵列中进行挑选——他们永远想的是我要选哪个,而不是我为什么要选择

 

5-最小公倍数(P.P.C.M.)

P93/94/95

  1. 艺术品进入商品领域后因为复制能力而大大增加,同时失去了原有意义
  2. 这些成为商品、被成倍复制的艺术品开始进入PPCC领域,跟在商品的屁股后面
  3. 中产阶级在这些商品化艺术品中寻找一种文化培训、入门、晋升符号、用途、财富、知识、地位
  4. 阅读某类刊物——与某种抽象团体有了一种虚拟的连接——感觉自己在加入一种阶级象征的文化活动

P96/97

  1. 这类商品化艺术品的功能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自主实践,而是为了满足一种有利于参与社会竞争、社会流动、显示社会地位的符号需要
  2. 在这种大的语境下,文化被生产的目的可能就会发生改变,被作为商品和符号的文化就被不断地生产出来;同时文化落入了好奇模式之中——并非是轻率的兴趣,但一定是以更替、循环、模式更新为前提的兴趣——快速产生兴趣、快速“自以为掌握精髓”、快速遗忘、快速更换
  3. 设计感、文化感塑造的产品、生产模式对生产力产生了有益影响,这种工业文化在当今却被当作文化的所有内涵

 

6-媚俗

P98/99/100

  1. 定义:粉饰的、伪造的、附属物品、伪物品——缺乏真实含义、不协调内涵,对细节的歌颂
  2. 产生基础:流动性社会中,每个新进入阶层的人需要一套文化装备来进行炫耀
  3. 一个没有社会流动性的社会中是没有媚俗的
  4. 越来越多阶级对特定符号的接触(比如汽车、iPhone),迫使高等阶层通过其他数量有限的符号(优化、豪华书籍、定制汽车)来与前者保持距离
  5. 媚俗品的大规模生产、复制,诞生了一种模拟(对高社会阶级的)美学——对高等级形式、风尚、符号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

 

7-摆设和游戏

P100/101

  1. 当消费品的符号价值大于实用价值时,消费品就可以被称之为“摆设”
  2. 当技术可以成为一种神奇的、时尚的实践时,那么这种技术物品本身就是摆设(花哨、中看不中用的电子产品)
  3. 什么可以被归类为摆设:先抛开实用价值不看,只要它们可以造成一种时尚、特权、拜物崇拜后果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摆设

P102/103

  1. 摆设的特性,不是人们对它的实用型应用决定的,也不是由象征性应用决定的,而是由游戏型应用决定的。正是游戏越来越多支配者人们与物品、人、文化、休闲的关系,还支配着人与工作、政治的关系
  2. 万物被归进了游戏的逻辑之中,游戏和激情的区别——激情要求全身心投入并且具有强烈的象征价值;游戏式好奇只是一种对基础游戏的兴趣
  3. 这种游戏式活动具有激情的表象,但本质是消费

 

8-流行:一种消费艺术?

P104/105

  1. 流行艺术将自己变成单纯物品的同时改变了一个客体世界,广告具有相同的暧昧性
  2. 流行以前的一切艺术都是建立在某种“深刻”世界观基础之上的,而流行,则希望自己与符号的这种内在秩序同质,与它们的工业性和系列性生产同质、因而与周围一切人造事物的特点同质、与广延上的完备性同质、同时与这一新的事物秩序的文化修养抽象作用同质
  3. 流行意味着透视法、再现、见证、手的创造性自发动作的终结,还有对世界的破坏和对艺术的诅咒的终结。它涉及的不仅是“文明世界”的内在,还有它与这个世界整体的结合。

 

P107/108

  1. 艺术应该是对生活的肯定——而不是带来另一种生活的尝试......而仅仅是一种唤醒的方法,以发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它是如此出色,只要人抛开一切意图和欲望任它发展
  2. 流行不是以周遭世界的本来面貌来看待它,而是首先将它看做一个可操纵符号的人工场所,一个彻底的文化伪迹,其中起作用的既不是情感也不是视角,而是有细微差别的感知和对含义的策略游戏——流行把这看作是被揭示出来的自然、是本质,于是流行便具有了两重性:首先它是一种社会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另外它复辟了整个艺术圣化的过程,这便取消了它的基础性目标。
  3. 流行希望成为平庸的艺术(正因为如此它才叫做人民的艺术),但这种“平庸”是属于超验(直觉、超越理性和感觉)范畴的。因为当代物品的真相不再是用途,而是指涉和符号
  4. 艺术既不能溶于日常生活,也不能抓住日常生活的本质,内在和超越同时都是不可能的

 

P109/110

  1. 沃霍尔的创作——“希望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机器”,表现出的是一种傲慢与实现系列性的规律的矫揉造作
  2. 流行艺术家们忘记了要使画作不再成为超级圣化符号(一种高贵和神奇交易的物品),仅凭作者的内容或意图是不够的:决定这一切的是文化生产结构
  3. 流行文化是通过种种艺术手段(摄影技术、绘画技术...)来对物品进行不同种类衍射的手段,人们可以在这些衍射中看到认知的、名称的修辞的上千种形态
  4. 流行之中没有真实的空间——画布就是仅有的空间;也没有真实的时间——阅读/消耗的时间才是真正的时间。这种浏览并不是逐字句的严密研究,而是一种泛泛的浏览、一种连续的记录
  5. 流行是一门“酷”的艺术:它并不渴求美学陶醉or情感or象征的参与(深层牵连),而要求某种“抽象牵连”,某种有益的“好奇心”

 

P111

  1. 流行艺术不是平民艺术,因为平民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一种不暧昧的现实主义、在于寓物与装饰
  2. 观众在看到流行文化时,因不知如何理解,但又没有感到过度的冒犯而露出微笑。这种微笑其实是消费的必须符号之一(因为必须要接受这类不知如何相处但又激起好奇心的消费品),这种微笑并非批判距离的微笑,而是勾结的微笑

 

9-信息的配置

P112

  1. 广告——新闻与商品广告轮播,是“消息”话语和“消费”话语的精心配置在情感方面独独照顾后者(新闻语调冷静平淡,广告语富有感情,这使得物品的形象增色不少),试图为广告指定一项充当背景、充当一种喋喋不休因而使人安心的网络功能,在这一网络中,通过广告短剧汇集了一切尘世沧桑。这种有条不紊的强制性轮换造成了唯一的接受模式,即消费模式(信息流同样)
  2. 真正的消费效应:(1)历史社会新闻与广告的轮换呈现,造成二者在符号地位上的等同;(2)广告向人们暗示:世界历史冷漠无情,只有消费物品值得投资

 

10-媒介即信息

P113/114/115

  1. 内容并不是首要的,而是传媒技术本身赋予的信息展现模式
  2. 而且内容如果越“逼真”,真实反而离我们就越远
  3. 新信息——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曲解的信息以及把信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作为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包装。
  4. 内容在大部分时间里向我们隐瞒了媒介的真是功能。它冒充信息,而真正的信息是在人类关系的深层发生了的结构性变化——人际关系、家庭、集团传统的改变
  5. 在电视和当代大众传媒情形中,被接受、吸收消费的,与其说是某个场景,不如说是所有场景的潜在涵义(可能这也是情景化产品需要一整套方案,而单独改进点不一定被充分量化?)
  6. 消费社会的总体信息——大众传媒的真相是对世界的特殊/唯一/客观性进行中和、中性化,代之以一个配备多种同质、互为意义并相互参照的传媒宇宙
  7. 其承载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即对这个已变为符号系统的世界进行解读的系统是万能的
  8. 电视/移动设备希望自己成为世界的元语言——对万物进行万能的解释、再造
  9. 一种系统帝国主义——只有经过这套系统的东西才能存在,而这与世界的真相或者历史无关,仅仅与这套系统是否严密有关
  10. 每一种媒介都把自己作为信息强加给了世界。而我们所消费的,就是根据这种即具技术性又具传奇性的编码规则切分、过滤、重新诠释了的世界实体。世界所有的物质、所有的文化都被当作成品、符号材料而受到工业式处理,以至于所有的事件的、文化的或政治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
  11. 取消能指与所指的反复叙事(以电视为例,从画面所指的事件过渡到了画面消费)
  12. 在这种技术性和规则性的底层逻辑下,内容本身被中性化、规则化了(社会节奏快(?)——短视频——自媒体对事件掐头去尾的报道——大众产生偏见——事件反复反转)

 

11-广告媒介

P116

  1. 广告——提到某一物品,实际是在赞扬所有同类物品(我在购物时的比较)
  2. 这种平台以及消费者对平台规则的适应,使广告透过每一个消费者而瞄准其他所有消费者,透过其他所有消费者而瞄准每个消费者(算法)。所有消费者都需要在无意识的强制中理解广告+内容平台的逻辑
  3. 参照: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个物品参照另一个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

 

12-伪世界与新现实

P117

  1. 当今世界:事件、历史、文化、思想并非出自“真实”,而是产自编码规则要素(e.g.内容产出规则)及媒介技术操作的假象
  2. 像化妆一样,事件必须经过一套化妆体系(对于美/正确的判定)后才能出现在人们面前。可能并非说真实是一定能被找到的,真实本身就是杂乱且难以说清的,但现代传媒通过强大的覆盖与标准化能力,使得几乎所有事件都需要经过这样一套流程(标准化or简化)后才能被出现、发布。
  3. 这种标准化的发布、分发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政治、文化等重要领域的真实度都被强制性稀释。
  4. 在此系统中的控制者可以通过数据来判断消费者的趋势,从而得出结论、做出策略、对现实进行操控和混淆(消费者出于对话语的认同而使之变为真实行为和实践)。这就挺吓人的。

 

13-超越真伪

P118/119/120

  1. 广告在这套系统中,凭借编码能力与媒介技术,就可以提升消费品的地位使其与其他事件平起平坐
  2. 广告的才能并不在于发现了公众是如何容易上当,而是在于发现了公众是如何喜欢受骗
  3. 作者认为广告超越真伪:就如时尚是超越美丑的,就如同当代物品因为其符合属性超越了有用和无用一样
  4. 广告艺术主要在于创造非真非伪的劝导性陈述
  5. 既然广告就像是神话和咒语,不存在真实参照物,那么广告建立的基础完全是自我实现——我验证我自己的正确性(从这个观点来看很多内容领域的成功确实也能解释,不用过多参考其他内容,自己信自己就行,关键是能让消费者能从中产生欲望、跟你一样high就好)
  6. 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
  7. 这种模式也是反复叙事的模式——e.g.大米饭富含水稻因子(绕着圈子糊弄人)、某些数码品牌重点宣传的参数设备(其实大家都有)——用话语把一件本来就是事实的事情再搞一遍人工合成。此外再加上广告的重复出现性(广告轰炸)。传统意义上的对于事物真伪的解释就遭到了颠覆。

 

14-最美的消费品:身体

P120/121

  1. 身体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所带来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了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
  2. 身体在消费社会下的双重实践:作为资本的身体的实践、作为偶像的身体的实践。在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对身体进行经济投入和心理投入

15-您身体的秘密钥匙

P121/122/123/124

  1. “您在您的皮囊里感觉好么?”
  2. 假如以往说是灵魂包裹着身体,今天则是皮囊包裹着灵魂(XX的面容下,一个有趣的灵魂。)皮囊就像是服装和别墅一样的符号——人们对身材外貌的要求更高了、更标准化了
  3. 换句话说,如果不进行身体护理,就会受惩罚。一切痛苦都是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罪过造成的——一种心理恐怖主义(听着好像也没错?)
  4. 这种宣扬对身体的自恋式关注,出发点并非是让人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而是完全走拜物教的逻辑,使之成为更光滑、完美、功能性更强的物品
  5. 这种自恋式投入从现实角度而言确实是有效的、利于竞争的、经济的投入——在一套市场化竞争标准化为了满足这种标准而做出的讨好
  6. 身体成了一项开发工程、成长体系,体系的顶端是偶像般的神话体验。但在这套体系背后仍然是一套工业-生产-消费对人的异化逻辑

 

16-功用性美丽

P124/125

  1. 这一套成长体系的两个主导主题:美丽和色情
  2. 美丽之于女性变成了宗教式的绝对命令。美貌并不是自然效果,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附加部分,而是像保养灵魂一样保养面部和线条的女人的基本的、命令性的身份。
  3. 美丽之所以能成为命令,只是因为它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4. 顺着这个逻辑走,身体的实用性价值的重要性在减弱、作为物品和资本的“交换价值”在增强——这一过程伴随着每个人的交换价值随岁月老去后而衰竭

 

16-功用性色情

P125/126

  1. 美丽的命令,是通过自恋式重新投入的转向对身体进行赋值的命令,它包含了作为性赋值的色情
  2. 在色情化的身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交换的社会功能,在此意义中,色情的命令和礼貌以及其他社会礼仪一样,收到符号工具化编码规则的约束
  3. 好色就是热度(哈哈哈)
  4. 时装模特的身体并非欲望的客体,而是功用性客体——混合时尚符号与色情符号。它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身体,而是一个形式
  5. 这种色情——承载的是一种空洞的性欲与勃起(哈哈哈)与审查官的赞美——时装模特在此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广告载体的物品

17-快感原则与生产力

P126/127/128

  1. 身体与物品在当今构成了一个同质符号网
  2. 从卫生保健到化妆,其间还包含晒黑皮肤、运动和多种对时尚的“解放”,身体的重新发现首先都要经过物品。——购买吧,您会在您的皮囊里感觉良好
  3. 必须使个体把自己当作物品,当成最美的物品,当成最珍贵的交换材料,以便使一种效益经济程式得以在与被解构了的身体、性欲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18-当代身体策略

P128/129

  1. 对身体的赞美曾经是反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作者疑惑为啥身体观念在消费社会中被搞成了这样
  2. 身体并没有继续构成一种促进作用,而是替代了宗教仪式的神话作用
  3. “不要把那实际只是圣化变体的东西诠释为“世俗化””
  4. 身体在当今仅仅表达某种过时的、与生产系统的不相适应,它被基于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和相关社会结构——消费伦理的理念所劫持

19-身体是女性的吗

P129/130/131

  1. 女性身体的被物化是与历史上的被奴役剥削联系在一起的
  2. 但现在(书中年代)宣扬的女性解放,却是和这套身体标准化、完美化的体系绑定到一起了
  3. 把本属于女性的提供给女人们消费、把本属于青年的提供给年轻人消费。这种自恋式的解放成功地抹杀了他们的真正解放
  4. 把青年和叛逆的标签等同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叛逆向全社会扩散
  5. 消费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集团、阶级、种姓(及个体)的形式自主化,这种形式自主化是始于符号或角色系统的形式自主化并且因其而来。(我们先形成一种思潮、团体,然后消费就可以盯上我们,然后从中获利)
  6. 这种解放、自由确实有实际意义,但可能只会改变一小部分人(拿整个社会逻辑),其他人反而会被这种消费逻辑(有益的和有害的方面)绑架、or跟不上趟

20-医疗崇拜:状态

P132/133/134

  1. 对身体的关注进入了竞争性逻辑,并且表现为对医疗、外科、药剂服务的无限要求——与身体/物品的自恋式投入相联系的强制性要求,与个性化及社会流动进程相联系的地位要求——这种要求,无论如何,是现代主义者的人权的外延、是自由权及财产权的补充,与“健康权”只剩下一种遥远的关系。
  2. 如今,与其说健康是与活下去息息相关的生理命令,不如说它是与地位息息相关的社会命令。是一种赋值而非价值。
  3. 身体是劳动工具和神力的理念在销声匿迹,它把地位让给了自恋和赋值——心理和地位层面
  4. 当代医疗消费:仪式化、祭祀化的消费比治疗措施更重要
  5. 医生的双重作用——对穷人而言是药物的强制性要求,对富人而言是“身体精神分析学家”
  6. 对自己进行护理——在现在是一种体面的标志

21-苗条的牵挂:“线条”

P134/135/136

  1. 时尚经常能接受互相矛盾的东西,但是对“苗条”的追求好像是绝对性的没法改变的。这是因为啥?
  2. 一种心理学分析:现在大多的保健手段是基于分泌和排泄——这是不断否定和压抑身体的表现,so
  3. 身体在一种全面折磨之中,变成了必须根据某些美学目标来进行监护、简约、禁欲的危险物品
  4. 对线条的狂热如此深刻,完全因为这是一种暴力形式,身体本身在其中变成了祭品

22-性交换标准

P137/138/139

  1. 性欲是消费社会的头等大事,它从多方面不可思议地决定着大众传播的整个意义领域
  2. 一切给人消费的东西都染上了性暴露癖(反向案例:性冷淡风)。“文化”及广告的色情即是这条道路的实验地
  3. 人们会将这种性欲看作是社会解放、活力的象征,是庆祝的符号
  4. 割断了自身历史且对未来没有希望的、严重涣散的集体,总是会回复到一个几乎纯粹充满了冲动的世界中去,同时会将利益的即时决定与性的即时决定混淆为同一种狂热不满。
  5. 现代社会的性欲不再使人产生连接感和赞美,而是成为狂热追求个人利益的因素
  6. 性欲在加剧的同时,会变得对自身充满渴望(对自身的约束也变少了)

 

23-广告中的象征与幻象

P140/141/142

  1. 对消费性欲的普遍化审查:并非是制约,而是强制性鼓励和宽容
  2. 无论是性保守还是性自由的坚决捍卫者,在这方面(消费对性的劫持)都天真的可怕
  3. 例子:种种性暗示(花苞、活塞)的广告,这种无意识的暗示促进了销售。这种性欲的暗示其实与真正的性欲相比含金量其实也不高,是一种二流性欲
  4. 二流性欲先让消费者相信他们接受到的暗示是“真正的性欲”,然后消费者就可以在这套逻辑下被轻易摆布(想想文学艺术这不也是同样的套路么?)
  5.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道理:符号可以是有文化修养的、美学化的、大众传媒化了的,但终究是符号
  6. 整个广告、现代色情都只是由符号构成的,而非意义

24-性玩偶

P144/145

  1. 性欲是一种象征的及总体的交换结构:
  2. 撤销其象征,代之以性的现实的、明显的、戏剧化的含义和性需要
  3. 撤销其交换(这一点是基础的),将性爱个体化,将性指定给个体并将个体指定给性。在这里完成了劳动的技术和社会分工。性变成了被分给许多份的功能,并且在这同一个运动中,它作为“私有财产”而被指派给了个体
  4. 性欲的总体和交换象征一旦被摧毁,它就落入到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模式里(即物品/商品模式里)、表现出:(1)对个体而言的使用价值(性技巧、性器官);(2)交换价值(各种形式的卖淫)。对本真的物化和颠倒

 

25-休闲的悲剧或消磨时光之不可能性

P146/147/148

  1. 自由时间的品质、节奏、内涵、相对于劳动时间是否富裕,这一切重新成为了对个体、范畴、阶级区分的特征。甚至会变成某些管理者的特权。
  2. “时间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如今被休闲夺回,变成了“休闲面前人人平等”
  3. 地中海俱乐部的全部意识形态
  4. 休闲就是对自由的支配
  5. 人在休闲的“自然”状态中,就能收付这种实体的自由、平等、博爱(换而言之,花钱买)
  6. 时间在休闲状态中才可以变成私有财产
  7. so,时间很可能只是某种文化、某种生产方式的产品
  8. 时间受到生产系统的支配,所以事实上时间对人来说已经不再自由(我们手中的到底是“时间”还是“计时资本”——我的一小时要去做什么,ROI才最高)
  9. 对自由时间的期盼越强烈,说明制约机器的力量越大
  10. 每当我们“有”时间,它便已不再自由
  11. 对每一件被拥有、被消费的物品,就如同对自由时间的每一分钟一样,每个人都像将自己的欲望传送于其中,并相信自己已经这样做了——然而每一件被占有的物品、每一次完成了的满足,就像“可资利用的”每一分钟一样,欲望已然缺席,必然缺席。剩下的不过是欲望‘被消费’后的残余

P148/149/150

  1. 劳动时间是被出卖和购买的,自由时间现在也需要直接/间接的购买以被消费
  2. 时间和物品间的可逆性——一切和时间一样都是物品,一切被生产出来的物品都可被看做是凝固的时间。技术物品为使用者节约出来了休闲时间,所以使用者为此付费(扫地机器人省出了扫地时间,人为省出来的空闲时间付费)
  3. 表面上看我们有年假和工作日这两块完全对立的时间,实际上它们仍处于同一系统中,制约劳动时间的标准和约束也因为处于同一系统而会传递到休闲时间和内容中
  4. 自由时间:意味着时间是可以被自由耗费的,而现在的休假时间则是用来恢复劳动力的、还不一定够用,所以说休闲被异化了
  5. 假期是对那种“完全可以消磨”的时间的模仿与追寻
  6. 人们只能“利用”自己的时间,尽管也许只是一种空洞地惊人的使用。假期的自由时间依然是度假者的私人财产,是他通过一年的汗水赚取并拥有的一件物品、一件财富,他像享受其他物品一样享受它——他不会放弃它,把它给予、贡献,而要将它用于一种完全的无拘无束、用于意味着真正自由的时间之缺席。他被紧紧地束缚在“他的”时间上,就像普罗米修斯被束缚在岩石上那样被束缚于作为生产力的时间中。

 

P151/152/153/154

  1. 当今时代,人几乎无法摆脱金钱/时间的制约,我们客观上成为了金钱和时间的奴隶
  2. SO,休闲中的自由是假象。
  3. 作者不认为艺术创作、创造是休闲,它们也是劳动的一种
  4. 休闲是一种异化了的劳动——人们强迫自己去海边晒黑、打卡、潜意识中的必须快乐,一种伦理上的强迫感
  5. 人们逃避了劳动,但逃避不了集中——放假,景点下饺子(受到被动假期束缚的人们,需要海洋、阳光和人群来掩饰自己的窘迫。换句话说,让自己出去玩,连玩都不会玩)
  6. 休闲的深刻的服从性
  7. 对一种将需要和满足最大限度化的集体道德的服从
  8. 对一套区分编码、鉴别结构的服从——对无用时间的消费成了区分标尺
  9. 休闲的束缚,一体两面——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做不了
  10. 恶性竞争的猜想,劳动之后反而会成为人们从休闲的疲劳当中恢复过来的场所和时间。可能会变成一种特权符号。
  11. 现状:生产性劳动是卑贱的,休闲是高价值的。
  12. 但休闲的定义并非是一种享受自由时间、满足和功能性休息的功能。它的定义是对非生产性时间的一种消费。
  13. 被消费了的时间实际上是生产时间——并非生产经济效益,而是生产区分、身份地位、名誉
  14. 休闲对社会个体而言是生产身份地位的时刻。没有人需要休闲,但大家都要证明他们“不受”生产性劳动的约束

P154/155

  1. 休闲时间,就像消费时间一样,总的来说,变成了非常确切的社会时间
  2. 时间需要得到解放,需要成为
  3. 经济交换循环中的商品
  4. 在休闲中获得社会交换价值的符号

26-关切的神话

P156

  1. 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绝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微笑服务、关切照顾)
  2. 正式这种额外氛围和个性化对待,才让消费完整

27-社会转移和母性转移

P156/157

  1. 社保、保险、失业津贴,领薪者非常高兴能收到以赠予或“无偿供给”形式出现的、他以前被剥夺的财富中的一部分

28-微笑之做作

P158

  1. 在一个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紧张的体系中的个体来说,比起生理需求,这种关切的氛围的优先度可能更高(团结感、相互性、热情有爱、笑脸相迎)
  2. 人际关系的丧失是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的客观事实,所以才会有人参加了使人际关系——通过消费——回归到社会循环轨道上的过程
  3. 这种微笑化、有温度化的消费服务像润滑油一样
  4. 广告是一种模拟亲近的过程,在人们之间和人与产品之间营造亲近的氛围,而这是广告中被消费的东西

P159

  1. 微笑被灌输到了第三产业的专业经验和程序框架中——这会成为一种新哲学、变成我们这个技术统治社会的价值体系

29-游戏时间,或对服务的滑稽模仿

P160/161/162

  1. 这种关怀机制无法掩盖商品社会和社会关系的铁律——竞争、社会距离感。
  2. 而且这种机制本身就是生产机制——生产交流、人际关系、社交性
  3. 它的目的是生产关切,却必定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出距离感、交流障碍、严峻和昏暗
  4. 关切公式(按照程序而假意的关心)——容易变成攻击、讽刺、黑色幽默,且脆弱
  5. 矛盾在于——这种服务/关切与形式上宣传的个人平等之间有矛盾
  6. 过度粗鲁和过度奴性都是对这种要求“效忠”的系统的反抗——人的真实个性在抵制这种交换功能的“个性化”
  7. 现在则是有了形式上的变化,从过去无微不至式的关切到现在通过摆设和氛围塑造一种无人式的关切

30-广告和赠品意识形态

P163/164

  1. 各种赠品广告的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受到的资本资助,只是一部分利益的再分配
  2. 反广告、反英雄——以退为进的策略
  3. 这种爱“说反话”(不按套路出牌)的广告,不完全是为了促销,还是为了恢复协调、合作、沟通——简而言之为了生产出关系、团结、交流

31-玻璃橱窗

P165

  1. 橱窗内的物品陈列,本身具有诱惑性,使消费者进入到其中进行购买。并且如前面所讲,消费品是以系列方式呈现的,它们联合作用构成消费氛围与社会基调

31-疗养社会

P165/166

  1. 将一个对您持续关怀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发挥到极致,就会看到一个非常明确地把您当作潜在病人来护理的社会。
  2. 必须真心相信社会的巨大肌体已经病的不轻了,且公民消费者们都很脆弱,总是处在虚亏和失衡的边缘,以至于这种“治疗学”话语充斥于各地的各种行业、报章及道德分析之中。
  3. 建筑师、广告商、城市规划师、设计师都自封为创世神或者社会关系及环境的魔术师
  4. “人们生活在丑恶中”:必须治疗这一切
  5. 以上所有关切,是拒绝对真实矛盾做任何分析的神话,知识分子也持这种观点的话就会造成悲观主义。他们认为去治好这种社会,保持人际关系、热情、连接等关系就足够了,否则没救了

 

32-关切的暧昧和恐怖主义

P166/167/168

  1. 关切的两层含义:
  2. 关怀、赠予、像母亲一样对待,即赠品
  3. 要求、渴求、请求关心/关注某些事情,这样就会有诱导性(环保/动物保护/其他blabla)
  4. 通过恳请和关切实现的政治控制还伴随着一种对动机本身更内在的控制,这是一种恐怖主义式的关切。这种逻辑是:人们没有理解自己的能力,没有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的能力,而我们就是为此存在的。我们对你的了解比你对你自己的了解更长久,这是一种家长式分析的压制立场。(典型代表:乔布斯)然而这种理解有进一步目标——理解消费者以被消费者理解(建立了PUA关系?哈哈哈)要知道怎么与他们讲话让他们高兴、吸引他们——然后把这套以最终售卖商品的流程叫做“有温度的交流”
  5. 这种关切请求关注承载着某种社会功能:
  6. 对那些被社会分工抛弃者的关切,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7. 对政治架构缺陷的某种补充(通过广告使得群众称为某种价值观的心理股东,进而对社会事务产生影响)

33-社会测定的兼容性

P166/167/168

  1. 社交性,或者说连接、维持关系、促进交流,在这个社会中成了“个性”标志
  2. 消费、花费、时尚行为,以及通过它们与他人交流,都是属于当代社会的“个性”
  3. 在这套物品和服务体系中,人的自主、性格、自我本身等基础个体原则让渡给了消费原则。个体的自主价值的能量变弱,他成为了动荡变幻的消费品体系(e.g. 品牌a+b+c+d = 某人)中的一份子。

 

34-证实与赞许

P170

  1. 在上述基于符号的焦虑关系网中,重要的不再是“自强”、“经受考验”,而是要寻求与他人的接触及他人的赞许、恳请他们的评判和她们积极的认同
  2. 每个人都关心且操纵别人,每个人都被别人关心且被操纵——必须有他人和您“说话”、爱您、围绕着您,是一种基于符号的氛围
  3. 氛围这一概念是消费社会的特点,可以被规定为:
  4. 在关系时刻中枯竭了的(“被消费了的”)“目标”和先验性价值(终极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让位给了氛围的价值(关系的、内在的、无目标的)
  5. 消费社会同时是财富生产和关系加速生产的社会

 

35-对真诚的崇拜——功用性宽容

P171/172

  1. 这种氛围关系被生产和消费就意味着传统礼节礼貌的终结——人们越是在氛围关系中感到真诚(而且这种真诚和无耻可以共存,毫不矛盾),就越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多么不信任自己和他人
  2. 意识形态、观点、美德和恶习现在最多是交换和消费的材料,因而一切矛盾都在符号游戏中扯平了(所谓的宽容度)

36-丰盛社会中的混乱

37-暴力

P173/174/175

  1. 消费社会即是关切的社会也是压制的社会,即是平静的社会也是暴力的社会。我们在平静的生活中吸收、消费暴力:社会新闻、谋杀、细菌战威胁
  2. 那些闻所未闻的暴力事件在我们看来好像不可思议,是因为他们超出了我们社会培养的理智合理的评判标准
  3. 暴力的基本形式——破坏性(暴力/轻罪)、压抑性(疲劳/自杀/神经症)、集体逃避现实(吸毒、嬉皮士、非暴力)
  4. 暴力是表示个体对丰盛的难以适应——人们必须受到其教育、训练、驯化,否则个体们在舒适中不会有这么多的恶要做
  5. 只要能明白“物质极大丰富丰盛”实际上是另一种约束,那么久能理解面对这种约束人就会有对自由的追求

 

P176/177/178

  1. 进行财富原始积累的同时,焦虑感、负罪感、排斥感/被排斥感的原始积累也在进行着,这些负面情绪的积累培养了暴力、颠覆的冲动
  2. 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的假设:人的需求朝向某一客观目标的积极探求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只要需求被满足,就完事大吉。但人的需求(表现为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
  3. 这种在共同富裕中产生的破坏/死亡冲动是不受官僚结构(一种积极制度体系)欢迎的,但这种局面官僚结构必须有所举措,于是:
  4. 它试图用不断增多的关切要求like集体服务来消化这种忧虑和暴力
  5. 它试图回收再利用这种焦虑并使之成为消费的助推器,或者把这种负罪感和暴力回收成为商品、可消费的财富或文化符号。(比方说freegan——这种对文明不适的表现团体,在某种情况下反而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产品or符号?)。相当于把对有毒物质的反抗变味了一种纳入消费环节的安慰剂。
  6. 曼森家族杀人案,一个例子——嬉皮士按照消费主义电影的思路模仿电影的杀人手法,杀死了沙朗泰特(对大众传媒的反讽)。然而几十年后,昆汀又把这件案子拍成了电影供大家消费。

38-非暴力的亚文化

P180/181

  1. 非暴力反抗原则——拒绝被名誉、地位、回报原则——社会化,拒绝丰盛、社会成功、摆设、礼拜仪式,总体而言,拒绝那种不断追求福利的新的压制秩序(嬉皮士、摇滚乐、宗教、吸毒......)
  2. 嬉皮士:从社会学角度看来,他们恰恰是丰盛社会的奢侈产品。嬉皮士是一种部落——从以自我为中心(财富&名誉)转向一种一切来自于他人并且向他人扩散的的集体“氛围”的客观发展。

39-疲劳

P180/181

  1. 无法控制的传染性疲劳会成为世界性问题
  2. 这种疲劳并非是体力性的
  3. 这种疲劳解释了:自以为总是朝着取消努力、解决紧张和使生活简单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应激、紧张、兴奋的社会。(我们[这代人or不知道几代人]要享受最终的平静之前必须要经历极度的疲劳与折磨?)
  4. 消费的主人公们疲劳了(对政治的惰性也来源于此)。消费社会并没有实现机会均等和社会经济地位竞争的缓和,相反却使各种形式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尖锐。通过消费,最后我们只是来到了一个充满了普遍化的、极权主义的竞争社会中,这种竞争表现在一切层面上。经济、知识、欲望、身体、符号和冲动,对今后在一个永不停止的区分和超级区分程式中被作为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一切事物发生作用。

P184

  1. 人的需求和期望在这套体系下是失调的
  2. 疲劳实际上是对这种生存环境消极拒绝的应答,也是潜在反抗暴力的温床
  3. 这种疲劳只是一种表面消极,而真正的消极则是在此套体系下的积极应对:健身、保持精力、是避免自己失控的措施。(社会学层面来说是消极的,对于个人而言则可能是积极的——个人主义只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力量的微小,所以明哲保身对在这个时代好像更有性价比。当然,也有真正不要命的,哈哈)
  4. 精神症(非器质性病变,病症脱离具体器官。当然认知心理学意义上还不好说)的逻辑和消费逻辑是相互呼应的——消费品的价值也脱离了单纯使用价值,人根据无限欲望去索取需求。不可捉摸且好像永远存在。
  5. 欲望的双重性
  6. 肯定性过渡到了需求和满足的链条中
  7. 否定性过渡到了疲劳和暴力表现中
  8. 躯体在消费社会中的双重性特征——作为色欲的关切对象而得到自恋式投资;作为忧虑和侵袭的对象而得到躯体性投资
  9. 被消费的疲劳——疲劳成为一种用于区分的文化特征——会成为努力符号/名誉符号/利益交换的一部分
  10. 187页的第一段

 

Chapter-4 结论 论当代异化或与魔鬼协议的终结

40-布拉格的大学生

P192/193/194/195/196

  1. 《布拉格的大学生》——和我自己写的一个知乎答案还挺像的= =
  2. 人如果把自己的意识全部数据化了,还会有“内心的想法”和“家”这回事么?在那种世界里,人是内外如一的还是完全赤裸裸的?如果是后者,那种社会还有意思么?哈哈哈
  3. 自己的身体一部分会被异化/出卖,不代表说我们其他的部分是善良的,因为被出卖的那部分会持续不断地骚扰我们(这段略玄学)
  4. 一旦社会劳动力被出卖,就会通过商品的整个社会循环回来剥夺我们劳动本身的意义(呱)——除去死亡之外,别无他法

41-先验性的终结

P196/197/198

  1. 所以,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人们有一种幻觉,好像这种新型技术体系可以消除很多旧工业时代的弊病。现在来看并非如此。
  2.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还不像《布拉格的大学生那样》创造自己的镜像——消费者已经隐藏在种种消费符号下面了——特点是缺乏思考、缺乏自身视角——这种符号氛围是母性的祥和的——社会本身就是和工业化体系签约,人只需要成为这个签约体系下的一员就ok(即不必非要直接进入生产流程中来)
  3. 人不会再看到自己的镜像(对自身异化的认知),人只会沉溺到对符号和物品的凝视中去
  4. 社会的消费主题是商业/消费符号的运行逻辑和秩序——人被镶嵌在里面
  5. 人与自己被异化的部分,在这套体系里是互相没有矛盾的——因为已经把被异化的那部分当作自己的个性了,而且整个的流程是一种游戏式的流程

 

42-从鬼魂到鬼魂

P199

  1. 看不太懂(汗)

43-消费之消费

P199/200

  1. 消费社会不产生神话,消费社会自身就是神话
  2. 丰盛并不存在,而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消费也是一种神话,唯一真实的是消费思想
  3. 单纯的购买、消费并不构成神话整体,消费符号、形象才是神话的主题(所以解题思路之一是把符号形象这一层打碎?也是挺符合作者文化层的身份的,算是和嬉皮士那种极端抛弃以及极端享用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4. 所以在文化层的批判和控制,能够抑制一部分消费需求?以此对系统进行破坏?
  5. 所以对于其他文化、体制的模仿也势必带来类似的问题
  6. 公共文化(广告)成为了人们新的投射自己的镜子,英雄、明星、消费英雄,模仿它、尝试像它那样穿衣、说它的语言、变得与它相像,我们这样所做的一切只是在模仿我们自己(的欲望)
  7. 对消费社会的自嘲——like脱口秀or广告,其实是以退为进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消费宣传(好像我们有良心or我们努力有良心or我们本来就有良心,只是这样表达)
  8. 在此体系中,文化层面上的唱反调,只会使得这种唱反调被系统吸收,成为一种“反文化”符号来进行售卖(喵喵喵)——所以搞通识教育可能是一种缓慢而有成效的路径?极端点就是不定期的砸碎一切
  9. 作者到最后也没啥好办法去解决,期望的是“剧烈的突发事件”和“意外分化瓦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