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sy
worldsy

Freelancer,人类学学徒,建筑爱好者。翻译,写作,旅行。

旧文 | 周保松谈CUHK的历史和文化

(编辑过)

这篇旧文是2013年8月末的随记,主要分享周教授在CUHK迎新会(Orientation Camp)的演讲。最初发布于“简书”,但不幸被网站删文。希望这次借助matters永久地存档于网络。


O Camp,是对Orientation Camp的简称。字面意义是导览营,实则为迎新营。上午的部分是对中大学习的介绍,包括如何使用网络,如何参加校园活动,哪些事儿能做或不能做,还教你如何防御性骚扰。

下午的校友分享会则有意思得多。这里重点记录一下周保松教授的演讲。

周保松是中大印记很重的人。毕业于中大,去英国念完书又回到中大教书。按他的讲法,自己大概算得上对外界批评中大频率极高之人,全校无人可比。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他说自己由衷地热爱这所大学。

演讲主题是「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UHK」,主要谈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中大港铁站(大学站)附近的民主女神像。每天进进出出校园都与这尊塑像擦肩过,但且问塑像的历史?事实上,女神塑像起源于1989年六四运动。当时的情况是,有一尊白色的女神像被放置于与天安门广场正对的位置,而当晚清场时这尊塑像被推倒了。后来,雕塑家陈维明在纽约又制作了一尊民主女神像,并于2010年6月4日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展示(附注:每年6月4日,在维港都有烛光纪念会)。

然而展示之后的女神像该如何处理呢?

中大学生会提议搬入中大校园,但当时校长刘遵义为保持中大的政治立场中立而不予批准——如此一来反而引起全港的关注。在各界人士的呼声之下,2010年6月4日晚上,十几辆巴士护送着女神像一路从维港驶入中大校园,摆在了如今这个位置。自发前来见证这一幕的学生数量也极其之多。

至今,这尊女神像也没有得到中大官方的批示准予“入境”。但就在如此的模棱两可中,女神安然无恙地在中大度过了三年时光,已然成为中大新地标。

关于这个故事,周特别感慨的是中大学生参与社会运动实际上有很久的渊源。自1963年建校以来,1971年香港的保卫钓鱼台运动中,中大的新亚书院与崇基学院(早前也是书院)就都参与其中。1981年的中英谈判也不乏中大学生的身影。

此外,周提到新亚学院(他本人当年就读于新亚学院哲学系)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书院的圆形广场上有一处墙壁,上面刻着新亚创院至今所有学生的姓名,包括新亚第一届学生之一、钱穆的学生——余英时的名字。

(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崇基学院1950年,联合书院1951年)


第二个故事是中大的罢课史。

周保松从最近一件事情开始说起。那是去年(2012年)的9月11日。众所周知,当时全港正在发起反国教运动。就在那一天,中大的大学图书馆前百万大道上,有大约8000多名学生集体罢课,以反对在港推行国教。

而此前更早一次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罢课是在1978年。当时的罢课“主题”是反对“四改三”,即将大学本科学制由四学年改为三学年。中大自1963年建校始便是四年制本科。当时港大已经是三年制,而政府一直以来就在呼吁学校学制与英美同步。1978年,政府向中大施压要求改制。第一任校长李卓敏表示除非自己死了不然中大坚决不改学制。这一年,在百万大道上又有2600名左右的学生罢课抗议,故政府承诺此事“十年不提”。此后便是没有了消息。就在大家以为事情都过去的时候,到了1988年,刚刚好是这个“十年之约”期满,政府再次提起改制,时任校长高锟反对,但无效,最终中大也如所有港高校一样将本科教育改为三年制。

有意思的是,到2012年,香港政府推出政策,全港恢复本科四年制。说到这一段的时候,周保松显得很激动。他说,历史证明了,中大的方向是对的。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校名。

“香港中文大学”,谁起的名字?钱穆。如今念起来平淡,可当初为了冠以“中文”二字,却让创校的一群老先生费了一番心力。

周先说了一个看似无关的小故事。2007年,中大一学生一纸状书将中大告上法院,名目是中大违背了本校宪章。怎么讲?中大创校时,先生们希望在这片土地有一所学校保留以中文为课堂语言的权利,特取名“中文”,所以中大成为全港唯一一所可以用中英双语教学的学校。而在刘遵义上台担任校长之后,认为“中文”二字不利于中大在世界名校排名中更上一层楼,故推政策:凡有外来学生的课必须使用英文。如此才有了2007年这样一桩案子。

中大如今仍是全港唯一可以用中文授课的学校,尽管此类课程数量较之以往有所降低,但回首当初,仅凭着这两个字在校名上出现,足以见得当年学者们对祖国的归属感与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实在是当时读书人的精神与风骨之所显。


最后,若是愿意了解中大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参考周保松的推荐书目:钱穆《新亚遗铎》、《师友杂忆》;中大校史系列(《中大十年》、《中大二十年》、《中大三十年》、《中大四十年》)。

如有与事实不符处,望指正。可能有记错。


【后记:2015年在微博贴出此文时,有幸被周教授转发。他附言:“偶然看到這個。這是我多年來唯一的一次,和中大內地生分享中文大學的歷史。之後就沒有了。那是2013年。當時當然沒有料到,2014年才是更重要的歷史的一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