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树
木头树

思想基督之爱

证道主题:基甸的成与败(士8)

证道主题:基甸的成与败(士8)

主耶稣基督所爱的弟兄姊妹:

上一章,讲到神呼召基甸起来拯救以色列,他带领三百勇士吹响胜利的号角,与米甸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战役。而这样同心合意建立伟大功勋的完美故事,在旧约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时间久远一点的,如摩西用杖指挥红海吞没埃及法老的铁骑大军;约书亚仰望摩西之杖,带兵战胜亚玛力人;以色列人同心合意,奉献财物和心力造出会幕;还有士师记第四章,底波拉和巴拉带兵打赢基顺河战役。这所有的完美表现,都指向了神终将完胜和审判撒旦及其仆役。上一章也不例外,其完美性不但体现在基甸高举神的名,以少胜多,兵不血刃。还体现在当场杀敌12万这个数字,基甸的三百人敢死队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平均每个支派干掉一万,瞧,多么完美的战役。

这就是耶和华神拯救以色列人的故事。祂是信实守约的神,虽然会有一时的不喜悦,但忍耐更是长久,祂始终以永远不变的爱和恩典待他的百姓,直到世界的末了。那么,面对如此一位神,神的仆人基甸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本章,我们接着讲述基甸的故事,题目是:基甸的成与败。分为三个部分:

一、基甸以柔克刚(1-3)

二、基甸施行报复(4-21)

三、基甸制造网罗(22-35)

一、基甸以柔克刚(1-3)

有神襄助的基甸,取得梦幻般一场大捷的基甸,在地如在天的基甸,感觉从天上回到了庸常纷扰的人间,他面临了一个考验。那就是以法莲人不开心了。

我们看经文,这样子说话真会叫人气不打一处来不是吗——

1以法莲人对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的时候,没有召我们同去,你为甚么这样待我们呢?”他们就与他激烈地争辩起来。

以法莲支派一贯骄傲,貌似他们也有骄傲的本钱。以法莲是约瑟的儿子,而摩西的接班人——约书亚就是以法莲支派的。所以约书亚分配迦南土地的时候,以法莲得着中部山区,是最好的土地。士师时代,中心圣所所在地的示罗(书18:1)、宗教圣地伯特利,神与以民立约的示剑(书24:1),都在以法莲支派的业地上,可说是得天独厚。这支派遂成为住在以色列北部和中部各支派的领袖。可以说以法莲被神大大恩待。但这并不是骄傲的理由,作为神的子民,被神恩待,理应大大感恩神才是。就算成就很大,也不过是从神领受的。但这就是人的罪性,骄傲的人从不会觉得自己骄傲。

这一次,面对出身于玛拿西支派里面一个很小的分支的基甸,以法莲人显然瞧不起他。他们无视基甸是神亲自呼召的仆人,连那三百勇士也都是神一个个选出来的。更无视基甸带领三百勇士打了一场大胜仗,让以色列人解放有望。所以,以法莲人如此找茬,带着十足的骄傲和不屑,他们认为获得领导权的应该是自己。之前他们还不错,响应了基甸的呼召,乘胜追击,也一举消灭了二个米甸首领,但可能战利品未达预期,让他们非常不爽,于是前来兴师问罪。一句话,他们其实不是冲着基甸来的,他们冲着耶和华神来的。

后来,在士师记12章,以法莲人如法炮制,又向当时的士师耶弗他发难,结果被耶弗他设计杀死了四万二千人,耶弗他如此这般是否过头暂且不论,但也算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一个经典案例。以法莲支派好大喜功的性格,日后还成了以色列国分裂的一大因素。

那基甸怎么做?面对以法莲充满挑衅的话语,基甸并没有动怒,而是柔和又智慧地回应。2基甸对他们说:“我所行的怎能比得上你们呢?在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是比在亚比以谢收摘的葡萄更好吗?3神已经把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的手里了;我所行的怎能与你们相比呢?”基甸说了这话,他们的怒气就平息了。

这意思是说,表面上看,以法莲人好象只是拾取收获后剩下的葡萄,事实上没有他们,这场战争取不到这么大的胜利,因为首领都是你们干掉的,所以居功至伟的正是你们以法莲人。3节还指出这正是神的带领。

箴言15:1柔和的回答使烈怒消退,暴戾的话激动怒气。基甸做到了这一点。不管他内心怎么想,是原本对以法莲人就高看一眼不敢得罪呢,还是觉得以法莲人确实立下了很大的战功,或者残敌未除、理应以和为贵,也许三者兼而有之。不管怎样,基甸总算避免了一场内耗甚至内战。基甸谦卑柔和的态度,是神所喜悦的,他的应对让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接下来基甸带领三百勇士继续追敌的过程中,下一个测试接踵而来。

二、基甸施行报复(4-21)。

这部分内容,说是说追赶仇敌,其实像上一章那样的战争场面并不多,而是顺带讲了几个小插曲。包括基甸对米甸仇敌施行报复,和对瞧不起自己的同胞施行报复。

通观本章,也许会注意一个现象就是,经文没有记载神在这个时期跟基甸发生哪怕一次互动。而神的话语稀少,可不是什么好事,多少预示着他跟神的关系一路走低,也预示整个士师群体从此与神关系的一路走低。比如,基甸对以色列同胞的二次报复,也许可以说成了以色列人同族和各族之间开始走向纷争的一个记号和预兆。

如此看来,上面对以法莲人的安抚,不过是一个危险序幕的开始。就像以色列人轻松被摩西带出埃及,法老全军覆没,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旷野,以色列百姓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兜兜转转的以色列人,就此度过了纠结的四十年。

本章也不例外,基甸成功地劝退了志在挑衅的以法莲支派,但面对朝着自己好一顿冷嘲热讽的同胞,忍不住施行了报复。这其实是值得悲哀的事情。上一章,神的仇敌自相残杀,让祂的子民旗开得胜。本章,神的子民互相仇杀,只会让撒旦开心。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

4基甸来到约旦河,就过了河;他和与他在一起的三百人虽然都很疲乏,仍然追赶敌人。5基甸对疏割人说:“求你们把几个饼给跟随我的人吃,因为他们疲乏了,我还要继续追赶米甸人和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6疏割人的首领回答:“西巴和撒慕拿现在不是已经在你的手里吗?我们应该把饼送给你的军队吃吗?”

#4节,交代基甸他们不顾疲劳,奋勇追敌。5节,他们遇到疏割人,就想向他们要些干粮吃。疏割在迦得支派境内,位于约旦河东,雅博河之北。6节,疏割人听罢却语带讥讽,意思是除非基甸已擒获了米甸人的二个首领——西巴和撒慕拿——否则他们根本不配得到他们的食物供应。在他们眼里,基甸只区区三百人而已,能有多大的战斗力?说白了,他们根本不信以色列人能打败米甸人。另外,他们也惧怕日后米甸人卷土重来,疯狂报复。

面对这样的讥笑,基甸狠狠回敬。7基甸说:“好吧,耶和华把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里的时候,我就必用野地的荆棘鞭打你们的身体。”

接着,第8、9节,同样的请求,基甸对毗努伊勒人再说一遍,也同样遭到拒绝,基甸再次撂下狠话,等我收拾完了仇敌再来收拾你们——“我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我必拆毁这座望楼。”

毗努伊勒这个地方,是当年雅各跟神摔跤,大腿扭伤后称呼它的地方——于是,雅各给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意思说:“我面对面看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创32:30)但这回,这么美好的承载神厚恩的一个地名,恐怕要改为——我面对面看见了人,我的性命不得保全!这还让人想起大卫对一个叫拿八的财主也打算如此行,二者情形有些类似。当时因为保护费没收到,反而被财主奚落。

结果呢?10-12节,基甸果真凯旋而归。哪怕敌军只剩下了一万五,以一抵五十也是很不容易的。但基甸成功了。神定与他们同在。他们并没有因为没有食物就打不了胜仗,也许他们在别处找到了食物补充了能量。总之,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的拒绝供应,并没有阻止基甸赢得胜利,因为这是神的胜利,神必负责到底。

所以13-17节,基甸兑现诺言,对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施行了严厉的报复——16于是拿住那城的长老,又拿起野地的荆棘,用荆棘把疏割人教训了一顿;17又拆毁了毗努伊勒的望楼,杀死了那城里的人。

怎么理解这件事呢?

固然,疏割人和毗努以勒人有其可恨之处:在民族英雄基甸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非但不出手相助,还冷嘲热讽地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眼前的这群乌合之众能把米甸人怎么样。殊不知神往往兴起被人看为卑微和愚拙的人,来成就祂伟大的计划。

所以,可以说,疏割人和毗努以勒人的行为是神不喜悦的,所以神让基甸回过头来教训他们,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愚昧和骄傲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另一方面,被基甸杀死的毗努伊勒人是否该当死罪?他们的行为是否触犯了神该当除灭的诫命?当然,也许这些被杀死的毗努伊勒人是在基甸拆除望楼的过程中因抵挡而被杀。

基甸报复的动机是复杂的,其中既包括了谴责冷漠、伸张正义,也包括了他个人被漠视的愤恨。上一章,我们看到基甸的自卑,一次次怀疑自己不配被神选中担当大任,神为了给他激励,而不厌其烦地带领他。包括直接说话、悦纳祭物、羊毛测试,夜探敌营等。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基甸的成功,让他不无膨胀,所以更容易被对方的蔑视所激怒——为什么我带着弟兄们出生入死,取得如此战功,你们还是瞧不起我?以法莲人瞧不起我,找我的茬,我忍了,毕竟我不过是以色列最小支派中年龄最小的那一个,是卑微中的卑微,但凭什么作为迦得支派的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也瞧不起我?所以,基甸定意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今天,如此这般的愤恨在教会事奉中并不少见——这种把价值确认锚定在人的评价之上的做法,其背后是靠行为称义的神学。我们不应该把人的认可,当成事奉的首要目标,而要时刻查验神的旨意,并且去顺服神的旨意。这才是基督徒所谓的成功,相信神+顺服神=荣耀神。

当然,关于基甸这里的报复,不同神学家有不同的解读。这里如此猜测基甸的动机,不是为了苛求他的行为。而是看到作为领袖的责任,怎样才能更加完全。毕竟,在神带领祂子民的历史上,奉神差遣施行公义的一个标准模板是当以色列人违背十诫拜金牛犊时,摩西毫不含糊地呼召利未人当场除灭了那三千恶人。之后,面对神的余怒未消,摩西更不惜以死代求,成了预表基督施行怜悯的标准模板。基甸可以教训这些狂妄的同胞,也可以有其他选项,比如凯旋归来后选择不去报复。如此,是不是把炭火堆在别人头上呢?

神使用基甸达成教训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的目的,不见得就一定赞赏基甸的行为,这跟神使用亚述人来管教以色列人是同一个原理。基甸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不惜向同胞施行报复,并不见得讨神的喜悦,甚至可能为他将来的祸患埋下伏笔。在下一章,他的残忍的非法夺取王位的儿子亚比米勒的某次行动,与基甸的报复如出一辙,也许会让人长叹:有其父必有其子——基甸何曾想到,这凶狠罪性的传递竟然会反噬到自己和自己的儿子们。

接下来,在和米甸二位被俘虏的首领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基甸决策的出发点,只在家族的利益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荣耀神、拯救同胞、完成神对以色列仇敌的清算。

在对待米甸仇敌方面,基甸的三百勇士挟前场战役之余威,可谓不费吹灰之力,继续凯歌高奏。但在处理内部事务方面,基甸并不那样得心应手。或者说,本章主要的问题,已从外部仇敌,也就是世界这个仇敌,而转向了以色列人内部,也可以说就是转向了神子民自身的罪性。就在外部仇敌灰飞烟灭、连首领都被基甸手起刀落斩于脚下的同时,真正的考验才正在到来。

18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你们在他泊山上所杀的人,是甚么模样的人?”他们回答:“他们像你一样,每一个都像王子的模样。”19基甸说:“他们是我的兄弟,是我母亲的儿子;我指着永活的耶和华起誓,如果你们从前让他们存活,我现在就不杀你们了。”20于是对他的长子益帖说:“起来,把他们杀了吧。”但是那孩子不敢拔刀,只是害怕,因为他还是个孩子。21西巴和撒慕拿说:“你亲自起来杀我们吧;因为人怎样,他的力量也怎样。”于是基甸起来,把西巴和撒慕拿杀了,拿了他们骆驼颈项上的月牙圈。

对话显示之前在他泊山发生过一场战斗,基甸的数位兄弟在那场战斗中被米甸人杀害。基甸确认了这个事实之后,接下来说的这话颇令人费解——“我指着永活的耶和华起誓,如果你们从前让他们存活,我现在就不杀你们了”。他为什么要把一场伟大的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降格为只为报家族血亲之仇?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基甸,或者是一个思想、情绪都不太稳定的基甸。他很少深思,总是随时怎么想,就怎么说,也怎么行。

没错,基甸确实被神大大使用,解放了那地的以色列人。但他起初的动机,并不是为了神的荣耀,至少不全是为了神的荣耀,也不是拯救广大同胞于仇敌造成的水深火热之中。他更多是为了家族的荣耀,为了他自己的荣耀。卑微中的卑微,如今成了骄傲中的骄傲。

所以,接下来,基甸让儿子去杀米甸二王,也许是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也许是为了孩子和家族得更大的荣耀,或说积累执政掌权的名声和资本。但他儿子年龄太小,根本不敢上前。而西巴和撒慕拿一来觉得羞辱,二来觉得孩子力气小,会让自己死得不痛快,所以说了一句——人怎样,他的力量也怎样。本意是孩子还小,怎么能干大人干的事情呢。但奇妙的是,神仿佛也借这将死仇敌的口,告诫基甸,该怎样看待别人和自己。这话对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也成立,甚至对基甸也成立。灵命不健康,势必无法担当大任。行为是从信心来的,如果信心太小,怎么可能有合神心意的好行为。

基甸只有亲自动手杀了二王。这反映他特别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得荣耀的一个骄傲态度。这在后来他给自己一个儿子取名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功勋卓著的基甸,以色列人就想拥戴他和他的子孙为王。这就把我们带到了讲章的第三点。

三、基甸制造网罗(22-35)

22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然拯救我们脱离了米甸人的手,求你和你的子孙统治我们。”23基甸回答他们:“我不统治你们,我的子孙也不统治你们,唯有耶和华统治你们。“

以色列人有没有看到是神施恩怜悯,是祂呼召并帮助基甸拯救了他们?并没有。他们只知道基甸的厉害,只关心终于可以不受米甸人压迫。而基甸的回答真是无比的政治正确,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回答,满满都是尊神为大。终其一生,他确实没有称王登基。但是,我们在听其言的同时,还必须观其行。基甸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

24-27节,不做王的话音未落,基甸转身就要求众民献上他们的战利品金耳环之类,这也许就是令以法莲人早就垂涎的财物,然后用它们做了一个金以弗得,安置在自己的家乡俄弗拉。这让人不由联想到亚伦让以色列人交出金耳环造了一个金牛犊来拜,这个行为大大惹动神的怒气和审判,令三千以色列人死于这场哗变。

那基甸这里造个以弗得是什么意思呢?

原本,以弗得是大祭司在会幕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穿的上衣,穿在蓝袍外面(出28:31),镶着装饰品,内装乌陵和土明,大祭司可以用它来求问神的旨意。士师时代,以色列人与迦南人混居,随从他们的习俗,导致纯正信仰的衰败,并派生出各种奇怪的方式,比如把以弗得制作成一个可以敬拜的金像。

基甸擅作以弗得的这一行为,说明他并不打算带领百姓回到以色列大祭司的以弗得面前,按照神透过摩西所建造和设立的会幕、整个祭司体系、仪式来与神相交。当时,会幕在示罗,示罗是以法莲人的地盘,以法莲又曾让基甸受伤且心存忌惮,基甸当然不愿屈尊前往,他肯定担心自取其辱。如今的基甸,已不再是那个躲在自家压酒池里打麦子的普通老百姓。凭着赫赫战功,他获得了众多百姓的大力拥戴,这样的基甸很难不自我膨胀。

虽然,基甸成为士师,确实是来自神的呼召,无人可以质疑。但他不该贪心去谋求大祭司的职分和权柄,他的僭越来自他的愚昧,更来自他的骄傲。

所以,基甸并不打算带领家乡的百姓回到以色列古旧的传统中去敬虔度日。如今,外敌已除,看上去以色列人的地界一片祥和,岁月静好。这里当然有神的施恩忍耐,28-32节写道:国中太平了四十年。基甸妻妾成群,并生了70个儿子,后来基甸寿数满足,安然去世。

基甸为什么骄傲?因为他抢夺了神的荣耀,把荣耀都归给了自己,这必然会导致骄傲。他辜负了神的期许。上一章,神曾经那样带领以色列人,比如二次裁军,真是煞费苦心,就是怕他们骄傲。但是,曾经的基甸有多么惶恐和谦卑,后来的他就有多么骄傲和狂妄。他该怜悯的却不去怜悯,反而出于骄傲、出于被冒犯、被藐视就对同胞施行报复,神会喜悦吗?同样,这骄傲还令他面对该除灭的神的仇敌米甸二王,擅作主张,不去果断除灭,最后仅仅出于报私仇而动手。

按照他这样的一个管理,他的国配获得40年的太平吗?根本不配,这40年的太平,全然是神的恩惠。但是在下一章,神就把报应加倍返还给了这个家庭,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31节是一个不详的伏笔——他在示剑的妾,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给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基甸找外邦女子作妾,生了个儿子,起的这个名字”亚比米勒“的意思是——我的父亲是王。这个名字背后的意味,简直打脸他之前那句无比政治正确的告白——23基甸回答他们:“我不统治你们,我的子孙也不统治你们,唯有耶和华统治你们。”

我们在阅读经文环节读到了这个人,正是这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儿子,凭着这样一个名字——我的父亲是王?那我也应该是王——一口气把基甸其他七十个儿子都杀掉了。

是的,这也可以看成基甸造以弗得所留下的祸患,它们迟早要迎来发酵的时刻。

正如27节指出的:后来以色列众人都在那里随从以弗得行了邪淫,因此这就成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这个网罗是什么呢?是一个悲伤的结局。这个结局,反映在基甸全家的悲剧上面。下一章会有充分的记述。由此我们看到,基甸明明想通过以弗得来巩固和独揽大权,到头来却揽了个寂寞。

本章最后,33-35节,基甸死了以后,以色列人又转去随从众巴力,行邪淫,并且以巴力.比利土作他们的神。以色列人忘记了耶和华他们的神,就是曾经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那位;也没有照着基甸向以色列人所施的一切恩惠,恩待耶路.巴力,就是基甸的家。

神任凭基甸犯下过失,并报应在他所有的儿子身上。其国中的众人,也早就蠢蠢欲动。多年来他们只在等一件事,那就是基甸的死去。因为在基甸活着的时候,众民不得不碍于基甸的威严,还不敢造次去拜假神。其实,对众民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以弗得跟众巴力的距离,不过一步之遥。

此外,基甸如此造以弗得,还表明他所追求的自由就跟当年困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只是希望脱离外邦仇敌的压迫,而不是自由地敬拜神和顺服神。尽管基甸成功地将米甸人赶出那地,但他并没有引导以色列人归回到神的面前。基甸不当君王,却妃嫔成群,胜似君王。他的生养众多,也许只为王权的传递。但他的生养众多,最终一无所获,因为神的应许已经离开了他的家庭。

对于神的子民来说,人一生的成败都在神的掌管之下,所以务必要多多去认识神的旨意。人的所思、所言、所行,但凡是神所喜悦的、求神得荣耀的,就是成功,反之则是失败。以本章为例,基甸柔和劝退以法莲人就是成功,基甸对同胞施行报复就是失败;基甸追剿米甸仇敌就是成功,基甸制造以弗得就是失败。

在以弗得的网罗之中,深孚众望的基甸妻妾成群并生出七十个儿子,在世人眼里,这难道不是极大的成功?可叹可悲的是,他们并不得神的喜悦,而成了十足的失败。

翻开圣经,明白并践行神的话语,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基甸的一生,有过短暂的辉煌,那是他至卑微的时刻,反而被神高举和使用。愿我们从基甸的成败中多多明白神的旨意,努力过荣耀神和顺服神的生活。阿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