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jia2048
dajia2048

数据分析师 / 买书如山倒 / 2022旧书消灭计划 newsletter地址 https://dajia.zhubai.love/

21年10月

从年月里全部看清楚


想引用埃莱娜·费兰特在《碎片》书里、回应的某则回信中的一句话:

您觉得,如果媒体能打破这些等级,能呼吁一下: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读书吧,去看电影,去剧场,听音乐,不要管媒体和报纸说什么,您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举吗?

温书

大概是为了都有些东西可以写、可以稍微思考一小会,10月里自己几乎每天都点开了各种文本、书籍去阅读。

有那么几个周末,什么事情都没做。选择安静地读了好几个小时的杂志文章、故事、邮件通讯,感受到了很深的快乐。

对应的,除了关于九月总结的那一篇,这个月所记录过的东西,也有了属于它们的小小数据。

matters上的记录

回想月初,那时的奢望是:自己每天都可以写点东西发出来。

一个月过去了,中途也挣扎过、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每天呢?

为什么做不到每天呢?

自我矛盾的两个问题。

做不到的客观因素肯定有的:例如工作或其它事情太晚了、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了、心情太down了——从这些角度去宽容自己;但也会质疑自己——想要每天输出的心愿不够强烈、很轻易找很多的借口。

以上问题还没有笃定的答案,大概需要一个自我整理的过程。


看戏

突然想挑战看完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上的片子,于是闲来看完了今敏的两部,分别是《千年女优》、《东京教父》,还有《肖申克的救赎》、《超脱》。

去影院看了热播的《沙丘》、《长津湖》。

额外的,还看了柯佳嬿的《你的情歌》、《老友记重聚特辑》。

8部电影,这个数字,倒也算不上多少。

重要的是那些不经意间的被击中:

Hope is a good thing.
I'm young. And I'm old and I am bored up to my soul. l am out of faces and l am gone.
I have never felt so deeply that I am far apart from the soul, but my existence is so real.
All we have to do is to hug each other.
(这句总让我想起《The Best is Yet to Come》里那句歌词——Why don’t you just hug someone just kiss someon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10月唯一一场live,意外的好看也好听——和余老师一起去的、推荐的皇后皮箱乐队的《大梦初醒》巡回广州场。

永远喜欢各位音乐人的talking、和乐迷的互动。

(而,今晚本来买了打扰一下乐团的《世界不会轻易崩塌》巡演。但不打算出发去看了,十分不在状态的一天也就直接放过自己,不去了。)

无法打败的事实:看一场少一场、爱的人会变老甚至不见、身心会衰弱、最好的都变成是过去。

珍贵的是如今每个日常中、所真切感受到的共鸣共振被治愈、无可替代。


问题

闲聊当中,余老师提到的两个问题,倒是我很试图想要回答的。

1、会不会担心自己跟周围的人都一样,不知不觉间被同化了?
2、疫情对自己有没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我们两个人的答案都是会担心。但也提到一个共同点:大概过那么一段时间,就会跳出来当前的状态、去反思自己。

相较于宇宙之大、微小的自己其实又能有多特别呢?但说到底,还是希望保有那么几分自己的独立不世俗。

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我们都没有那种想要努力去证明什么、说服对方什么的对话状态——突然觉得很珍贵,能舒服的对话并不多。

第二个问题,尽管疫情就这么两年了、但真切感受到疫情对自己有所影响的时刻,其实也不多。

每次突然加剧爆发、波及人数变多的时刻、测核酸等结果的时刻、被隔离的那段日子、没办法立刻去到对岸看演唱会的那几次、关注与疫情有关影视音的时刻——除此以外,没有留下更多的感受。大概这都是本就属于日常生活平淡、而不是一直都要与这个时代共震、活出跌宕起伏。


悲欢

说到底,关于「人类悲欢并不相通」——一直在感受、也愈加相信。

挺悲观的。

不喜怀旧——过去就过去了,有很多东西随着时光也失去了。剩下的,想通了,也不想要了。很多的东西,在不断回忆中早就变样了、无法再共鸣。

也不作努力、不试图在现在和未来很用力寻找互相理解、渴求悲欢相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