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記 | 在獅子山下隨「步兵」速遞員跑了一天
不知道要怎麽開頭,那就請閲讀的朋友(如果有)原諒我奇怪的中文好了!
在這裏先寫一些形容詞和動詞比較多的内容吧,算是做一個簡單的描繪:就是,呃,跑來跑去,手機的app收到單子之後去指定的商家位置拿派送物品(食物),然後點擊已接到商家的物品,然後有顧客的地址和規定的送達時間,然後就步行送過去,然後顧客拿到商品,速遞員在app内點擊確認,app内顯示這趟單子的收入,然後開始下一單,去新的商家,重複這個過程。速遞員會有一個可以隨身斜挎的食品保溫箱包,食物可以放裏面,然後拿著在導航的手機開始跑,anyway就是,挺急的,和一般人跑去給厠所裏出不來的朋友送紙那種狀態差不多,只是區別在於速遞員有非常精確的時間規定,并且要一直重複這個行爲,并且從中獲得金錢來源。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樣子很空虛,就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是什麽,比如我現在寫一篇東西我可以看到自己寫出來的廢話,但是跑完一天,假如我是速遞員,我會想,哦,又過去一天,又是好像什麽都沒做的一天。
平台與「步兵」的關係
可見的。「顧客下單-商家接單-平台分配給速遞員-速遞員去商家拿東西-速遞員送給顧客」這個過程大概是顯而易見的,這裏僅補充平台與速遞員之間的詳細互動:速遞員可以選擇自己每天的工作時間段,比如10:00-13:15+14:00-18:15+19:00-20:00這樣子。這個期間平台會根據速遞員的地理位置以及工作效率給速遞員派任務,也會在系統的地圖上顯示某一個任務較密集的地區,速遞員可以選擇自行前往那些地區,以獲得更多的派送任務;速遞員也可以選擇與其他的速遞員shift派送任務或者派送時間,前提是有人願意shift,且速遞員需要自己承擔shift之後時間安排/收入變化的後果。也就是説,速遞員的工作并沒有底薪,同時收入取決於派單的多少,而派單的多少則由速遞員的意願&能力,以及,平台十分不透明的分配機制;而當派送中途出現問題的時候(比如晚點),速遞員則會被金錢處罰(ps 速遞員看完糾正我:沒有罰金這回事~就衹是扣評分而已),并且有可能減少被分配任務的機會。
不可見的。我跟隨著跑了一天的速遞員告訴我,ta與平台簽訂的合同表示,這個平台是一個信息資訊平台。(合約這方面的東西我并不是很能從跟著跑一天的觀察中瞭解到太多,但雇傭關係/條款等等方面的東西有很多可以討論的)我們大膽猜測:這家平台除了可見的訂單派送抽成,更巨大的收益在於通過物流來獲得商業等方面的信息。比如,平台不僅可以從訂單的數據中不斷準確化速遞員路上的工作數據,並借此不斷調整分配機制、任務要求,更可以清楚地知道其覆蓋地區的商家類型,顧客的整體消費水平,消費偏好,消費時間等等,並將之整合起來,進而將這些極其重要的信息與其他的廣告商/網路平台進行交易(甚至地圖繪製),形成比消費者更瞭解自己需要什麽樣的消費和控制顧客消費行爲的數字資本主義巨網。
「步兵」的工作環境與潛在風險與損失
交通安全。「步兵」的主要交通安全問題為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要穿過很多馬路,有時候會選擇紅燈時直接通過,並且由於需要集中精力在「平台」的信息上(比如訂單狀態、路線等等),交通安全大大降低,而這並非是因為「步兵」在明知道有風險的情況下不知道保護自己,而是在理智的權衡下(儘管權衡有時候無法避免小概率事件的發生),做出「不遵守交通秩序按時送達快遞攢得收入的好處>發生交通意外的危險」,所以選擇前者。可以說,這正是極度理性的後果:時間的精確,直接與收入掛鉤;平台所「分配」的數據結果;速遞員在利弊權衡之後的違規行為。
慢性損傷。「步兵」並沒有像車手一樣的代步工具,儘管派送任務的目的地通常不會超出人一般步行的能力範圍,但是長時間(假設標準的每天8小時,每週5日)的負重快速步行,對腰肌、膝蓋等等身體部位都是極大的負擔。這些損傷的結果並不會像交通意外那樣立刻顯現出來,但問題也在於此:這種由工作中「看不見」的勞損造成的傷害,通常不會得到承認,也難以納入保障範疇,甚至連防護裝備(比如護膝)也沒有,但是高強度的步行必然會給人體造成傷害,比如長期下來勞動力的減退(比如對下一份工作的影響)與醫療負擔(比如隨著工作而逐漸出現的病痛),需要速遞員自己承擔。
自我提升。自我提升的困難與前兩者相比或許更加隱蔽,但確實阻止了絕大部分快遞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得到有益於自我提升的技能,也等於變相剝奪了學習的可能。速遞工作並不需要掌握特別的技能,只需要跟著導航將物品送達目的地就可以四平八穩地順利工作,但並沒有任何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收穫;工作之外,速遞員的長工作時間以及精力消耗客觀來說讓人還會有餘力在放工之後進修。
弔詭之處在於,「平台」的信息高度集中與速遞員極度的去連結化甚至消除了一般的「科層制」。現在,速遞員面對的只是平台,而非有等級制度的辦公室,所以連縱向的競爭關係也不存在,只剩下以更加赤裸的金錢肉搏戰,變成了完全扁平化的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下,升遷的疏導口被看似平等的位置代替了,但後果也就是速遞員必須沒有下限地勞作,唯一目的是拿到更多的錢,但錢賺得越多(儘管極限狀態下也只是一般收入水平),速遞員之間的肉搏戰就更加激烈,平台榨取的好處也就越多,剝削也就更進一步。
反抗數字剝削的困境
多勞多得的錯覺。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我們把470港幣/日的收入,暫時視作這位速遞員「懶惰」的後果,再假設我們現在跟隨著一位有鋼鐵般意志和體力,并且總是獲得平台不斷派單的幸運速遞員:ta從早上10點開始工作到晚上8點,中午20分鐘時間吃午飯,每20分鐘一定派完一個價值30港幣的單,那麽ta一天的工作收入為:29單x30=870hkd,并且這位速遞員真的很少需要休息,每個月工作28日,那麽,ta將獲得24360港幣的月收入。假設ta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且清心寡欲的生活狀態,那麽,恭喜,其實這樣的收入水平還算不錯,但如果我們現實一點,扣除那些完美勞工的附加條件,比如,并不可能一直如此不知疲倦地工作,或者并不是總能夠獲得平台的訂單分配,或者有家室需要贍養,我們會發現,絕大部分的速遞員的生活即使是在極限狀態下,也僅僅能達到維持繼續被剝削的水平。但結構性的匱乏在新自由主義的思潮下常常被視爲個人勤勞程度的不足,無論認同與否,速遞員的自我説服是:「哎,是我派送的路綫或者速度有問題嗎?平台怎麽還不給我安排新的單子?商家能不能快一點不要讓我等太久而失去接其他單子的時間成本?」總而言之,儘管暗中的規則早就設置好了「努力的上限」,但卻總是催逼著速遞員再加把勁去追趕那個只是比不被餓死要稍微體面一點的「上限」,并且通過這樣的行爲正當化整套規則的存在。
難以組織工會。速遞員每日面對的工作夥伴是:手機。與人的接觸大多限於:給商家報單號,然後拿走要派送的物品;把派送物送到顧客手上,簡單的功能性語言,然後跑向下一單,如此重複。速遞員并不是沒有同事,但是ta們的同事和ta們一樣,主要是在城市的街道上跑來跑去,彼此聯係的機會儘管有,但基本上已經到達最少;同時,由於扁平化的競爭關係,以及有限的精力,「攢快錢」與「此行做不長久」的心態很難説會讓參與這份工作的人會有通過集體組織來爭取權益的想法並付諸實踐。用大白話說就是,「我有那個精力不如再去多跑幾單,錢來得多一些了有機會就跳去做其他的,而且我還經常跑完一天就只想去吃東西看手機躺著,我搞什麽工會。」
至於可以做什麽呢?從細微的到巨大的,從個體的到結構的,或許以下是一些「冷氣軍事」的提議:盡可能地做好安全防護,比如氣墊鞋,護膝,遵守交通安全(但是時間是個問題),擴大職業病和工傷覆蓋的範圍,提供醫療援助與職業技能提升的空間,提高薪酬待遇,權益普及,以及推行集體行動,等等。但大概道阻且長,我只是跟著跑了一天寫了點東西而已,我唯一能確信的是,所謂「獅子山精神」早就只剩下空殼一具了,現在更貼切的説法是,對於好像總是有目的跑來跑去的速遞員們來説,脚下不斷穿梭而過但又走不出的街道就是反題——「后獅子山時代」的具現。
鳴謝:讓我跟著跑一天的速遞員和我。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