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天与碰撞
当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个人情感经历嘛? 家庭?还是人类社会发生的我们认为的种种有趣或者值得探讨的事情?
近日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有我说对方听,我问对方说,互相问答,对方问我答这样的排列组合式的模式,1. 对方主要在听的时候甚至像一个心理咨询师一般不断跟随我的思路和剖析去理解我,2. 而我问对方答的时候我是个倾听者,但是听的是我很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也会觉得愉悦,但对方如果并不是本身很想深入思考我问的问题,那也没有后续。3. 互相问答也很注重互相的知识背景,或者说“前理解”,这样的互相问答可以在某种共识上加深双方对彼此间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我自认为双方都是愉悦的。但是如果这种“前理解”不成立,其实很难把问题推向彼此思考维度更深一步,因为更多时间花在解释上,而这种解释对方能理解多少难说,是理解而不是了解,如果说我本身本着一种想要互相探讨的心态去问对方问题,对方却以为我是一个迫切得到答案而迷茫的人,那我似乎是不能和“认为自己得到答案”的人进行所谓的探讨的,而只有“请教一说”。4. 对方问我答这样的,其实类似于2中的反面,如果我对对方的问题感兴趣,我也会回问,这样就形成了3。
前日和前前日和两个友人结束聊天后其实内心一直并不十分爽快,他们不可爱嘛?没有欣赏的特点嘛?相反,他们各自都有我认为很好的品质,但是和O的对话像是他抛出许多问题我并回答之后,他又甚少满意我的回答,或者会有时打断我的回答并抛出不断更多的问题,让我觉得我似乎只是他自己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的诉说的对象。这些研究实际操作的事情我觉得其实就是书写的一部分一样,真的写的人其实只有自己而已,所以只能拜托自己,所以相对于其他方面,他的这些问题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多趣味。
和P聊完的话也是这样,我也许是对自己在一种全新视角和态度下再次面对朋友能够碰撞出的火花产生太多期待,我对私事的袒露仅仅得到“和解,平静,爱自己“这些词汇的回应会觉得很恐慌,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许多思考是起源于自身经历的解剖,但是私人经历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思考的出发点,我本意不想袒露自己的私事,且对别人的私事也不好奇,但是如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子我会去谈,因为我更想谈论的是"自我意识"”性别与性在当下社会的呈现与正确的态度“”人性如何在科学中不断变成诸多行为的集合而不是整体的人“,”艺术与我们进行的学术研究的关系之类”“艺术会从哪些方面突破学术研究的局限性”,我以为可以进行这些问题的自然碰撞,但实际上不仅仅因为知识背景太不一样,而且因为对方对这些抽象问题并不十分感兴趣,而是一直在自己寻求内心的平和和神秘中进行活动。
总之,其实我们活得都很自洽,只是我很遗憾我们只能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交谈,我期待一种破圈的灵感迸发,但是这种事情既然是我的追求,似乎我就不能从没有持有相同想法和行动的人身上获得灵感,这与一种“意愿”是不同的,很多人都有破圈的意愿,但是并没有真正破圈的行动,也就是去主动了解其他领域的努力,我想我也是,如果我要破圈我不是要去和满足于不同生活状态或者其他单一领域中学历高的人去聊,确实抽取的东西太少,而且自己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不在于看见对方的状态,而是应该自己做很多功课,自己去破自己的圈。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