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嶸
李峻嶸

球迷。責任是教研、興趣在競技運動。不想講政治,但偶然還是要說幾句。近作有《Labor and Class Identities in Hong Kong: Class Processes in a Neoliberal Global City》和《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在臉書和油管管理"運動公社"。

缺乏全球合作的抗疫 英國不再圍堵之後……

疫症無國界。就算症情源於中國,它早已是一個全球問題。一個全球問題,需要的是一個全球應對機制。但這個機制根本不存在。

絕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和其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如南韓、意大利)都採取圍堵策略。中國的經驗似乎是成功的,韓國的形勢好像也在改善中。但世衛正式以「全球大流行」來形容疫症後,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就說「圍堵」(containment)階段在英國已完結。新一個階級是「延緩」(delay)。

用東亞的觀點看,Boris Johnson的說法很古怪。沒有跡象見到英國真的有盡力圍堵,為何就宣布不再圍堵?但如何應對疫症是英國的主權事務,我們或者不應干涉別國內政。不過,當各國都在圍堵,而一個像英國這樣的大國就不再圍堵,又意味著甚麼?

英國政府的專家顧問Patrick Vallance講得更清楚明白,所謂「延緩」策略不獨是希望疫症的高峰期會帶來過多、令醫療系負荷不了的病人,也是要讓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在英國出現。而Patrick Vallance自己更說,應要有六成人感染,群體免疫的效應始能出現。換言之,英國政府不介意更多人受感染。

在下不是公共衛生或者傳染病的專家。到底英國放棄圍堵是否合理,我無法判斷。事實上,是否應該全民帶口罩、是否應該「封關」等議題,就算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都有不同意見。我不能說英國政府的策略必然錯誤。但現實是,如果英國不圍堵,那麼英國以外的圍堵是否還有意義?就算中、韓、意等國圍堵成功,但英國政府卻以群體免疫為目標,那麼病毒就可以由英國回到原來圍堵成功的國家,以至到世界每個角落。

英國追求群體免疫,其他國家想圍堵。那麼英國以外的國家或者只得三條路:一、長期高度限制本國和英國之間的人員流動;二、長期耗用資源圍堵;三、跟隨英國放棄圍堵。一和二是否可行?代價多大?三的話,英國以外的地區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準備去應對。而且一旦選擇或被迫選擇三,那之前的動用了大量資源和高度限制人民自由的圍堵工作豈不是前功盡廢?


這是各國以不同方式應對疫症帶來的問題。理想上,如果全球策略目標一致,透過全球層面的規劃和資源分配來抗疫才是最好的應對機制。可是,現實是縱使不是沒有跨境合作,但各自為政的情況明顯,不同的政治力量更要藉機鼓動進一步的種族主義、國族主義、本土主義的情緒。只怕這次的全球公共健康危機,或者是種下下一次更可怕危機的因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