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man
whitman

喝咖啡、拍拍照~ 佛系寫文 緣分到了,文章就出現了~

│讀後│衛國戰士的搖籃

歷史不該被遺忘,仇恨應該被放下。

中華民國國軍是一隻在苦難中創建的軍隊,在民國34年抗戰勝利以前,從來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更談不上像樣的訓練。在長達八年甚至十五年的抗戰中,大多時間只能以肉身抵擋先進武器攻擊......

在民國38年隨著國府在內戰中失利,因此而失去了應有的歷史地位與榮耀。甚至還因為裝備老舊,而成了台灣光復歷史當中,經常被嘲諷的乞丐部隊,從此沒人認真探討與紀錄當年的偉大事蹟。

黃埔英雄,赴湯蹈火-陸軍軍官學校

民國初肇,軍閥割據,列強環伺,國事內憂外患,為建立國家武力,培養健全的革命幹部, 國父決議設立軍官學校,乃於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於廣州市長洲島創校,任命 中正先生為校長,並親頒「親愛精誠」校訓暨開學訓詞 (後為國歌歌詞 )勗勉師生,因應時局三度遷校,分為黃埔時期(十三年~十六年)、南京時期(十七年~ 廿五年)、成都時期(十六年~卅八)及鳳山時期(卅九年迄今)。 黃埔時期,學生接受軍事教育並編成教導團,陸續參與商團之役,東征時期-棉湖、惠州之役,北伐時期-泗橋、龍潭之役,爾後投入剿共、抗日及確保台、 澎、 金、 馬之基地,均以保國衛民為神聖使命,肇建黃埔國家共榮之事功。回顧建校初期以五百支步槍肇基,憑藉「不貪財,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之高尚志節, 抱「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之精神,為國家興亡而捨生取義,懷抱頂天立地的豪情,蓄養正大光明的胸懷,堅持正義的道德勇氣,以培養勇毅穩健的軍人氣質,成為國軍卓越之領導人才。-陸軍官校網頁

四海一家,共聚一堂-海軍軍官學校

海軍的建立,肇始於清末「同治中興」期間,同治五年間(西元1866年)福建馬尾設立船廠,船廠設學堂即為我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名為福州海校,而海軍教育亦正式展開。之後,沿海各地分別設立不同的海軍學校。

民國成立之後,多數海校依然各自獨立,教育體系各異。抗戰期間,各地海校相繼遷移,各校均經歷多次的變革與改制,或關閉、或合併。最後僅歷史最久的馬尾海校持續經營。戰後政府鑒於海防的重要,於民國35年6月16日在上海設立新的海軍軍官學校。先總統蔣公親兼首任校長。由於海軍軍官教育係建軍發展之根基,海軍官校的教育體系參照各先進國家海軍軍官教育,採四年航輪兼習方式訂定。因戰禍影響, 校址被迫數度遷移,最後於民國38年9月設址於左營遷台之後。海軍官校網頁

筧橋飛鷹,笑傲藍天-空軍軍官學校

蔣公秉承 國父「航空救國」遺志,在民國17年10月於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設立航空隊,為中央航校教育之濫觴。民國18年6月航空隊奉令改組為航空班。民國20年3月航空班第一期學生畢業,蔣公親臨主持典禮,同年航空班脫離中央陸軍官校,改隸軍政部航空署,亦名為軍政部航空學校,並以杭州筧橋為校址,蔣公親書「筧橋」兩字,成為航校的精神象徵。

民國21年8月,奉軍事委員長蔣中正先生之命擴大組織,改為「中央航空學校」。民國27年7月在昆明改名為「空軍軍官學校」。翌年改柳州分校為初級班,並移駐祥雲,中級班設於蒙自,高級班則仍於昆明校本部。中級班於29年遷回昆明,初級班則於32年遷往印度臘河。旋以戰時中美合作,自12期至24期學生於臘河受完初級飛行訓練後即赴美受中級、高級訓練。

抗戰勝利奉令遷校至筧橋復校。35年空軍總司令部在南京成立,空軍官校隸屬於空軍訓練司令部。38年全部遷駐臺灣岡山。空軍官校網頁

近年因為兵役縮短,以及社會對於軍人的觀感,導致從軍人數驟減。而軍種及兵科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吸引力不足,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從軍的意願。

綜觀現在各項因素,個人以為乃是對於歷史的認識或是認知不足,現在的社會總刻意或是無意的抹去既有的歷史,並以其他各種方式去改變或是創造歷史。而這差別在於對國家的認同感。如果無法對國家有認同感,那麼當國家受到危難之際,是否願意挺身而出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了。

又因為前幾年軍中發生的一些事故,導致社會對於國軍的觀感降低,而經由媒體、政客的推波助瀾,軍隊便成了眾矢之地。個人以為,有犯法違紀的部分本就該按規定處置,但因此將整個國軍打成不倫不類的單位,實屬不該。

軍隊是國家安全的保障,應該對於國軍有著尊重與認同。不是隨著炒作而對於守護人民的單位失去信任。軍隊也應落實本務訓練,不應該因噎廢食而影響整體戰力。

國軍建軍備戰的方針合不合現在的國情各有各的說法,但是軍隊的實務工作跟現有訓練是否能滿足戰力的需求,倒是個很大的疑問。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於認同感。一個對國家的認同感不足,對於歷史的認同感不足,要如何能夠在危難時挺身而出,或許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適逢七七事變的日子,有感而發的說說自己的觀感,很多人說軍人是米蟲,整天無所事事的,而且還有錢可以領。如果今天不是這些所謂的"米蟲"日夜守護國家領土,我們有怎麼有機會在這說東道西的呢。不少人都選擇遺忘歷史,增添仇恨。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如果我們都不能尊重、認真的面對歷史,那麼我們很可能將會失去分辨與判斷的能力。不管是非對錯,歷史就是歷史,不管改變什麼稱呼都不會改變,唯有認真的去面對、去思考、去尊重,這樣才會讓自己對於認同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