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
天馬行空

幸福就是可以簡單過生活

飛魚傳說

蘭嶼和綠島都是位在臺灣東部太平洋上的兩座小島;綠島關犯人、蘭嶼穿丁字褲,是我對這兩座島唯一的認知。谷歌大神搜了 “蘭嶼”,除了丁字褲,還有拼板舟、飛魚和淪為政治議題的核廢料。

搭船入開元港時,向左望就可以看到蘭嶼的第一個景點 “紅頭岩”;像人頭側面的大山壁。天氣晴朗的黃昏時刻在晚霞輝映下,從台東眺望蘭嶼就可以看見這顆紅色的頭,蘭嶼的舊名就叫紅頭嶼;因為島上盛產蘭花,在民國 35 年正式改名為 蘭嶼,僅次於澎湖的第二大離島,由海底火山噴發的熔岩形成的火山島嶼,島上住著達悟(雅美)族人,有六個部落、兩間 7-11、一間加油站、一條環島公路,一條橫貫公路,路上沒有紅綠燈,但有山羊隨時出現,突然冒出來又若無其事的在你身邊吃草,所以騎車請減速慢行。這裡 任何手機pay 都沒用,信用卡也沒用,只有現金最有用,所以須備足銀兩。這裡不是觀光勝地,這裡是達悟人的家,請用作客的心態拜訪蘭嶼

下船租車時老闆特別交代:「蘭嶼的馬路會跳舞,要騎慢一點。蘭嶼的紅綠燈是貓狗豬羊,尤其是羊,看到它們要停下來。」

景點地圖上大部分的 “岩”、“洞” 沿著環島公路就能看到,領車後,從港口順時針繞島一圈我們依序『看到』紅頭岩旁的洞口、鱷魚岩、坦克岩、五孔洞、玉女岩、雙獅岩、軍艦岩、鋼盔岩、象鼻岩、龍頭岩、饅頭岩,這些都是岩石經過風化、海水侵蝕等作用形成的大型天然石雕,這些岩石的名稱是為了方便外來遊客辨認而依照岩石外觀取的名字,它們也有屬於自己的達悟名;玉女岩因像女生獨有的器官而取玉女,在達悟語的名字它叫火把 Ji-Movanot;雙獅岩達悟名是 Ji-Panatosan,意思是兩部落間的分界點,即東清和朗島兩個部落的分界;軍艦岩 Jyahawod,達悟語的意思是不容易上去。


繞島一圈後正好午餐時間,許先生推薦瑟朗冰沙小舖的林投果冰沙,寶哥覺得喝起來甜甜的,口感像黃豆沙,我覺得喝起來像地瓜沙,味道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但還不錯喝;秋海棠冰沙的味道類似石蓮花,兩者相比我比較喜歡林投果冰沙。

小島牛肉麵的礁石麵用海草和蛋花勾芡的湯麵浮著許多小水泡,看起來還真的像海浪衝上礁岩夾著海草帶著浪花的感覺,視覺 100,口感就有些平淡囉;飛魚乾麵就是肉燥乾麵上面的肉燥換成飛魚干炒醬油糖,飛魚干有柴魚的香味,吃起來硬中帶 Q;波浪飯上撒上飛魚肉醬、放上炸得連魚骨都能吃下肚的飛魚酥,再用幾顆魚丸子點綴在旁邊。


第一天七點的船,四點起床準備,午飯後累得再美的景都吸引不了我們了,滾回民宿三寶睡到晚餐時間才起床。

三寶睡覺,我翻了民宿裡擺著的書,其中一章提到達悟的創世神話 - 飛魚托夢:天神在山上的石頭降生一個人,在山下竹子也降生一個人,兩個人相遇並生活在一起後,從兩人膝蓋生出的嬰兒再繁衍出達悟人的祖先。後代子孫將撿到的魚類、貝類混在一起煮,吃了後陸續生了怪病,後來飛魚神托夢給一個老人,和老人約定見面後教老人正確的捕魚、食魚技術,以此代代相傳成了現在的飛魚祭典。

飛魚祭是達悟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漁獵活動,每年二月至九月是飛魚季,

祭典分三階段:

『招魚祭』 - 春天時飛魚群隨黑潮來到蘭嶼海域,約二至三月間舉行招魚祭召請飛魚、祈求豐收,招魚祭前期只能在晚上用火引來飛魚。約四月時可在白天捕魚,但只捕飛魚,不捕捉其他魚種。

『收藏祭』 - 約六到七月曬乾儲存飛魚以冬季食用,收藏祭後不再捕捉飛魚,改捉其它魚種。

『終食祭』 - 約中秋節過後,不再吃飛魚,沒吃完的飛魚乾則掛在屋旁柴架上讓豬狗吃食。

飛魚是天神賜的禮物,所以獵魚、剎魚、曝曬、烹煮、食魚都有習俗禁忌,透過禁忌讓人養成耐心等待自然重生的循環,不只顧慮到生態平衡,也兼顧了均衡飲食。

拼板舟是早期捕魚不可缺的交通工具,現在是蘭嶼獨特的人文景觀,大船以 27 塊板子拼成、小船 21 塊,每塊板子按位置及功能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木材拼組而成。 船身上紅白黑配色的圓形圖案,像放射光芒的太陽,稱為船之眼,象徵船的眼睛,除了可在茫茫大海中引導船隻的方向,還可驅災避邪,因此在飛魚祭時,女人碰觸了拼板舟是犯了達悟的大禁忌。


除了野銀部落尚保留傳統地家屋, 其餘部落的傳統建築大都已被拆除。蘭嶼島上的孩子已漸漸不會聽說達悟語,就像臺灣島上大部分的孩子不會說閩南語和客家語一樣了。一個地方沒了文化就像人沒了靈魂,沒了方向,記得寶妹在韓國上幼稚園時,學校舉辦過年活動,聽到孩子要穿著自己國家的傳統服到校,我的腦袋一片空白,然後又閃出一堆衣服,想說:國家的衣服,臺灣有很多原住民族群,每個族衣服都不同,到底要穿哪一族的;不,我們是漢人應該要穿客家的和閩南的,但這兩個過年沒什麼特別的服飾啊!作罷;要不旗袍,不然格格裝...Orz......

文化需要被創新,但更需要被傳承,在紅頭村遇見了間民宿 - 原鄉地下屋民宿;像個小部落,地下屋前有靠背石,可以聽海賞月看星星,有涼台可以吃飯、睡覺、聊天和躲雨,民宿主人用自己的方式不僅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也將自己的文化發揚並分享給每一位遊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