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wender
wenwender

閱讀紀錄|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 Lori Gottlieb

(编辑过)
這本書作者想提供的是治療的故事,談的是如何治療,還有治療能帶人走向何方。作者想記錄人如何在掙扎中止步、如何奮力推開封閉他們的殼,直到自己默默或突然的迸開,到書中最後的結尾作者留下了—踏出去吧,與他人連結。


這本書讓我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了更深層的自己,關於心理諮商,我曾一度想去預約,想找人聊聊,想找一個不在我生活周遭,想找一個可以救我的人。不幸地我有重度拖延症,拖到有一天突然覺得那個會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真的能走出來,不清楚自己走到哪裡,至少對生活沒這麼厭世了覺得生無可戀,老實說,有個人陪伴會讓事實客觀易顯現,更容易面對自己,另外一面也會形成依賴,我想那才是遲遲不行動的主因。


📌以下是我想記錄下來的,都是書中的話。

■ 專業名詞 or 觀念

  1. 治療同盟(therapeutic alliance)-在前幾次晤談,著重在於讓病人覺得被傾聽理解,建立信任。
  2. 避免ultracrepidarianism,習於對超出自身知識或能力的是誇誇其談或亂給建議,身為治療師,可以了解當事人,幫助他們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但不能為它們人生做決定。
  3. 「如果是需要找人聊聊自己,千萬別找現在的自已」,自我苛責與自我負責不同,後者的基礎是先建立在從根本接受自己。心理治療追求的是自我同理(我也是人)而非自我評價(我是好人還壞人?)。
  4. 生意的頭腦-心理諮商為案例,向有意進行諮商的人們提議先談一次看看,如果談完不想繼續找他,這是免費,因為很多人對於踏出心理諮商第一步感到忐忑,這個零分險的方式讓他們願意試一試,看看心理諮商是什麼樣子,諮商師能怎麼幫助他們。

■ 雜

這本書的作者在開始診療時,通常會請病人敘述過去24小時的事,越詳細越好,這種方式可以了解當事人的狀況,與人連結的程度?有沒有歸屬感?生活中有哪些人?身上有什麼責任?有哪些壓力?人際關係平和還是激烈?平時選擇怎麼運用時間?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意識到自己怎麼利用時間,或是在一整天裡做了什麼,直到把一天一小時拆開寫下來或講出來。

心理師通常會用三種資訊評估病人:當事人說了什麼,當事人做了什麼,以及與當事人互動的感覺,要好好運用這感覺,可能跟與當事人生活中每個人感覺到的一樣。

有時候心理諮商會探討到自己不曾注意的問題: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我需要面對什麼?

當抽到爛牌時,唯一能掌控的就是怎麼面對它,用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讓別人告訴你該怎麼辦。

心理治療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協助病人為自己當前的困境負起責任,一旦覺得自己能掌握,就有了促成改變的自由。

開口之前先問問自己:聽的人會有什麼感受。
麻木其實不是沒有感受,而是被太多感受吞沒的反應。
我們很多自毀行為都源於情感空虛,而這片空虛總是招換別的事物填補。

得不到答案對每個人來說是煎熬,在人生某個時刻,我們都得接受自己找不出答案,或者有些事本來就沒有答案。有時候,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原因何在。
花了很多時間尋找答案、理出頭緒,但不知道好像也沒關係。
 
「生命的本質是變,而人天生抗拒改變」
生命有太多沒有答案的事,必須學會接受無法掌握的未來,學會排遣煩惱,學會活在當下。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脆落,就越不容易害怕。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死亡如影隨形迫使人們變得更充實,不是抱著長串目標活在未來,而是現在。

對防衛心很重的人,窺知他們過往的其中一招是問:不要用想的,關於你媽媽的個性,馬上在你心裡冒出的三個形容詞是什麼?這種答案能了解他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要求多、愛批評、常生氣的人往往強烈感到孤獨,有這些表現的人既想獲得關注,又怕害受到關注,可能環境讓他覺得不能懦弱,被自己情緒淹沒投射到他人身上。

痛跟苦不一樣,你一定會痛,可是不一定得那麼苦,要多痛選不了,可是要多苦選得了。透過某些行為死抓著苦不放,一定是有從中得到什麼,或是有什麼目的。

關於快樂有些人的觀點是:快樂並不是因為事態發展多好,而是因為事態比預期的好,簡言之,快樂等於現實減掉期望。
 
一直搜尋著分開的戀人是巴著已經取消的未來,這樣做是看著對方的未來開展,卻把自己鎖在過去,試著接受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與對方已分開,共同擁有的只剩過去也已經過去了。

「你的眼睛正在打開,他的卻在闔上」這段在說作者的爸爸在一個公園向作者表明她讓他感到驕傲等等內心話,因為他參加好友的喪禮,他好友一直都告訴他他有多榮幸擁有他的女兒,但他女兒在他過世時才從他口中得知這些事,作者的爸爸不希望他與作者也是如此。

貶低自己的煩惱,無異於貶低自己,也貶低那些沒把他們的痛苦放進痛苦排行榜的人。人無法藉著貶低痛苦來克服痛苦。想克服痛苦,就要接受他,想出處理他的辦法,有些看似瑣碎細微的擔憂,常常反應出更深層的憂慮。

人是在與他人連結下成長的,每個人都必須聽進別人對著你說:「我相信你。我看的見你可能還沒看見的可能。我認為不一樣的事會以某種形式出現」在心理諮商裡的名詞:我們來修訂你的故事。心理諮商者與當事人要處理當事人的悲傷也要看見自己困在哪裡,需要雙方合作。


■ 單句話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Robert Frost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Mary Oliver (Poem 133: The Summer Day)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是活力。—Andrew Solomon <The Noonday Demon>(正午惡魔)

良好的教養原則很單純-溫和,同理,以及隨孩子的性情做調整。 —<Worried All the time>(無時無刻不操心)

人談起自殺往往不是因為想死,而是因為想結束痛苦。

今天一定不會回來。

人的一切都能被奪走,除了一樣:人最終的自由—在任何處境中選擇自身態度的自由。—Viktor E. Frankl<Man's Search for Meaning>

痛苦沒有等級之分。

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那人生不就潛力無窮、充滿驚喜。

心理治療是行動,不是言詞。

做下去才會懂,你必須放膽一試,在確知一件事的意義之前先去經驗它。

追求的是意義,意義才能帶來自我實現感,有時候會伴隨快樂。

對於在困境的人,提供她的方法可以鼓勵「先一步就好」,一步一步日積月累。

(以上內容皆取自書籍<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 看了這本書後我想實踐的行動:記錄自己的一天(雜的第一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