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Well
DeepWell

誰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前幾年曾經在一位哲學教授的課堂上課,教授非常具有童心,上起課來妙趣橫生,收穫自然也非常豐碩。但是,一段課堂上的對話經驗,一直讓我耿耿於懷 – —教授要我們分享孩子的童趣語言,我舉手發言,提到班上一位具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教授馬上打斷我的話,教我不要有「刻板印象」。

什麼是「刻板印象」?是指人類對於特定類型的人、事、物,會有的一種概括性的看法。有時具有一定程度的判斷,有時也可能產生誤解。然而,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們透過心理鑑定的不同「標籤」,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說是「標籤」,難免讓人有負面印象,但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就像我只是提到這個孩子具有情緒障礙,教授就說我有刻板印象一樣,認定教師提及孩子的「標籤」是對孩子的一種刻板印象,這又何嘗不是對於教師的一種刻板印象?

雖然那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但是每年總是會遇到一到兩個特別的孩子,對於不具有心理、輔導專長的一般教師,「標籤」是幫助我們理解並知道該怎麼對待他的快速入門,真正的挑戰是接下來的兩年,每天的相處點滴,我們只能透過一試再試又試的種種應對,來幫助孩子學會和世界、和社會、和同儕相處。

這一屆帶的孩子當中,有個自閉症的學生。說是自閉症,那又是一種標籤,但在真正和孩子接觸之前,我至少從這個標籤來知道他和一般孩子不同,這並不代表我會用這個標籤下的種種概念去看待他,因為光是自閉症,呈現在不同孩子上,又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我的這一個有著典型的自閉特質,他會有固著的重複行為,像是剛入學時,他因為焦慮,會不停的咬東西,像是他的名牌、桌墊、鉛筆頭、課本……等,任何他的手能夠接觸得到的東西。一說再說,一勸再勸,甚至拿出非常手段,沒收這些東西,都不能阻止他啃咬的行為,因為,他開始啃咬指甲,而我可沒辦法沒收指甲。

終於,有一天,他不再啃咬任何東西了。但是,他開始撕紙,一開始撕課本、作業簿,被我訓了一頓,但訓也沒用,因為連他自己也無法控制,於是我給他回收的考卷、瓦楞紙,他會靜靜的把紙撕得碎碎的,然後掉滿一整地。我下課再請他收乾淨。接下來的兩年,他就是這樣重覆週期性的固著行為,直到他覺得夠了,又換另一種行為模式,所以有一陣子,他會到處去按電源開關;有一陣子,他會搶著接聽我桌上的電話;有一陣子,他下課總是跑到圖書室去借同學也在看的書;有一陣子,他坐在教室裡,會大聲跟經過教室的每位師長打招呼;有一陣子,他下課都要到我座位,要求我幫他搜尋A39發射器的照片,並會趁我不注意時,將照片設成桌面;又有一陣子,他沈迷於著色,每天都要求我幫他列印哆啦A夢的著色單……有些行為無傷大雅,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有些行為搞得大家人仰馬翻,唯有著色這一段期間,是我工作得最清爽的時候。

最近,他開始學罵人的話,從「靠」、「討厭」、「奇怪」、「活該」到「歐巴桑」,他會一直不斷的Repeat,儘管一說再說,一勸再勸,拿出非常手段,幾乎上演全武行,甚至動之以情,說得聲淚俱下,他也不禁紅了眼眶告訴我,他很對不起,很不應該亂罵人;隔天上課,又忍不住低聲「靠」、「活該」、「歐巴桑」……我必須每天的告訴自己,他不是故意的,他沒有那個意思;又或者他是故意的,我更不應該被他激怒……來換取每天依然的耐心(雖然它已日益動搖)和處變不驚。

刻板印象或許是一種成見,但我運用它來認識、理解孩子,學習和他們相處,提及孩子的標籤就代表對孩子有刻板印象,這樣的簡易劃分也太粗糙,能不能去看、去聽、去了解一個教師在教室裡到底做了什麼,而不是只是給教師貼上「刻板印象」的標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