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非
王文非

一个写作者。关注女性权益、审查制度和各类社会议题。Creative writing in fiction track.

没有无用的讨论

原文标题:《写什么,想什么,看什么,以及这些有什么用》

--是教学随笔也是胡思乱想


--

最近几次课,我让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是:Versions of history taught by states through the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not be designed to promote national pride. 这样一个题目大概会改三四次课,成为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面对题目学生要自己思考同意还是不同意,下定义、做分析。

第一次课交作文,学生写了一句话大意是:政府出于好意而删改历史,让国家更加和平,却可能让人们觉得政府过度操纵民意,让人们思想相似。我问她:为什么你认为政府是出于好意?这个“好”是从谁的立场、什么标准判断的?为什么通过删改历史可以让国家更加和平?人们怎么知道政府操纵民意、让他们想法趋同,这个结论得出的前提是什么?以及,“人民认为政府培育了一堆想法趋同的人”对政府而言有什么影响?它们为什么要在意呢?她想了想,说:“呃,因为这样不自由,每个人都想要自由。”我接着问:“为什么人需要自由呢?自由是什么?”……学生下次交作文的时候,直接把讨论自由的部分删了。

她在第二次提交的作文里写道:“这样(只有一种观点)管理国家是不好的,统治者需要人们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我问:为什么这样不好?为什么管理国家需要不同的观点?她于是回去又接着补充这部分内容。

学生每次拿到批改的作文都是满篇红,于是讲评的时候她有时候也忍不住想偷懒,会问我:“那我是不是可以先写…,然后接着说…”我说:“你想怎么写都可以,但你要检查你写的每一句话之间是不是有联系,你说的每一个概念是否自己和读者都能明白,你下的每一个结论是不是都解释清了原因。”

我知道给她留的题目难,但其实十几岁的小朋友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了。我明确跟她说过,她提交的作文不需要面面俱到,深刻无破绽。写作的目的是激发思考,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去探索自己没怎么思考过的问题和概念,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一步步更深挖掘“为什么”。就像这个孩子毫不犹豫地认为“自由很好,大家都需要自由”,我们也经常会这么说,但自由是什么呢?自由是毫无约束吗?获得自由要付出什么代价呢?为什么人需要自由呢?只有去想过一件事情(哪怕是看起来想当然、极其普遍的事情/说法)的缘由,才明白为什么有些东西是值得为之努力的,而另一些并不重要。

也是在跟她讨论的过程中,我突然在想,也许写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脑子里想什么、想多少。大学的时候在朋友的怂恿下,我第一次参加了英文辩论(然而至今英语依然很差)。那是一次挺大的冲击,因为一方面当时英语实在太烂了,发下题目临时准备一下就上台,基本就是7分钟的羞耻play;另一方面,我头一次接触到了好多自己从来没被鼓励思考过的问题:高考各地区应该用统一试卷吗?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应该披露给性伴侣吗?性产业应该合法化吗?在查资料和思考的过程中我常常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感到痛苦,同时也第一次感到政治话题其实很有意思,跟从小到大上的无趣的政治课完全不是一回事,值得去探索。后来我又去了几次就因为种种原因没再参加,但那些题目和思考的过程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学生的作文每次交上来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时常会给人惊喜:这次的定义做得谨慎了很多,那次的框架写得完整了许多,下次某一段的论证严谨了不少…不知道几年后她回头看这个过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

前两天刚看到有人说,夜里失眠读博尔赫斯,美而静,是好久没有过的体验,突然意识到文学在这个年纪是奢侈品。我倒没觉得文学是奢侈品,它对我而言是日用品, 可读着出世,也可以读着入世。文学作品里的美和想象力可以让人忘却身处的泥潭;而好的作品也能揭露丑和人性的复杂,让人看见苦难的相通。一部文学作品想表达的核心也许概括一下很简单,但与浓缩鸡汤不同的是,作品能够给出这个核心产生的语境。

这一年刚开始选书讲课的时候,我还跟教授聊天说,这些小说读了都挺致郁的,会不会给小朋友读不太好啊?他说,我觉得挺好的啊,我也是年纪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读这些书;年轻的时候只能通过二手痛苦去理解世界,等年纪再大,积累了很多一手痛苦,就不想读这些书了,看着太抑郁了。

 随着课程的推移,带学生读的书越来越厚,也越来越沉重。她的成长已经可以明确感受到了。最初的时候,我问她关于故事里人物关系、动机、情感的细节,她还有许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最近已经可以分析得条条是道了,还会问一些挺深入的问题。

在读《蝇王》的时候,学生说,我觉得这些小孩(大孩子们有9-12岁)会互相厮杀最后到这个地步,还是因为他们年纪太小了。我问她,那你们班,或者你们年级(她比书里的大孩子们大一点点),有没有一群同学排挤或欺负一个同学的情况呢?她想了想说,有有有,那些同学可讨厌了。我说,不管人到了哪个年纪,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讨厌一个人的情况,高中生大学生也一样会有校园霸凌啊,但我们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不会去用暴力手段或者明显的方式发泄这种厌恶,因为我们知道这会付出代价。而荒岛这个设定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最大的不同是,你作恶并不会受到惩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持续教化约束的过程,而不是天然拥有的。(所以在很多人批判一个模糊宏大的 “中国人恶劣的国民性”时,我都是质疑的态度,我并不觉得中国人并不天然比别国人更恶劣,其他国家的人/其他的人种也是一样。)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Atticus作为一个关键角色,最突出的不单纯是他的勇气和良知,还有他作为一个人的一致和完整。在Lee的笔下,他不管在法庭、邻里还是家庭中,都是同样的君子;不管是对各阶层的白人还是被排斥的黑人,都可以做到同等的尊重、公平,愿意从他们的角度去体谅他们,“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其实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比如小女儿很困惑的是,她的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说犹太人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表达对这些人命运的同情,提到眼前的黑人,却充满了歧视,无法看到他们同样作为人所遭受的压迫;茶话会上,那些家世良好的女士们一面歌颂基督教徒们对遥远地区贫困人民的帮助、哀叹那些人们生活的黑暗与贫苦,却转头就抱怨黑人家仆不知感恩,完全不关心他们为什么对自己的境遇怀有不满。这正是一种思维上的不一致,也是行为上的虚伪。现实中大部分人也是这样的,在这件事上明白,那件事上糊涂,看不到或选择不看它们背后的相通之处。在我们快结束这本书的阅读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她说:“我觉得Mayella说假的证词不也没办法啊?你看,她才19岁,家里那么穷,被所有人排斥。她爸爸酗酒,家暴她和弟弟妹妹,还性侵她。她要是不作假证,回去肯定会被她爸爸打的,她也很可怜啊。”我说你说得特别好,你看到了她的可怜之处,知道她所做选择背后的原因,但这不能抵消一个事实,那就是她出于自己的恐惧和羞耻,让另一个人用生命去掩盖她的无心之过,而那个人是唯一毫无所图地向她付出过善意的人。我们在无知怯懦的时候都会犯错误,但有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也正是一个人在困境之中的选择定义了她/他是怎样的人。她思索了一阵,点点头。

有时候我也在想,带着这个孩子读这些书,想这些家国天下的事情有什么用呢?我想这些有什么用呢?“知”在很多时候让人看到事情背后的黑暗,带来的是痛苦。但无知人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以这个孩子的聪敏勤奋,家境的优越,如无意外,她会一路进好的学校,会有很好的事业和人脉,成为精英层级中的一员,也许她以后再也不会花这么多的时间集中地去思考这些事情,善恶、生死、痛苦、种族和阶级、人作为人的挣扎。但这些书也许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让她即使成为一个精英也不会轻易地贬低他人的痛苦,不会轻易地说出:“那些人的贫穷和苦难都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至少,她曾经读过The Jungle,看到过那些穷人如何怀着希望奋力地拼搏,又一次次地被层层剥削和欺诈,最终一无所有。Jurgis,那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如何轻易地因为健壮获得工作,因此坚信其他抱怨社会不公、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没本事还懒惰,又是如何在恶劣的工作环境、糟糕的食物、生活的重压、社会中政策的不平等变成了一个病弱的人,被剥夺了他所珍视的爱人、家人、健康、希望、钱财。也许她可以像Atticus对女儿所说的那样“…从那个人的视角去看世界,代入他/她的驱壳里走两步”,再去做影响其他人的决定;也许她不再会那样毫不犹豫地从统治者的角度去评价一个政策,从他们的角度判断什么是好的。这些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同,也可能不会,但毫无挣扎也毫无思考的头脑里绝不会产生任何改变。

--


如果把我公众号过往三年的文章翻一遍,我自己都会惊讶这个号如何从游记、文艺、读书类随笔变成了频繁写“愤青”、“田园女权”风格文章的地方。文艺的那个部分还在,但它已经不能遮掩掉我所看到的问题了。

前一阵我转发一则反对《某名字巨长的通则》的帖子时,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呃,我没有别的意思,这样转发有用吗?”我说,没什么卵用啊,转发的作用不过是让他们知道有人不同意,虽然迟早会被删掉。个人的反对之声都是螳臂当车。但如果只从“有用”的角度来看,人活着除了吃喝拉撒,别的事情都挺没用的。人迟早会死,沧海会枯,国会消亡,宇宙会终结,这篇文章当然也没有任何卵用。

然而人最可怜的地方是,很多时候你不能只满足于吃喝拉撒,你可以活着却看到不公正和痛苦,你还想过得有尊严。

最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女孩在陪审团的结果被公布之前已经知道了他们会输。她看到了空荡荡的街道,知道危险在逼近,而她的父亲走到危险即将到来的那条街,举着枪扣动扳机,却从始至终知道枪膛里没有子弹。

这篇文章也是一把空枪。

补:翻出这篇2017年7月10日的旧文,依旧可以代表我今日对很多政治事件的看法。没有讨论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改变。即使墙会一遍遍抹去某些痕迹,即使有些讨论看起来“没用”,但思考发生过依旧是不一样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