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作
偽作

走出這間屋子的唯一辦法就是停止對它的想像。

不自知


地鐵一節節地貫通著快速蠕動,不是蠕動,是快速地運動,蠕動需要軀體的起伏,一節節交錯地拱起落下。很久沒有乘坐地鐵了,第一次見到地鐵的時候非常興奮,在過於熾烈的太陽下冒著冷氣的乾淨俐落的車廂,玻璃門後面的快速行進的世界。在地鐵站裡快速地走了一遍,想找到一個角落拍照,一張明亮的都市的照片,像在地鐵裡又不像在地鐵裡的那種。所有好的照片似乎都有這種感覺,似是而非的,對所處地點的明知而又故作不自知的,而故作又像是要輕輕的故。

所以,美而不自知的狀態究竟是什麼呢?看多了人們對這個觀點的反駁,讓我有些厭倦。這些反駁大意都是指不存在美而不自知的人,美的人比誰都先知道自己的美。這是廢話。 而我要問的是,美而不自知最初出現的時候是指一個全然的人嗎?還是指一個狀態,一個無限漫長生生不息的時空裡那麼幾個瞬間。人的關注點不會時時聚焦在自己身上的,這會出問題,在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時,關注點從自身移開,移得遠遠的,那麼當這個人體現出了某種美的時候她是不清楚的,旁人清楚。不自知從而遠離了表演態,未察覺所以不會有意持續此狀態,也不會因為羞怯而快速結束。這是一種美而不自知。第二種是什麼呢,大概來自於深刻的覺醒。美而不自知可貴的不在於不自知,而是不自知所帶來的那個結果——遠離表演態,不會刻意持續也不會刻意結束。人很難不對覺察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是寫在基因裡的。但通過對哲學,尤其是美學的學習,我發現人們可以在深入思考後達成一種狀態,哪怕自知也可以遠離表演態。

故一味反駁美而不自知的人是不懂這句話究竟在講什麼的。

之前和朋友談,很不喜歡經常發自拍的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自拍的人對自己的關注度是遠遠超過周圍的,心裡時刻處在一種用他者眼光關注自身外在的表演狀態,對外部環境視而不見。就像是,劇場帶妝彩排的時候一直自拍或拉人合照的人一定是演技不太好的。


而人在思想上的自我覺知和對外在關注的效果上是相反的。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思想,去反思它,剖析它,所帶來的一定是更加廣闊的結果,而不是流於自戀的閉塞。思想是延伸的,可補充的,自我的面貌是生理上一定程度的定型,或許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於,對於面貌的關注歸根結底是對他者的討好,既有審美體系的討好。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藝術家的自拍並不讓人討厭,她們從不在既有的審美體系中自拍。她們的照片往往要你去回頭審視既有的審美體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