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wat
weiweiwat

1995, 不甘平凡的雙魚青年,90後世代的衝突與矛盾體現。

世代之間的職場差異

談起這個議題是大不易,任誰也說不清理不明,世代之間的差異豈是三言兩語能道盡,然而最近公司內部的人事異動,恰好讓世代之間在職場上的衝突與差異,殘忍卻又坦然地攤在陽光下,我只能盡量站在客觀的角度,用一個20多歲職場新鮮人的觀點,道出這段時間所觀察到的現象。

這個故事開端和2020年初的很多人一樣,一切都是因為疫情。疫情爆發後,對於各個產業的衝擊不在話下,我自己的任職單位也大受打擊,整個組織可謂哀鴻遍野、死傷慘重,光是組內的兵將就折損了將近過半,然而大多離開的人卻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選擇請辭,而非遭到辭退。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明明外面因為疫情而一片不景氣,站在自保的立場上,照理來說應該要很慶幸自己在疫情的狂風巨浪之中,還能在船上佔了個缺,而不是急於棄船而逃跳海才是。然而單位內的人卻是一個接著一個請辭,人才和經驗都在大量流失,這讓主管和老闆們都十分頭痛,一面挽留這些單位之中的骨幹、一面約談剩餘的基層人員,投資大量時間進了溝通面談當中,就怕信箱裡又默默出現另一封「離職信」。

其實事實至此已經很明顯,疫情只是外在的催化劑、單位出了問題才是真正的核心因素。說到公司的體質,其實本單位的待遇以台北的生活水平而言並不算差,不論是福利與制度都是大大地優於勞基法,工作上也給充分的彈性可以做提案與執行、主管也一致鼓勵同仁勇於創新、開副本。那這麼一個看似「幸福企業」的單位,為何一場疫情便足以擊潰單位的士氣?

我才20多歲,見識不多,見解難免偏頗。但我自己在經過觀察與思考過後,認為這一切都可以歸咎於一個世代之間最強烈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所衍伸出來的各種狀況與問題,小至溝通上面的模糊與代溝,大至政策制定的不合時宜,這些問題不僅在職場當中屢見不鮮,當今社會所面對的「世代對立」問題,有大半部分也是因為這個本質的差異而無法化解。

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想像有差異

用一個最赤裸的例子來舉例。

經歷這一波後疫情的離職潮後,50多歲的老闆立刻就找機會約談了幾個年輕的基層人員。和老闆前前後後聊了起碼有一個小時之久,然而話鋒卻自始不離單位的「穩定、安全」,試圖傳達給我們「好好地待在這不用怕,組織會一輩子把你當家人一樣照顧你」。老闆的歷練和業界經驗十分豐富,組織內的人對他都是敬畏有加,領導起來更是威嚴中帶點感性、老練中帶點灑脫。因為這一波的離職潮,讓這麼一個嚴格又一絲不苟的老闆,感到組織有必要進行調整與改變,然而諷刺的是,卻也是這樣一場來自老闆的約談,讓原本熱愛著這份工作的我,嚇得心神不寧。為什麼?因為他把我內心最深沉的恐懼,當作一盤上好的牛肉端給了我。

90’後生於台灣的我們,生在了一個物資豐盛、資訊爆炸,卻充滿不定與變化的年代。我們一生下來便豐衣足食、不愁吃穿,但我們卻也被迫面對一個社會結構與秩序正快速崩解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速食、浮躁、去中心化,以及個人主義充斥的時代,而我們就在這樣的時代當中成長、就學、就業。在這個時代裡,我們充滿了野心、充滿了理想,但也同時充滿了焦慮。你不用最快的速度變得難以取代,變得讓時代難以撼動,那麼這個時代就會吃掉你、淘汰你。

過去上下班的界線分明是最理想的狀態,如今把興趣當事業的協槓青年比比皆是。過去安穩的職場環境與年年加薪的升遷制度是人人嚮往的美好願景,如今薪水與福利逐漸淪為職涯選擇的最低門檻。我們的人生所追求的不再是公司發配名片上的那一個「經理」的頭銜,我們所追求的是屬於自己的人生體驗與自我目標實現,你在某跨國大型外商上班已經不夠看,你的名字在業界社群中有沒有影響力才是最實在。

老闆的這番約談其實並沒有惡意,他只是嘗試著用他記憶當中的那個年代,青年們普遍對於「未來」的美好想像,來試圖打造一盤牛肉,端給我們這幾位處於2020年的職場青年。那些選擇離開的人未必是因為老闆的態度驟變而選擇離開,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單位內部在面對大環境的變革(例如這次的疫情),從老闆到基層都無一倖免地針對「不定的未來、秩序的改變」被迫開啟了一場過於直白的談話。因此而衍伸與暴露出來的「對於未來的想像差異」,太過於赤裸、也太過於強烈,最終無奈地成為離開的人們之所以選擇離開的主因。

那怎麼辦?

這一切無關乎是非對錯,但僅僅是數個世代之間,不同的成長背景、經濟環境,以及主流思潮的極大變遷所導致的一個必然。我並不認為老闆這麼想是「愚蠢」的,如同我前面再三強調,他僅僅只是針對屬於他那一個世代,對於「美好」二字的想像來打造了一盤牛肉端給我們,這樣立意絕對再良善不過。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安逸與穩定」並不是我所追求的態度。如果領導者和底下的人在「用人理念」、「組織經營」上有著極大出入,那麼通常就只剩下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是一條最輕鬆,也是最直覺的選擇,那就是「離開」。我認為面對工作,就好像面對感情一樣,當你發現你不再深愛一個人,不再和他有著共同未來的時候,「離開」往往是對雙方最好的選擇、無心的拖延與逃避反倒才是折磨。這件事一樣無關乎是非對錯,也並非外在因素所迫,而僅僅只是「你們天生就不適合,只是透過這樣的契機發現」罷了。

而第二條路,則是比較辛苦,但同時也是我最看重的「溝通」。一樣用感情的例子,你願不願意在感情發生問題的時候,和對方坐下來好好地聊一聊,用對等的身分一同嘗試解決歧見。我相信很多時候,主管們並不是「不願意」傾聽你的感受與想法,也不是故意「忽略」你的需求,只是主管們的視野當中有非常多的事情需要他們的關注,上至老總、董事會、投資人的要求,下至辦公室的八卦、小團體,與個體間的情緒問題,這些都是需要他們關注的事情,但主管們不是神,是人,他們的一天和我們一樣只有24小時。

主管們當然有一定的義務去顧及基層的感覺與想法,我也相信任何一個還算正常的主管,一定也希望自己和部屬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相了解與溝通,但現實是,他們並不是總能「辦得到」這件事。檢討別人很容易,但要求別人的改變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如果我們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或許我們也能率先開啟這場談話。誠懇地邀請你的直屬主管給你一個小時的時間,讓你好好地把心底的想法與問題表述給他聽,這一個小時的時間,你和他是站在一個對等的角度,一起面對問題,同時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我相信這樣的溝通,無論最終結果是否能夠達成共識,你的誠懇與誠意,一定都是大大地令主管感動,就算最後仍舊選擇離開,單位內部對你的諒解,一定也會大過責難。

反正就是這樣

寫到這邊越寫越覺得自己是不是很奴,自己笑了一下,但其實也沒有。我只是真誠地相信,每個人在進入社會之後,都有義務為自己的行為負起100%的責任。「你沒有辦法控制這個世界怎麼對你,但你能夠控制你自己怎麼回應這個世界」。比起思考「為什麼他要這樣做、為什麼他不那樣想」,我更相信思考「那我自己可以怎麼做、可以怎麼想」會對自己帶來更多的益處。與其說「我很奴、我只為組織想」,其實我反倒是覺得自己是站在「利己」的角度來出發。

越講越發散,回到這次的命題,「世代之間的職場衝突與差異」。這樣的命題貌似充滿了忌諱,但我們並沒有辦法去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事實,如果否認不了,那麼誠實地直面問題,才真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所以我打從心底不信什麼「忌諱不忌諱」,如同「生死離別」、如同「性別議題」、如同「社會現實」,這些都是人活著一生必然要面對的課題,用「忌諱」的角度而避而不談,只會永遠無法開啟思辨,也就永遠觸碰不到答案,而我並不想要那樣不明不白的人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