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weiluflame
围炉weiluflame

围炉,大学生思想、经历的交流平台。以对话为载体,发现身边有意思的世界。 香港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JointU综合联校 | 哥伦比亚大学

对话人大文学硕士:别用名校学历绑架我们的个人选择 | 围炉·RUC

前有“奥赛冠军坠落”,后有“北大李雪琴当网红”,名校生的职业选择一旦脱轨于大众的期待,便会引起大量争议。最普遍的一则是“名校硕博去中学当老师”的新闻,每年一度,久“议”不衰。那么,名校生投身基础教育真的是一种“坠落”吗?又或者这种坠落是被媒体有意建构的?“用青春换户口”是普遍的现象还是仅用于引流的口号?这篇对谈或许提供了一些思路。

1注:据了解,部分有进京指标的北京公立学校可以帮助应届生老师解决北京户口和编制,一般需要一年时间,其中编制需要老师自己去考。

正月: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在读。明年6月份应届毕业,目前收到了两所北京公立高中老师的offer。

W = 围炉

Z = 正月

W | 你目前是处于毕业季吗,求职进展如何?

Z | 我是明天六月份硕士应届毕业,所以今年大概7月份开始找工作,目前手上有两所公立高中的offer。

W | 你自己选择去当中学老师的原因是什么?

Z | 我也没有说非得当教师不可,除了教师的职位,我也有寻找其他的工作,所以目前仍然处于求职过程当中,最后的去向还未最终落实。但是从事教育行业确实是我一直以来的职业理想之一。从开始有职业观念,或者找工作观念开始,我最想做的就是老师。当然最初想法是不成熟的,可能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当老师还挺好玩的,可以教这么多学生,到了初高中之后,就会考虑到当老师比较稳定,还有寒暑假等等,上了大学则会更深层次的考虑职业理想啊,人生价值啊等等。但是无论怎样看待这个职业,我想当老师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或者说,在我心中的职业选择等级,一直都没有变低。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因为我是个留守儿童,我的大部分人格教育都是学校和老师帮我完成的,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对老师这个职业有先天性的好感,我也希望用我的努力去影响一些学生。

W | 如果你想当老师的话,那为什么会选择在北京当老师?

Z | 一个是我有比较强的留北意愿,我在北京生活了7年,习惯了这边的生活。留在北京的话,回学校见自己的老师们也比较方便;另一个是我比较喜欢这个城市,很多我喜欢的东西,比如京剧、相声等等,在北京接触都更加方便。当然我也会考虑一些现实的因素,比如户口,比如工资,比如学区房,但是“喜欢”可能是我最终选择留在北京更加内核的东西。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拟录名单一经公示,便引起网友热议
W | 现在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选择去当中学老师,每年都会出现报道这一现象的新闻,每次报道都会引起很多网友的震惊和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Z | 这个现象成为热议话题不可否认。但是这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足够全面呢?这里面是否也存在吸引眼球或炒话题的因素?讨论的大众本身立场也很复杂。首先,这是“低就”还是“高就”都很难说。我们面临的就业竞争是很激烈的,今年尤甚,说句半开玩笑的话,今年能找到一份大众眼中的“正经工作”,本身就挺不容易的了。我面试的时候也见过比我学历更高的应聘者被刷掉了。说回你的问题,大众产生“你们怎么就去中学当老师了呢”的想法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觉得中学给的待遇配不上名校的学历,比如工资相对其他行业不算高,职业成长空间比较固定等。但是,教师本身是一个也应当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只不过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抱有这份尊敬;其次,这也需要更广泛的力量去改变,比如说教师工资待遇的调整、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等,从而达到一种平衡。而且改变的也不应该是名校生不去当老师了,而是人们不再会觉得这能成为一个新闻了。

W | “名校毕业去当中学老师”在大众视角上被当做一种“坠落”,并且出现了“浪费人才”“大材小用”乃至“浪费国家的培养”等一系列指控,你怎么看?

Z | 名校生当中学老师并不是人才的浪费,而是对于国内基础教育的一件好事,长久以后中国的教育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方面,当高中老师确实不再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学术问题上,而是把正确的观念、学习方法、知识等等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每一代人所接受的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其实我当高中老师都会有惴惴不安的感觉,因为现在的知识更新太快了,我会问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教授学生上是否足够?所以,为了胜任这个岗位,我依旧需要不断的学习。而且,无论是国家还是大学,在培养我们的时候并没有要求我们必须做什么,他们是默认大学生毕业了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正当职业的,就好像我们在文学院学习了四年或七年,老师们也都默认了不会是所有的文学院学生都当学者的。所以怎么会是浪费呢?这种“大材小用”或者“浪费”的观点,多少也带有一点点隐性的歧视吧,名校生是“大材”,那谁是“小材”呢?退一步来说,持这种说法的人,是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大材”教育还是“小材”教育呢?

W | 那么,你觉得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老师教授给学生的是你学到的学术知识还是考试会考的东西?

Z | 对我而言,我首先想要教给学生是正确的人生态度,然后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你说的两部分内容,首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考试会考的东西是老师必须教给学生的,这是一个老师最基础的责任,其实话说回来,目前考试要考的很多知识也确实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东西,只不过大家太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所以对这些知识的内化与运用好像反而不那么看重了。至于说可能会讲一些偏学术性的内容,是我作为一个老师的自我要求吧。我会引导有兴趣或者有余力的学生去做这方面的探索或习得,学生没有这些知识可能并不会影响高考,但是班上的三四十个学生中,可能会有一个因此对文学研究有了兴趣,以后走上了文学或者学术的道路也未可知。

W | 外界对这种现象格外敏感可能是因为一种过程与结果、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学生们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上名校又毕了业,最后的结果是成为了看似“稀松平常”的中学老师。你怎么看这种心理?

Z | 我觉得,名校学生当中学老师不是一种下行的选择。这和北大李雪琴受到非议类似,她当网红受到的争议和我们当中学老师受到的争议来自于同一种“学历凝视”。一方面,现在已经不是像古代那样,一旦金榜题名就鱼跃龙门,从此不用愁了,所以不应该再用学历的刻板印象去衡量别人的选择。“不要用北大学历绑架李雪琴”,也就不要用名校学历绑架我们的自由选择。另一方面是职业平等观,批评这一现象的人可能还是存在当中学老师相比于其他职业较为“低级”的观念吧,那现在很多他们眼中的名校毕业生也选择当老师,其实我觉得对转变这种观念也是有帮助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诗》)
W | 那么会不会导致这样一种结果,一线城市的孩子有名校硕博教,那么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县城呢,他们的老师大多只是普通的师范类学校毕业,比如说衡水的老师大多是河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天津地区的中学老师很多是天津师范大学毕业,但是所有学生都要面临最终的高考选拔。这种师资的巨大差距是否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Z | 事实上,其他地区的教师招聘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中学也在招收985,211的毕业生来当老师,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这会慢慢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得承认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但是同时,高考之所以仍然是目前相对公平的考核方式,就是因为高考命题会考虑到这样的差异,照顾到全国的情况。而且,现在国家政策也会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比如贫困生专项计划、各种大学生长短期的边远地区支教等等。还有,不是说不能批评或指责,但是即使要指责,这种指责也不应该仅仅朝向我们,还有很多当事群体。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靠少数的名校生的高尚之举就能解决的。要是舆论逼着名校生都去不发达地区奉献自我,这就变成一种道德绑架了。

图片来源:“你次饭没”微博截图
W | 和你的个人经历不太一样,在媒体的大量报道和采访中,我们看到的那些选择中学老师或者其他体制内工作的名校生,很多都是出于户口、学区房等现实考虑。比如说,在一个网络节目中,中文男足胡老师就坦言自己现在的体制内工作是为了户口,甚至有“我用青春换户口”的说法,对此你怎么看?

Z | 我注意到提问中用了好几次“很多”这个词,我也一直在回答中表示质疑,到底多大比例呢?是否有数据支撑呢?我个人不敢断言,因为我确实没有做过仔细的调查,所以我一旦认同你这个“很多人”的说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认同了提问中的隐藏看法。因为我目前处在求职过程中,所以我遇到的同类人可能比你多,我的印象是,和我想法一样的求职者不在少数,一方面他们有教学的专长,擅长交流与教学表达,另一方面他们有这方面的职业理想,并不就是简单地因为解决户口,下一代有保障这些现实原因。不能否认大家会有这样现实因素的考量,我也会有,但是这个考量在选择中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呢,至少就我所观察到的,可能没有外界宣传得那么夸张和绝对。

文 | 小发

图 | 百度;微博;“你次饭没”视频截图

审稿 | 迟欣宇

微信编辑 | Leanna

matters编辑 | 蔡佳月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