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兽
金兽

哔哩哔哩:https://space.bilibili.com/453373112 油管:https://www.youtube.com/@JS_dushu HIVE:https://hive.blog/@weisheng167388

《失明症漫记》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

《失明症漫记》这本书最早出版是在2014年,今年再版火起来了,大部分的原因估计和这几年的情形有关。

故事的背景是世界突然被不知名的病毒侵袭,无数的人因此失明。故事的主线跟着一位医生的妻子,这个唯一没有失明的人的视角。从她跟着失明的丈夫进隔离营,让读者用她的眼睛观看失明者们的无助和苟且;到失明者因为有限的物资分化,甚至出现集体性的女性用肉体换取食物的事;然后世界秩序崩溃,失明者们抱团取暖;最后病毒莫名其妙消失,大家恢复视力。

故事中的所有人都没有名字,只用他们的特征或者身份来称呼。比如医生,医生的妻子,老人等。这样做肯定是作者有意为之,为的是让故事产生普遍性。作者不想我们认为这个故事只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遇到的特定的事,他想让读这个故事的人透过这个故事观察自己所处的现实。这个故事好像一副眼镜,透过这副眼镜看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也就是透过作者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有很强的可解读性。失明很容易就可以和盲目,盲从甚至掩盖这样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失明后混乱的环境,沦落的人性也有让人看启示录的感受;医生救不了人,老者不存睿智,又能读出几分无奈和讽刺。

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网上的评论大部分都是褒扬,这让我感觉挺寂寞。

因为我很不喜欢这本书。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是,作为小说,它达不到我对优秀小说叙事能力的期待。诚然书中有很多细节惊心动魄,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你仔细琢磨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就发现很多地方作者都靠着硬拉读者进入他设置的世界观来达到勉强的自圆其说的效果。如果一篇小说,作为一个故事,不能自圆其说,没有合理的逻辑,为了说而说,为了讽刺而讽刺,为了隐喻而隐喻,真是一件挺无聊的事。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也不喜欢书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是不是说写人性,要真实,就一定要写人性的丑恶,懦弱,残暴,自私。这些负面的东西,不可否认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是全部。看待此书,当成个提醒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把书中的人性当作常态,就是闭目塞听

我相信人性的高贵。无私,善良,为家国,为理想。

2

刚好前阵子我读过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虽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传记,而《失明症漫记》是小说,文体不同,但是我觉得两本书放在一起还是有一定的对比性的,因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代表的就是《失明症漫记》这本书中避而不谈的人性的光辉面。

海伦凯勒年仅19岁就因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直到她七岁时遇到老师沙利文才真正开始学习使用语言和别人沟通。她对周围的人和事怀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去沟通,不因自己失明的痛苦遭遇怨天尤人,努力向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还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无数有类似遭遇的人,并努力筹建基金会给很多人带来了真实的帮助。

海伦凯勒代表着人性光辉的一面,她不是一个人,她的身后站着爱她的父母,耐心教导她的老师,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读了她的故事,心里流淌的是温暖的河水,吹着的是和煦的风。

我并不会全盘否定或者肯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失明症漫记》这两本书的任意一方。《失明症漫记》用作者的虚构向我们揭示世界的灰暗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用作者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世界总有光明和希望。

就好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我想说,别因为看了某本书就轻易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永远要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同一件事。

更重要的是,就算眼前都是黑暗,也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有光明。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