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Web3
Matty@Web3

Matters web3 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Web3 matters in Matters For general announcement in Mandarin, go to Matty: @hi176 For general announcement in English: @Matterslab

會說故事的NFT:能代表自己的頭像和航行日誌|Rug Pull Frens x Matters AMA(文字紀錄)

「希望區塊鏈可以讓互聯網世界更多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聊天、或是行動或是以各種方式參與到這個進程中,你越想看到這樣的世界發生,就應該越早參與進來,因為也會有壞人想參與進來,所以好人要早一點開始行動。」

Matters 每周都會在Discord舉辦AMA(Ask me anything),找來Web3的實驗項目、社群、作者跟我們對談,將圍繞以下四個主題持續探索,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學習:

  1. 「Web3 學習分享」:東八區每週五早上11點,圍繞不同的Web3主題,請不同講者進行知識點講解、案例分析,免費開放給所有人參加,請點擊這裡了解詳情。
  2. 「Web3實驗者」:我們將邀請積極在Web3進行不同方向探索的實驗者,與他們分享他們的經驗、收穫與疑惑。
  3. 「女性在Web3」:關注Web3世界中的性別議題。
  4. 「創作者經濟」:關注創作者如何在Web3中開創新的創作、共創模式。

希望通過AMA,我們能與大家一起不斷深入探討以上問題。如果你錯過了,我們也會在Discord張貼影片重溫,以及整理出文字紀錄放到馬特市,讓所有人都能輕鬆重溫,成為Web3共學的資源。

以下是Rug Pull Frens x Matters AMA的文字紀錄。


日期:四月十一日(周一)
時間:21:00 - 22:30(東八區) 
嘉賓:陳慕天(RPF 項目負責人)、張潔平(Matters 創辦人)

影片重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L2ix0wGpI&t=747s&ab_channel=Matters

(注:9:30~14:30 中錄音有小部分重疊和重複的情況,在14:30後恢復正常)


【文字紀錄】

Q:開始前請潔平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吧。

潔平:

  • 2005年到2018年都在新聞媒體做記者、編輯和總編輯,2018年離開端傳媒創辦了Matters Lab,認為「去中心網絡」可能是新聞媒體行業痛點的長期解決方向。目前是Matters Lab的 Founder 與CEO。


Q:潔平在2018年離開端傳媒創立了Matters Lab,想問潔平當時在傳統媒體產業看到了什麼樣的問題,在區塊鏈這裡又看到了什麼機會決定創立Matters Lab呢?

潔平:

  • 長久以來已知的問題是傳統媒體很難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維持嚴肅內容的生產。
  • 但整個行業商業模式的垮塌,問題不單單是出現在內容的形態或是讀者的閱讀習慣,背後是整個生態的變化。
  • 在Web2時代,Facebook, Youtube,微信這樣的社群媒體拿走了傳統內容行業自己是平台的時代(比如紐約時報,或是小的自媒體帳號),現在的規則是社群平台決定的。像是經濟學裡的土地產權問題,當虛擬空間裡的土地產權不屬於創作者本身時,一部分是演算法、平台說了算。
  • 在Web3我們希望把所有權回歸給作者。區塊鏈是在技術上保證技術產權,在2017年還沒有Web3如此火熱的概念的時候,我們相信區塊鏈起碼是當下中心化大平台壟斷內容之外的選項。


Q:是否可以分享一下Matters和其他Web2內容平台,或是其他Web3的內容平台(比如Steemit)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潔平:

  • Matters這四年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在過程中我們也在慢慢定義我們自己與其他Web3平台的差別:
  1. 2017年時大家對於區塊鏈應用的想像都更簡單,Matters最初的服務是「永不刪除、永不消失」,所有的內容會直接儲存在IPFS分佈式網絡上,IPFS在存儲的同時會提供可以access的公共節點。所以即使在未來Matters因為某種原因消失,所有的節點也依舊可以訪問。在部分網路被封鎖的地區,也可以使用IPFS節點來傳播自己的文章。比如現在Matters上的俄羅斯用戶,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傳播。
  2. 在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在Matters上聚集的時候,我們在思考:如果人與人的關係與互動不是依託在大平台上,Web3如何讓人和人建立有效而獨立的關係?在Matters從幾千到幾萬到現在將近十萬的創作者聚集在這裡時,交流、爭端都會發生,因此我們也在Matters努力推動社區自治,自治的經驗(包括激勵、懲罰、調節的機制)是與Web2的bbs(比如Reddit或是PTT)是相似的,但我們希望通過Web3互動的工具來實現。
  • 與Mirror、Steemit這些更Web3的平台不一樣的是,我們希望做Web2與Web3的橋樑。我們現在有錢包和郵箱登陸這兩種方式,而非只有錢包登陸。我們依然有非常強的社群,我們有平台來承接你的文章,會有人評論、打賞、拍手,而拍手也會有具象的回報,但我們希望作品的核心所有權屬於作者本身。 


Q:最近Matters也推出了自己的NFT:Travelogger,也是華文首本可以寫日記的NFT,可以請潔平介紹一下Tranvelogger這個項目嗎?

潔平:

  • 一開始是簡單的想製作一個PFP,因為Matters有龐大且具有凝聚力的社群,我們希望透過透過發行1500張NFT給社群成員「身份」。
  • 在做的過程中出現了更多對於「你擁有這個頭像你能做什麼」的想法,我們希望Travelogger的holder是最先和我們一起探索Web3的「探險者」,比如參與Matters其他生態項目的優先使用、自動成為白名單或是獲得五月份上線The Space的空投。
  • 我們希望Travelogger可以回應「創作者」這個主題,所以除了頭像本身是由不同性格、不同人物特質組合而成的1500個的形象,也希望Travelogger是有互動性的,既然NFT是一個空白的憑證,那每個人或許也都可以在這個NFT上寫點什麼,加入所有權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在推出第一版的Travelogger時,也自帶了Logbook(航行日誌)。第一版的Logbook的問題在於它直接寫在以太坊上,要花很多錢才可以寫下一行字(是一字千金的概念)。
  • NFT本來也不應該單單是一個靜態的、只讓大家收藏的東西,NFT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作為提供稀缺性的所有權憑證,在Web3的世界裡應該是可以拓展的、可以互動的、也是可以分潤的
  • 第二版的Logbook我們把它放在了Polygon上mint,大幅降低了gas fee。同時我們也增強了它「共創」的屬性,讓Logbook與Travelogger分離,寫完Logbook後可以將自己的Logbook 轉給下一個人,而轉讓的過程中並不聯動Travelogger的頭像,(即雖然Logbook轉給了下一個人,你還是Travelogger的holder)。下一個人會接著你的繼續寫,使得Logbook 2.0變成了一本「集體日誌」。
  • 因此Logbook目前已經實現了轉移、共創這個場景,之後的迭代中我們希望可以實現「分潤」。希望某一天Logbook被再次售賣時,回報是可以分給之前連載過1,2,3,4,5…棒的創作者。
  • 在開發的過程中,我們也會認為這樣靈活的智能合約其實正是我們在Matters生態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我們把Logbook當成一個實驗,來驗證這樣開放的、共創的智能合約是否是可行的,是否是被需要的。我們也希望之後可以把這樣的方式應用在Matters的生態裡。


Q:RPF希望大家購買的NFT頭像可以真的成為大家在Web3裡的身份,所以我們在上週也推出了Story Paper。Story Paper是每個RPF的持有者可以擁有的一張「白紙」,你可以在白紙上寫字,來客製化你名字的敘述和介紹。在這裡也想請慕天分享一下Story Paper發想的起源和未來的展望是什麼? 

慕天:

  • Matter算是在台灣最早期做文字型NFT,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大的啟發。文字型的NFT一直都是一個空缺,視覺的形式是很容易出圈的,但是文字型的NFT在未來一定還有很大的空間。我們在思考一個好的PFP真正的用意不是純粹用來炒作的,而是可以代表你在元宇宙的「身份」
  • Hashmasks是對我非常有啟發的項目,它有一個自己的Name Change Tokens (NCT),Hashmasks放的夠久,它就會產生更多的Name Change Tokens, 這個NCT可以拿來兌換「我想要的在我的PFP上mint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匿名的、區塊鏈的元宇宙世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
  • 因此有了Story Paper:我們在技術上嘗試去實現改完名字後是可以直接顯示在OpenSea上,RPF的智能合約已經完成,我們在想如何在智能合約上外加NFT來實現這目的。很開心我們終於在這一兩週實現,自己寫完後也會有一種「這真的屬於我了」的感受,用這個頭像來代表我在元宇宙的身份。
  • 我們也很堅持所有的description都在鏈上,雖然大家會花費一些gas fee,但是會讓大家真的有一種「它屬於你的」感覺。
  • 在台灣相對早期的項目,都帶著一點點實驗精神。無論區塊鏈或是NFT在未來如何發展,我們都希望可以做一些開創性的事情,帶給大家一些不同的感受。我們希望讓大家意識到NFT有很多玩法,除了頭像之外,NFT也有很多別的可能。
  • Story Paper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始,算是在做PFP的概念來講走得蠻前面的,我們把創作和定義的權利還給大家,留給大家一張空白的紙,把你想對自己和大家說的話寫進去。RPF之後也會有更多實驗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期待。


Q:RPF社群裡也有很多喜歡文字的蛋餅,想問潔平之後有什麼合作的可能性?

潔平:

  • 個人很喜歡命名這個想法,雖然我們都是在做寫故事這件事,但是RPF和頭像的結合更緊密,而Logbook更像是一本「公共日記本」,內容有自己的主題,而這個主題沒有帶那麼強的個人的色彩。
  • 交換日記是直覺上冒出來的想法,但是還需要繼續思考如何實現讓兩個Holder來交換自己的NFT。
  • 我們也可以贈送一本Logbook給RPF社區,在大家有各自的story之外可以有一個共有的連載的本子。這個Logbook可以在社群之間transfer,把各自的頭像故事複製一份在Logbook上,這個Logbook也可以成為RPF Holder共有的「集體日記本」。


社區提問:

Q:The Space未來如何和Matters結合?

潔平:

  • The Space是一個致敬r/place的項目,是一個是人人都持份且永不下線的巨大「數字連儂牆」或是「像素畫布」,我們希望把它NFT化(用NFT來確定每個像素的所有權)並引入哈柏格稅的治理機制。也會有無條件基本收入(UBI)來發給每一個創作者。
  • 簡單來說,哈伯格稅是每個人上繳的稅收取決於自己對於自己私有財產的估價,市場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支付你提交的估價而強行產生交易。(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自己的財產很低的價格,則你無須支付很多稅收,但同時會很容易讓別人買走你的財產。)
  • 我們希望用The Space來測試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下的哈伯格稅公共治理是否可行。我們認為在任何的公共性質的言論平台會出現的問題就是大量的不同意見、不同創作者的競爭。如何讓競爭成為一種良性的博弈而非惡性的消耗?除了拉黑對方我們是否有別的公共空間治理規則?
  • 我們可以把The Space這種像素遊戲當作最小單位的意見表達,是簡單的用色塊來做的意見表達。這與Matters用文字進行表達會有所不同,但如果哈伯格稅可行,它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Q:Travelogger的holder之後還會有什麼權益呢?

潔平:

  • 可以獲得The Space項目正式上線後的token空投,可以優先體驗到這個遊戲。
  • Matters Discord之後會有更多內部討論和分享會逐漸開放過Travelogger holder一起參加。
  • Travelogger會是未來參與更多社區活動的門票。


Q: RPF 為何會發展出文字NFT的面向呢?是後來加進去的嗎? 是因為持有者共同底氣的原因、想發展創作NFT?

慕天:

  • 是出於想讓PFP可以更能代表自己。我們認為Raimochi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藝術性的價值,但是我們也在想如何讓藝術創作更Web3,所以想到了把創作權還給所有的持有者。
  • 團隊是比較實驗性的團隊,我們的NFT可以換膚色也可以取名字,也可以寫自己的故事,這也是RPF想代表的,我們想探索NFT在創作上的更多可能,未來也會做更多的有趣的事情。
  • 我會負責push更多實驗性的東西,而Raimochi會負責在作品畫面和視覺做更多的創新。對我們來說文字是眾多載體的一種。我們未來也會想有更多的合作來讓生態系更完整。


Q:好奇兩位的第一個NFT是什麼?

慕天:

  • 我第一個買的NFT但是沒有買到,因為錢轉錯地方,損失了0.5ETH。當時是國外的朋友推薦說晚上有一個超級OG邀請了很多很奇怪的創作者來分享,覺得很酷。是一個病毒的專案,它有一個病毒的母株,你如果有那個母株就可以用它去感染別人,被感染到的人錢包裡就會多出一個變種的病毒。0.5ETH是一個母株的價格,(一共只有十個),我超興奮去搶,可是因為是第一次不熟悉OpenSea,不知道為什麼點到了錯誤的錢包地址,所以損失了0.5ETH。 
  • 第一個購買成功的NFT是Artvatar, 是非常早期用Polygon的案子,他們集結了非常多區塊鏈知名藝術家,每個人臉部的部件都有不同的風格,有一點點致敬Hashmasks,只是放在了Polygon上。當時覺得很創新所以忍不住就把錢花了(但事實證明賠慘了),後來有節制一些。 

潔平:

  • 自己買的都比較貴,是捨不得賣掉的那種,所以也不是一種投資行為。一個很慶幸買到的是關於紀錄片的項目,「We Are As Gods」,是一部講述Stewart Brand的紀錄片,他是1970年代一本非常酷的雜誌「全球概覽」的主編,這本雜誌是1970~1980年代的嬉皮士的啟蒙。我雖然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但是看這個故事也很被吸引,因為這像是互聯網出現之前的互聯網,這雜誌想做的事就是後來互聯網想做的事。
  • 這本雜誌最出名的信徒是Steve Jobs,他在蘋果公司最經典的語錄比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來自於這本雜誌和它的創辦人Stewart Brand。他從1960年代,從Web0到Web1到Web2到Web3都非常先鋒,人類所有的創新和先鋒的想法都在他身上匯集,對我來說他的生命就像化石一樣紀錄了所有先鋒的時刻。
  • 這部紀錄片在去年九月透過發行NFT的方式來做群募,最後募集到了大約56個ETH, 目前已經拍完並且在一些電影節上映,一直很喜歡他的書和演說,所以這是自己感覺收藏的最好的NFT。也強烈推薦這部紀錄片和他所有的書給大家。
  • 也有一本2016出版的中文書「尋找新樂園」,英文版就叫做「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就在寫這個「全球概覽」和創辦人的故事,可以在博客來買到。


Q:希望慕天和潔平可以互問一個問題。

潔平:一直有關注慕天以前做的「美感教科書」或者是「文化銀行」,NFT是Web3的子集,我相信Web3對你的魅力不僅是NFT本身,很好奇對你來說Web3的吸引力是什麼,是什麼讓你這樣一頭扎了進來?

慕天:

  • 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在思考什麼是最吸引自己的,後來發現「影響這個世界」是最吸引自己的事情,所以在做任何決定都會以「影響力」作為優先的判斷考量。
  • 「美感教科書」,目前也在持續運作中,今年也會有兩三個全新的計畫,會影響全台灣的各個學校。這個項目做了八年,團隊夥伴也在慢慢成形,自己會想做一些影響更大範圍的事情,本來想說在35歲過後想要做一個國際性超大的題目,但是我完全被以太鏈的技術吸引,當你和我解釋這個東西會改變世界後,我會馬上腦補這一切然後想說要加入這個世界來做一些什麼。
  • 我相信這個技術會改變下個二三十年的世界,不單單是金融,也包含所有的政治和法律,政治會下放到所有的組織,所有的組織會進入民主化。覺得這是非常大的革新,雖然本來想35歲做這件事,但覺得錯過這個時機點會錯過一個改變世界的機會,因為自己本來也做設計,所以會從NFT開始切入。


慕天:我想問潔平,我是一個很喜歡想未來的人,你覺得三十年後區塊鏈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可以從內容或是政治各個層面來講?

潔平:

  • 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們站在1990年問Tim Berners-Lee萬維網會怎麼改變這個世界一樣。我們現在剛好是2022年,也是30年左右的時間。就好像www第一行代碼剛剛被寫出來的時候,應該沒有人可以如此具體的描繪出2022年的互聯網社會。因為它經過了太多了意想不到的發展,現在的互聯網世界的一部分機制一定不是當年發明者想看見的,區塊鏈和比特幣的發明也是一種對傳統金融體制的顛覆。
  • 自己沒有能力描繪出30年後具體的事情,但是相信這次的改變是底層邏輯的改變,就好像一開始分享講到的這是「產權革命」,「產權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就好像土地革命,任何國家剛成立時的土改都是最根本顛覆原有利益分配機制的方式。
  • 會覺得未來人會更絕對的以數位世界為主體在生活,會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希望他們有各自的去處。一群人是自由對他們更重要,另一群人是安全對他們更重要。這是兩個不帶價值評判的分類,這裡不是指左派右派或者是自由主義國家主義,這是大家的需求不同,是一種價值選擇。我覺得現在的數位世界沒有給這兩種人足夠豐富的選擇,Web2走向了後者(自由的人越來越沒有選擇),希望30年後這兩群人可以互相不干擾,各自有各自的去處。
  • 希望區塊鏈可以讓互聯網世界更多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聊天、或是行動或是以各種方式參與到這個進程中,你越想看到這樣的世界發生,就應該越早參與進來,因為也會有壞人想參與進來,所以好人要早一點開始行動。

慕天:

  • 我自己在看的時候會從產業鏈或是技術結構來考慮這件事,會認為最核心的改變會影響到的是金融和法律。
  • 所有過去的金融體系都會變成「人人都可以是銀行」的概念,自己會對標2000年時的Web影響的媒體和房地產產業,以前媒體會獨大,但現在是只要你有帳號你就可以報新聞,所以媒體的產業就這樣被瓜分,Youtube也是一樣。覺得金融行業在未來也會是這樣,只會有兩種類型能存活,一個是超大的平台比如現在的Youtube,另外一個是所有人都可以很簡單開的銀行,所有的股票、債券、期貨都會變得非常簡單。
  • 加上智能合約的功能,在未來次貸風暴這樣等級的金融危機會不斷發生,因為以前你會經過很多複雜審查,但是未來政府會越來越難審查,它只會越來越自由。但是還是會樂觀的覺得這個金融危機會被另外一種方式去解決,只是這種崩盤一定會發生。
  • 在法律上最大的影響是,未來和商業相關的法律我們都不會有「簽約」,而是會用智能合約來取代,這會很大影響我們的組織治理,我一直相信30~50年後民主治理的公司會變成主流,專制會變成是小公司的管理模式,在營運到一定程度就會變得民主,因為民主已經被驗證過是穩定有效的機制,這是我會思考的方向。
  • NFT對這個事情的影響是,未來可能幾乎所有的電商都可能轉向NFT,因為NFT可以跨域、跨國家、跨平台的流動,你買一個東西在寄到你家之前都可能是一個NFT作為你的憑證(包括發票、收據),未來所有的會員證或是票券系統也會NFT化,因為票券就好像是合約一樣,可以變成智能合約處理。比如你現在的Netflix的會員證無法轉賣給任何人,可是當它是NFT你就可以轉賣給別人。或是Costco可以宣布說你如果持有Netflix NFT超過六個月你就可以獲得某種優惠,這在未來都是非常有趣好玩的事情。

潔平:

  • 慕天的大部分描述我都非常希望可以看到,我希望他是區塊鏈可以帶給我們的好的東西並且我們可以讓他延續的久一點。如果你問我5年後我可能會回答的很具體,但是30年太難了。因為30年我們可以見證一個文明的興起和衰落,歷史的進步和倒退可以在30年裡完成一個完整的週期。
  • 但是如果縮回到5年、10年,或者是是說歷史的改變帶來的比較巔峰的樣子,對我來說如果圍繞內容產業來說,我不止是希望看到,甚至是覺得一定會發生,是(以創作者為中心主體的)「創作者經濟」這個概念會變得更加社群化,變成stakeholder economy的概念,事實上這也更符合今天實際情況。
  • 假設內容是一個金融化的資產,這個內容的生產者可能會有60%~70%的股份,第一批支持者可能會佔有20%的股份,後來的忠實觀眾或是普通觀眾多多少少都會佔有1個piece的share,這是內容方向未來會走向的方向。
  • 事實上我們在Web2看到的粉絲經濟,明星、飯圈都在往這個方向走了,但是NFT、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給了工具讓這個Stakeholder Economy可以更具體被形塑出來,我相信它一定會發生並且是一個好的方向,也是5~10年內容產業很大的變化。很難預見之後如何衰落,但無論如何興起的過程自己要添把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