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LU
MichelleLU

[停更]寫一切關於你我存在的兩個城市的故事。 https://campsite.bio/ataleoftwocities

[特刊] 辣個台灣未來是個什麼樣

台灣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一個模樣,我想,全然取決於生活在這一個寶島上的所有的人民,採取怎樣的一個個人與群體的防疫策略。沒有你我,或沒有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犧牲和配合,我相信未來也是可以不用多想了!因此,為了大家的未來,我們不能夠放棄任何一個手段,來對抗這一個新冠肺炎。謝謝大家,希望 [特刊] 有陪伴你一段時間,我們,再見。

special issue 06/09 on what will Taiwan evolve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你或許不知道,今天 (應該說是昨天寫的) 這一篇 [特刊],是最後一篇了。謝謝你,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任何一篇 [特刊]。

平安,上一週,原本宣布的的全國第三級警戒,從 06/14 再度展延到 06/28 ,差不多直接進入了暑假,並且其實沒有人可以預期這樣的展延,是否會就此變成一種新的常態 (new normal)?從一開始的三級,從雙北直接跳到全國,一群人為自己打氣說-「只示範一次,2週內解除3級」,家裡有就學學童的家長群組一片哀嚎因為全國停課,玩笑說著:為了把小孩送回學校大家一定要團結抗疫

photo credit to Theresa Daddezio, “Needle Climbers”, 2020

過去 2020年 新冠肺炎開始在全球肆虐,到影響到台灣,還好的是我們提早做了預防,更以高規格的謹慎來處置原本希望就這樣一直的把病毒攔堵於境外,但高強度的建議還有規範,其實也同樣壓抑著全國的人民,所以到了2020下半年,明顯的我們一同也參與了-”放飛自我回歸原始常態”-的生活,這種心態上的拉扯其實造成了許多人的適應不良,一面是想著我們真的免於病毒了嗎?一面則是想著我好懷念我原本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

現在的常態是什麼?

  • 醫療口罩全程戴好戴滿 (無論室內或室外;除非同一空間只有你一人)
  • 社交距離拉好拉滿 (1公尺到1.5公尺,越遠越好,越遠越安全)
  • 雙手頻繁清潔消毒 (降低所有可能介接觸傳染上身的病菌與感染)
  • 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 WFH) 或 分倉分流
  • 停課不停學 (Tele-learning;各種課業或課外學習)
  • 最大程度降低外出移動 (等同於社交封鎖,或類封城)
  • 大舉利用外送快遞服務 (食衣住行全面的取代,等待及被動上門)
  • 等待疫苗到位和預約 (群體免疫目標,疫苗施打優先順序,越多人打越安全)

讓我們想想,為什麼我們需要疫苗?因為疫苗能夠讓疾病的傳染-斷鍊,社會是一整個群體,存在著所有生存於其中的生命,包含人類!斷鍊的意思就是,讓你即便感染了,也可以透過免疫的方式,在你的體內產生對抗,讓病毒跨不出去,或大減感染到其他人的機會;而這一個群體的每一個人,越多人越接受疫苗的接種,這一個防護網就更加結實,保護力更好。所以我們會期望,大於60%的人口,最好是70-80% (更高更好),我們會預期產生群體的保護罩

好,所以從今年三月開始,第一批AZ (31萬),到第二批AZ (41萬),到宣布美國 15萬Modrna (of 75萬疫苗)抵達,還有最近從日本送出的124萬 AZ疫苗;指揮官總括說,六月大概會有200萬疫苗到位,十月大概會有1000萬疫苗到位 (包含國產疫苗);總total目前差不多是4千2百萬。我們歸納一下,我們透過自己政府的力量去採買簽約的,透過參加COVAX全球疫苗平台採購被分配到的,透過直接(非)國對(非)國關係所協調來的,捐的也好,買的也罷;更之前吵的沸沸揚揚的民間力量,同樣也是捐的也好,買的也罷。顯然的是,這不同時間落地,以及不同的時程的空窗,都會造成全民大規模疫苗施打的困難。

如果我們是疫苗為最終的武器,直到達成群體免疫之前 (但我們必須知道的是並不是100%不會再感染這件事,依據目前的科學證據),都是病毒的機會之窗,除非疫苗只是我們的唯一工具。顯然,不是這樣的,我們有出入境管制 (國境治理,包含要求三天之內的PCR檢驗證明報告,以及14+7天的居家檢疫還有自我健康管理,延伸有檢疫旅館等),到國內針對於大型疫情以及緊急傳染病事件的指揮中心,整合著各部會的事務,統一宣告著各種影響著社會民生的應對措施和政策。還記得去年的振興消費卷嗎 (三倍卷)?最近公告的紓困4.0補助方案 ?或者是全國的停課?教育部的國家考試延期等。

Share



篩檢-感染與控管

破口的產生,不是謾罵,而是找出感染的源頭,然後盡快的圍堵,阻止疫情感染的傳,所以這時候 篩檢 的重要就需要開始布置,不管是雙北的迅速配合中央,一起在社區熱點裝置快篩站,以及也規劃了後續的分流後送,接著集中型檢疫所還有加強型防疫旅館,到民間救護車加入,降低醫院醫療量能提升檢驗量能和回報;這些,全都是該做沒做 (超前部屬要喊真的,從中央到地方,全都一樣),但 ”未來”的 生聚教訓 (感染確認的人數以及那些凋逝的生命),是無法再容許輕忽的了!

這些,全部都是在防止疫情更糟的擴散,即便是最近的晶圓廠移工朋友、各地大小群聚感染 (不知情的,或裝死故意的,但大部分是違法的),都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訓練著反應神經,迅速整備,上場滅火。”篩檢”,已經因應未來的常態化,各大公司或者是工廠,也開始要求著,並且規畫著,是否要開始在內部,定期規律的進行員工篩檢 (派駐或聘請醫療人員進駐協助),或者是民間更已經有人開始在要求 ”非” 需要醫療專業人員操作使用的居家快篩產品,詢問規範是如何?詢問如何申請進口,還有開放上所有有需求的人購買等。

今天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也還說了,正在規劃 “診所可以執行快篩” 的安排 (只要是醫療人員都可以操作快篩-需要醫療專業人員操作的那一種)

對於未來的想像,可能在你我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即可以輕易簡便的買到,居家快篩產品,透過藥師的指導和說明,民眾可以依照自我的症況 (或相關TOCC) 來自行進行檢驗,也有可能是定期 (一周幾次) 來做自我照顧;然後更視檢驗的結果,回報狀況 (1922專線還是透過健保快意通APP上傳檢疫結果),並且確認後續的分流與處理建議。

Leave a comment



治療-管控及重症

治療,是我們要投入的資源,因為要把人給救回來,更不可能讓感染的病人往重症或靠向死亡,所以我們一開始對於新冠肺炎不理解,所以嘗試各種的症狀治療 (意思就是有什麼症狀治療什麼症狀),到新冠肺炎而投入研究的藥物 (老藥新藥) 紛紛產出和量產,我們國內自己也有研發並且在去年也成功複製技術,我們也證明可以自己生產瑞德西韋,也有國際上陸續出現的指引 (guideline) 建議在不同的病程發生的時候,如何評估還有使用哪一種的藥物,甚或合併使用,加入其他免疫療法等。

治療的重要,除了關乎感染病人的生命,也牽扯著醫院的量能,因為醫院必須要投入病床、設備、專業醫療人力,來照顧最需要受到照顧的病人;但如果不做分流,不做輕重症 (檢傷分類、醫療分級)的區分,不做北病南送到其他可以接納的醫院,同一間醫院就會被湧入的病人給塞爆,從急診室到各類病床,從專責病床到類正壓吹電風扇的臨時整備病室,更再發生院內不幸的感染,就這樣一路潰敗到整間醫院的淪陷,封院或清零,就只是可見的地獄情景。

所以我們問,治療的設備 (氧氣、負壓病房) 還有藥物,是否都已經清楚完整整備?需要藥物的時候,依據指引,是否要藥物的時候有藥物?需要人力的時候,是否有適度的規劃和安排,不足的人力是否有補足,人力的使用不是機器,應該要排休給假的,非常時期要給的補助、津貼、加薪穩住人心,是否一句話為大局摸摸頭息事寧人可以商量,或持續的剝削還是壓榨著既有人力?

應該給醫療人力的保護有沒有 (防護衣、N95口罩、兔寶寶裝等),而不是僅是要求省著用的口號或措施,或者是面對醫療暴力的時候,是否院方和醫護同線,齊聚抗議發生,保護珍貴的醫護人力?面對湧入急診的篩檢人民,架設在醫院之外的臨時篩檢站,或者是讓民眾等候的區塊切畫,過去一年多以來,政府是否有做到規劃和要求,醫院院方是否也同樣有做到規劃和要求呢?或更進一步的問,面對不同嚴峻狀況的事態發生的時候,是否都有模擬過?儲備好應對的工具和戰力呢?

未來的情境,是可以想像,各種戰備的儲備是絕對不可以減少的,任何一場的大爆發或小爆發,都會因為應變不足而成為無法短時間收拾的消耗戰;所以最快的方式就是,讓演練常態化,面對這樣極度傳染性的公共衛生疾病,醫院的量能檢討需要重新規劃,特別是SARS發生的時候是集中在少數的醫院,我們累積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也影響了現在的既有的規劃與編制;但是這一波大規模的新冠肺炎疫情,基本上更多的醫院都下水三溫暖煮過了 (更是現在進行式ing),有痛過就應該有學習和成長,醫院的維生以及資源的分配和利用,原本的醫療常規照顧規劃是不能夠少的,但會突然多出的醫療需求防護準備,更是不可以少的,並且還要能夠落實的操盤演練

最最重要的,是認真落實的檢傷分類還有醫療分級,就像是在指揮中心還有各地方政府所做的:有症狀 (還有TOCC),去篩檢,依據病人狀況分流,輕重症狀況,居家檢疫、前往集中檢疫所、前往加強型防疫旅館,重症進入醫院等;我們身為民眾更應該要知道,要學會觀察自我本身的狀況,檢視自我本身的健康情形,並且需要專業諮詢的時候,先以電話 (不接觸的方式) 詢問聯絡 (認識的醫療人員,社區的社區藥局和藥師,你信任且依賴具有專業醫療知識的對象都是),先核對並了解現狀之後,再去前往適當適合的醫療院所,小病上診所,大病上醫院,而不是還繼續維持原本的醫療行為,(X)有病直接衝急診室還有大醫院(X),這樣是很容易成為破口,對於醫療量能的衝擊也不是最理想的狀況。

Leave a comment



疫苗-預防及免疫

大家都巴望著疫苗,最好是自己今天就可以馬上立即像是賴O葆、黃O順、張O味那般的,有權有勢的擺脫正常管道接受到疫苗的接種;但顯然這些人,是絕對的少數但特權的人,但一般的民眾其實是等著政府給出一個答案,越好越好,我你何時才能夠趕快打到我可以幫助大家群體免疫的疫苗。

疫苗的施打有順序,今天的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也有稍稍更新了施打順序,但目前主力仍以維持趕快把第一類 (醫事人員)第二類 (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還有第三類 (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都能夠打到第一劑的疫苗 (不管哪一種;方向應該會朝向英國的策略,讓最大多數的人先打到第一劑疫苗)為主,除了雙北的重災區,擴及其他所有縣市現在都一樣;當然也包含了因為疫情狀況,特別標示出的維持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者,還有超過75歲以上的長者等,需要拉高優先順序施打疫苗。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疫苗的開始打、施打的順序,是隨著疫苗的到貨、封緘檢驗,分配之後,除了是數目也是哪人優先先打了一輪,這絕對是動態的,跟著隨時調整。但是,我相信中央政府以及疫情管制中心應該交代的更清楚的是,各縣市分配的準則和標準;各縣市政府更應該說明清楚,收到分配的的疫苗,開始在各地方施打的準則和標準;更重要的是,輪到要打疫苗的人,絕對要好好的慎重的 “被 “ 通知到-可以打疫苗的這一件事情!

大家都說著唐鳳,我倒是覺得真的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壓力都放到唐鳳身上,因為她或許是被擺在最前端的那一個指標對象,但後面絕對是一整組人且跨部會的合作,才能夠從口罩地圖,再到口罩2.0 加入 健保快易通App的功能,以至於現在也正積極試測的大規模疫苗施種預約系統 「疫苗接種預約平台」 。撇開疫情到位、分配和準備開始施打,如何讓民眾自由方便的上線去預約到,自家附近最近的醫療院所 (醫院、診所、衛生所、大型疫苗接種站等),確認預約當天該時段確定會有存貨,且便利的前往捲起袖子,就可打到真真實實的那第一劑的新冠肺炎疫苗。

未來常態會是什麼呢?我們從一開始全部 (因為少量) 集中到大型的醫療院所去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但現在因為 (更大量) 的疫苗到位,也因為疫情狀況,開始擴大疫苗施打的效率,所以我們會轉到,除了原本的大型醫療院所,現在還會有更多的衛生所加入,原本與地方衛生局已經有過流感疫苗簽約的社區診所,還有包含大型臨時疫苗接種站的架設,或配合大型企業所特設的企業內接種站 (外展服務) 等,預計從六月中過後,目標達成一週施打一百萬劑。

因為要配合這樣的大規模施打,各縣市都陸續的號召退休醫護回歸戰場,更早還有基層醫療診所的登高一呼,雙北重災區的號召國家需要你,希望更多的醫護人員可以投入,不管是之前所提到的擴大篩檢,更也投入之後即將要擴大的疫苗施打;而其實我們也可以發現,除了往醫療院所去挖掘現行執業中醫療人力,我們更可以去把目前未執業中的醫護給請出來,一同協助國家完成這一件國家的大事。

預約除了即將推出的遷入健保快易通App的功能,民眾也可以前往四大超商,還有曾經加入口罩2.0的健保藥局 (約四千多間),也可以提供協助民眾預約的服務!當我們預見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會像是研究專家預測的 “流感化”,可能這樣的預約型試,也會變成固定定期的納入我們的生活型態,或許再不久的未來,當你要出門的時候,再廚房的媽媽會喊著你:

寶貝,媽媽預購 (健保快易通)了口罩,已經線上刷卡了,你路上幫媽媽到便利商店領回下!也不要忘記到隔壁的社區藥局,請賴藥師幫你預約下一次的疫苗施打喔。

Leave a comment



最後,我想要用三個 關鍵字 (無接觸、科技化、醫療化),來為這一系列的 [特刊],以及今天這最後一份的 [特刊],劃下一個頓點,不是句點的原因是這一個新冠肺炎的事情,會繼續往下發展下去 (更有其他的人會繼續下去),除了這一份將要變成 曾經 的 [特刊] 曾經在這一段時間,幾個星期的時間 (五週?六週?七週?) 努力地從一些主題,來書寫這一段的疫情:

當然想想當時候的起心動念,我是有個想法的,但也是隨著這樣一個疫情的發展,還有人生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很自然而然的,變成了這樣的方向,還有這樣的書寫。但我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畢竟我也曾經努力過。所以,回歸到最後的主題,我想要為這一個最後的 [特刊],下三個我認為總括起來,最能夠詮釋這一個疫變的時代,最貼切的三個關鍵字

無接觸

這個關鍵字,詮釋了人的社會,人是社會性動物的這件事情,也就表示著,只要有人的存在,自然就會有現在的問題,只要人有移動的一天,就不會有沒有傳染性疾病的一天。無接觸,是理想,但也不可能,只能夠透過各種方式,來盡量避免接觸,意思是實體的接觸,也轉變成虛擬的接觸形式。

更進一步的是,無接觸應該是現在這一個疫情時代,最政治正確的取向和方法,諸如我們的交易活動,盡量避免紙鈔印幣的交易,轉成行動支付等方式;又像是,外送快遞的型態,從一開始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轉變成了無接觸方法,放在設定的地點,擺著照相片,放了就走。

科技化

我們依賴著各種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面對現在的疫變時代,從新藥的開發,疫苗的發展,到領取口罩,甚或疫苗的預約,我們都透過科技的方式,來協助我們面對更具挑戰性,變化萬千的,這一個年代。

但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任何科技的發展,都來自於人性,因為我們有這樣的需求,所以我們有這樣科技的運用產生;我們究竟如何能夠透過科技的方式,讓我們更加的去適應這一個一波又平一波又起的疫情,甚至是否能夠預測外來多變潛伏的病毒,也是可以想見的。

醫療化

我們的台灣,是一個非常醫療化的地方,面對醫療事件,我們通常很習慣的希望能夠用醫療的方式來解決,就像是我們重度著依賴著我們的醫療系統來解決這一個我們未知完全的傳染疾病。但,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個疫病會拖垮我們引以為傲享譽全球的醫療系統。

公共衛生的措施和手段,我相信是可以的解方,不是排除任何一個,而是讓醫療化與公共衛生措施達成平衡;讓我們想想,過去一年多以來,其實我們確實是使用了運作了不少且高規格的公共衛生措施,諸如口罩社交距離,以及宣導勤洗手等,都是公共衛生手段,也讓我們享有了與他國有明顯差異的2020年;但也因為一次的缺口,漏洞跑了出來,進階更快的扯動了我們過度醫療化的健康體系,醫院量能出現了不足,反應還不及,人力更出現破口。

Share



台灣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一個模樣,我想,全然取決於生活在這一個寶島上的所有的人民,採取怎樣的一個個人與群體的防疫策略。沒有你我,或沒有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犧牲和配合,我相信未來也是可以不用多想了!因此,為了大家的未來,我們不能夠放棄任何一個手段,來對抗這一個新冠肺炎。謝謝大家,希望 [特刊] 有陪伴你一段時間,我們,再見。

Share 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