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flow流水帳
waterflow流水帳

水月一(黃子翔),藝文記者,自由撰稿人,小說創作人,科幻/搖滾/另類文化愛好者,藏書人。合著有《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ig:@watermoonone.waterflow。 │medium.com/watermoonone│matters.news/@watermoonone│vocus.cc/user/@watermoonone

【專訪】歌廳創作兩部半

//《撈鬆》和《大鄉下話》的音樂是一組的,如果《Tri家仔》和《撈鬆》是系列作品的第一、二部曲,《大鄉下話》只算是「二部半」,「當然希望有第三部曲。香港語言題材,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她也期盼延續這種「歌廳」形式的表演,「更像一個有戲劇元素的音樂會。」氣氛輕鬆,以幽默角度切入沉重題目,「很喜歡這種形式。」//

伍宇烈、盧宜均及劉榮豐近年攜手創作的歌廳(Cabaret)風格作品,一齣接一齣,從2019年《Tri家仔》、今年的《撈鬆》,以至即將上演的《大鄉下話》,均以語言、方言探索香港文化與身分認同,湊起來不就是三部曲?負責原創音樂、音樂總監及特邀演出的盧宜均卻說:「《大鄉下話》充其量只算是『2.5』而已。」言下之意,這個系列大概還有新一章吧!

《大鄉下話》將沿用《撈鬆》的音樂,並從中作出調校。(圖:Lester Leung)

藉方言尋根

追尋創作《Tri家仔》,以至《撈鬆》、《大鄉下話》的源起,伍宇烈、盧宜均及劉榮豐都曾有在外地生活的經驗,雖然彼此成長的年代、背景不同,「但我們都講廣東話,而小時候都被教育到一定要學好英文。」盧宜均說。兩文三語,不也很有香港特色?「從語言出發,帶出不同年代的香港人,而不同年代港人講英文也不一樣,無論講得好不好,都迸發笑料,很有趣味。」港人說話,肯定中英夾雜,「一定會講『我們去食Lunch』,不講『我們去食午飯』。」《Tri家仔》因而誕生,「『Tri』便是『Trilingual』。」

香港是國際都會,種族多元,也就語言混雜,關於語言的故事,沒完沒了。續篇《撈鬆》同樣以語言為題材,這次擴展至方言,「香港當然不止得兩文三語,還有鄉下話,有些上一代可能只懂講鄉下話,我們也不同程度地識聽甚至識講,通過鄉下話,我們或多或少跟家鄉聯繫起來。」

盧宜均的外公外婆,是寧波人,雖然她從沒踏足該地,「但一聽到上海話,我就很有親切感,覺得是我部分的『根』。」那當然關乎身分認同,「我們想藉着語言探討大家的根源。去到第幾代才可以稱自己為一個完全的香港人?或者去到第幾代才不叫做寧波人?」

(左起)伍宇烈、盧宜均及劉榮豐合作無間。(圖:城市當代舞蹈團)

時間跨度更寬

《城市當代舞蹈節》開幕節目、《自由駐:城市當代舞蹈團2021》其中一部分的《大鄉下話》,時間跨度更寬,既講過去,也講現在與將來,概念來自近年港人熱話——移民。「離開香港的不少是年輕家庭,孩子很小,三十年後,他們對於廣東話,是不是我對上海話的那種認識?」

《撈鬆》共有逾十首原創曲目,風格不一,包括R&B、Soul、Rock、Swing等等,配上岑偉宗、梁栢堅、高世章、盧宜均等歌詞,現場演唱。《大鄉下話》將沿用《撈鬆》的音樂,並從中作出調校,配合舞蹈場面,盧宜均既彈琴也歌唱,即場與樂隊互動,劉榮豐則又唱又跳,他更交出潮州話歌詞。

《撈鬆》和《大鄉下話》的音樂是一組的,如果《Tri家仔》和《撈鬆》是系列作品的第一、二部曲,《大鄉下話》只算是「二部半」,「當然希望有第三部曲。香港語言題材,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她也期盼延續這種「歌廳」形式的表演,「更像一個有戲劇元素的音樂會。」氣氛輕鬆,以幽默角度切入沉重題目,「很喜歡這種形式。」

盧宜均回港後展開劇場音樂創作旅程。(圖:城市當代舞蹈團)

劇場環境較適合

盧宜均2008年於麻省理工大學畢業,主修語言學及音樂,其後往伯克利音樂學院修讀現代音樂編寫及製作,2011年畢業,回港後機緣巧合下與多個劇場、音樂、藝術單位合作,展開其劇場音樂創作旅程,現時於劇場界很吃得開,好像曾多次參與浪人劇場、一舖清唱等的演出,她跟伍宇烈便於一舖清唱結緣,她笑言幸運,不少合作過的單位都找她再次合作。

「劇場環境比較適合我的創作模式。」她不諱言,劇場觀眾接受能力較大,她可以嘗試不同風格的音樂,不必擔心流不流行,「相反,如果劇場需要,我可以特意把音樂做得老套。」也不止音樂,「加上舞者,很有感覺,互相提升了。」

踏進劇場後,她認識了許多很厲害的藝術家、舞蹈家,「但為甚麼沒太多人知曉?」她覺得藝團沒有把作品記錄然後公開,是其中一個原因,「香港又不容許一場演出做三年,難以令不留意劇場的人都留意得到。」她覺得,音樂劇演出後,至少應該灌錄原聲大碟,「但藝團可能沒錢,或者甚至想都沒想過。」她便盡量以不同形式把自己作品記錄下來,譬如浪人劇場的《裸「言泳」無邪》,她便把音樂灌錄大碟,音樂串流平台都有得聽。疫情當下,也逼使藝團把作品拍攝下來,然後放上網,「這是好事。」

除了劇場,她也參與無伴奏合唱組合VSing,「無伴奏合唱,是我音樂工作的另一大主線。」近年在劇場上老是常出現的盧宜均,《大鄉下話》之後,相信很快又再見到她。

(原文刊於2021年11月4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