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
張蘊之

在路上工作的人,興趣是宅在家裡耍廢。但總是在工作,從事興趣的時間卻好少啊。

【魚露與蠔油】媽媽抽屜裡的千年工藝:東南亞細金珠寶

(编辑过)
河內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缽場陶、定功銀、五社銅」,指的是缽場的陶瓷、定功的金銀器、五社的銅器,都是越南最頂尖的工藝品,在封建時代是提供給皇族朝廷的御用品。查到「定功銀」的時候,眼前出現用銀絲纏繞的精緻首飾,我興奮極了:「這跟媽媽那套神祕銀飾是一樣的工法!」
「銀豆」在越南已是罕見的銀飾工藝。

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我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開媽媽的抽屜。那時候的幼稚園只上半天課,剩下的半天就待在家裡,通常是嫲嫲看顧。嫲嫲有時在廚房忙,有時睡午覺,我便趁這種時候去偷開媽媽的抽屜,研究裡頭有什麼寶貝。

小女生最喜歡亮晶晶的東西,媽媽的珠寶首飾並不多,散落在抽屜各處,分別裝在不同的盒子裡。有兩個相同材質的白色紙盒,一大一小,小的紙盒是正方形的,裝著花朵狀的胸針;大的紙盒是長方形的,裝著項鍊和手鍊,都是銀製品。那個年紀的我最不喜歡這套首飾,覺得像是老奶奶在用的東西,總是拿起來看兩眼便放回去。

那組銀首飾,媽媽一次也沒有戴過。

等我上了大學,媽媽開始「出清存貨」,將她用不到的雜物淘汰給我,這組銀飾也包含在內。我始終覺得這組銀飾的花樣太老氣,加上年深日久,銀飾發黑得厲害,便擱在抽屜裡一直沒動它。直到最近這幾年,慢慢懂得看手工藝品,突然想起這組銀飾,便找出來仔細端詳,想搞清楚來歷,卻毫無線索。

銀飾是用一條條銀絲慢慢纏繞、塑形而成,焊工極精,胸針的花朵姿態靈動優美,真不知道要能工巧匠花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項鍊手環恐怕也不是簡單貨色,光是用這麼細的銀絲去纏出花樣,所費的功夫就已經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還不只是銀絲零件,每一個銜接環也都是人工拗折的細銀片。在面積較寬的零件上,焊著「950」字樣的小銀牌。

問媽媽它的來歷,媽媽卻完全想不起來:「不記得了。大概是你爸送的。」媽媽想了很久,還是什麼印象也沒有。

「可能是我去菲律賓的時候買的,那次有被帶去一間銀工廠。」爸爸說。不過他並不記得自己買了什麼,所以也無法肯定這組銀飾確實來自菲律賓。

前陣子查閱越南手工藝的相關資料,河內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缽場陶、定功銀、五社銅」,指的是缽場的陶瓷、定功的金銀器、五社的銅器,都是越南最頂尖的工藝品,在封建時代是提供給皇族朝廷的御用品。查到「定功銀」的時候,眼前出現用銀絲纏繞的精緻首飾,我興奮極了:「這跟媽媽那套神祕銀飾是一樣的工法!」

外國人學習銀豆工藝(英文字幕)

這種叫做「銀豆(Đậu Bạc)」的工藝已是瀕危文化遺產。據說從西元七世紀的黎朝就開始發展,是宮廷中很重要的珠寶工藝,法國殖民時期也是深受歐洲歡迎的外銷產品。近年來由於市場對銀飾的喜好不再,加上太費人工,在努力復育保存下,就連定功村也只有兩戶藝師家庭堅守技藝傳承的崗位,一般市面上已看不到銀豆飾品了。

越南銀豆工藝紀錄片

研究越南文化遺產的越南好友H看到這批銀飾,千叮萬囑:「這些工藝品現在非常貴,而且很難買到了,一定要好好保存!」她的提醒讓我嚇了一跳,記得小時候到處都看得到(我常常在親友家中玩女性長輩的首飾盒),怎麼才二三十年的功夫,這類首飾就成了珍稀物件了?

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中國的「花絲」和緬甸茵萊湖的銀工藝,陸續發現類似的細金工藝在雲南、爪哇、印度、斯里蘭卡都有,尤其是東南亞一帶,細金工藝在歐洲殖民擴張時期,是銷售給歐洲商人的重要舶來品,巴達維亞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條重要線索。要說這門技藝源自哪裡、如何流布,在目前各國細金工藝師都近乎凋零的情況下,知識傳承斷裂,也難以考據,期待有志者趕緊進行口述歷史的記錄與傳承。

媽媽的這批銀飾精緻脆弱,不能用拭銀布或洗銀水處理。我試了各種較不傷損的方法,試圖讓它們恢復銀色,但因為銀絲太細,效果有限,可能還是得去越南找專業的師傅幫忙保養吧?希望這門技藝保存得久長些,如此美麗的藝品,就這麼消失,實在太可惜了。


原刊於中華日報副刊,2018/02/06,2021/06/19修潤增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信風吹拂冷角落

張蘊之

謝謝一直為爐子添柴的你。

062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