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PJ
DYPJ

支教“变形记”--记录暑期贵州支教项目

七月下旬,从黑龙江一路南下前往贵州,开始了这场短期支教。

美景与现实并存

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终于从黑龙江抵达贵阳。草草吃罢午饭,便赶往支教目的地——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

原本以为出了贵阳,直奔高速,很快可以达到羊场镇。不料贵毕公路塌方重建,出了黔西收费站,便绕道前行。而原本两个多小时的高速路程,变成了近四小时的高速+县道。

黔西市--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红色虚线部分为抢修中的贵毕公路

早在高中地理课便听闻“贵州地无三里平”,前往羊场镇的路上,县道立即来个“下马威”。盘山县道双向而行,上坡、下坡和急转弯成为县道的三大基础要素。放眼望去,青翠尽收眼底。山坡上交错分布着梯田和玉米地,溪流穿梭于谷底。而由远及近,不禁打个冷颤。县道两旁基本无防护措施,若非经验十足的司机,稍有不慎或速度过快,都可能有冲下县道,沿坡跌落。如此狭窄危险的土路,仍能偶遇爬坡卡车,司机只能选择保持距离地尾随,等待对向无车时,一脚油门,冒险变道加速超过。

坐在空调失去制冷功能的客车后座上,被颠簸地毫无心情继续欣赏望不见尽头的绿。百无聊赖之时,看到了沿路标语:

  • 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挪出穷窝拔穷根
  • 在家种烟可致富,一家老小全照顾
  • 整创治毒,争创无毒

当新闻联播的美好愿景直接出现在眼前,脑海里留下的只有惊愕

万象贫困县

截至2018年2月,全国共计585个国家贫困县,仅贵州竟有50个,毕节市大方县便是其中之一。

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

支教地点位于大方县羊场镇。若同家乡(四线城市)下面的小镇相比,羊场镇确实差了些。沿街而行,三四层高的小楼房接连映入眼帘,丝毫不见任何高楼。下午四点一过,镇中心街道热闹起来,摩托车和各色国产不知名的小汽车交错而过。而在这看似车水马龙的热闹下,却隐藏着村民早已习惯的隐患。

暴雨断电,自行储水

抵达当晚十二点左右,接二连三的轰鸣雷声,在头顶以王炸的形式,惊醒了刚入睡的我。睡眼惺忪地踉跄着关上了房门之时,暴雨倾盆。雨点砸落在门上,让人误以为天降冰雹。还未回神,停电了。狐疑了几秒,默默地告诉自己:一会儿就来电了。次日清晨起床发现充电宝无电;随手开灯,未亮。遂感叹:全镇竟因一场暴雨而断电。前往早餐店的路上,发现每家商店和饭店的门口都放有一台小型发电机。而随后和学校老师交流更是得知,因暴雨停电早已是家常便饭。

基础电力设施跟不上,居民用水也成问题。很多贵州乡村住房设计沿袭了传统吊脚楼的设计。而我们所在的羊场镇相对繁华些,唯一的主干路两侧均为2-3层的小楼房。条件稍好点的家庭会在房顶安置铁皮桶,应该是用于洗澡储水。而我们所住之处,房东家还砌有两个长两米多,宽一米多,高一米多的石头储水池。同行的伙伴在与餐馆老板聊天时得知,全镇晚上用水从镇附近的一个水池出水,所以每逢傍晚过后,水龙头出水量也骤减。可想而知此地居民用水的紧张程度。

教育及校园建设

和学校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国家在贫困县教育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大的。
学校不仅减免学费,并免费提供午餐。对于家庭较远的学生,学校还会提供免费的宿舍。学校硬件设施相对完善,包括多媒体、塑胶跑道、足球场等。

感受学校地理位置及周边状况

通往操场的路

而最大的不足——公厕,即学校公厕仍为茅厕。公厕建在稍低一点的半山腰,男厕女厕仅一面灰涛涛的水泥墙之隔。门口有个破旧的小水池,水龙头一直滴滴漏水。一只脚踏入门口,一堆嗡嗡作响的苍蝇横冲直撞地迎面而来。如果你去过你去过偏远农村或者一些山区景点,应该可以想象茅厕内部的构造,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漫漫脱贫路

家访算是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最直接的方式。
从镇上出发,乘车约20分钟,来到县道附近的某个村子。下车后,站在房外扫视一圈,心生疑问:房屋为何如此崭新?可当踏入门槛,便深刻体会了“家徒四壁”。在这里,“家徒四壁”不是形容词,而是一种普遍现状。房屋外侧是按要求粉饰的幸福美满太平,房屋内是靠打零工也解决不了的破烂不堪。

盖房子共计五万元,政府补贴八千元,前后历经五六年的时间将借款还清,精准扶贫是好是坏呢?

访问完沿路附近的家庭,继续上山家访。沿土路上行15-20分钟到达学生家。爬坡路上向左右两侧扫视,才发现有些玉米竟然在岩石上面薄薄的土壤上生长。

同老师及学生家长一同上山去学生家

上山路上偶遇的危房

倔强生长的玉米

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收割玉米了,而今年天干水少,大部分玉米未成熟,无法收割。

靠天吃饭可能饿死,所以多数成年人会选择外出打零工。即便打零工,家庭月收入也只有区区几百块而已。

支教的倒数第二天下午,在学生A的几次邀请下,我们一行人前往他家作客。印象里他有说过:我家就住在离你们不远的地方。遂带着轻松的心情上路了。一路上卡车来来往往,疯狂鸣笛示意,极速飞驰。除了偶尔穿过小村庄,县道两侧只剩无穷无尽的玉米地。在烈日下徒步近五十分钟后,终于到达A家。这才回神,县道是唯一通往A家的路。

通往A家的县道

路上偶遇的危房

请感受一下我和卡车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每天A上学的场景

县道两侧的玉米地,玉米是贵州非常重要的农作物

一幢住了三四十年的老房子,算得上岌岌可危。屋内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卧室、厨房和“客厅”;二楼是堆放杂物的“仓库”和空房间,只能爬梯上楼。

进入家门前需要再爬个土坡

所谓的“仓库”不过是一些木条搭建而成的空间

一块不知用了多久的牌位,供奉着各路神仙道人。牌位前积满灰尘的木桌上,摆着代替香炉的两个小石墩和一个破啤酒瓶,里面各插一炷香。牌位的愿景很美好,只是愿景与这里截然相反。

诗书万载永荷龙光,极乐百年长承燕冀

神仙道人齐聚首,面对贫困却挠头。颇有一种叫天天不灵之感。

“看不见的问题”

新闻播报永远是冰山一角,即使看到类似的新闻,仅仅透过一个手机屏幕,也远远感受不到那种无助。

知识匮乏

第一次和学生们见面,和几个初中生一边唠家常,一边聊英语。本以为从“简单的”英语自我介绍开始,也许可以打破僵局。但没想到,即便是读了初中,有的学生也无法随口说出“My name is…”。而当我继续往下让大家一一说出自己的年龄时,三个女生都扭捏着不肯回答,其中一位直接说道:“我们可以不说吗?我怕说出来,你会觉得我的年龄和年级不符。”一时语塞又不好意思。只好用其他话题差过去。

营养不良

小学生B像个小豆子,十分乖巧。碰到喜欢的支教老师,擅长折纸的他会折一串小心心送给老师。偶尔开心的时候,立即来几个翻跟头。在得知他即将读五年级的时候,内心一惊:为何五年级的B和一年级小孩的身高差不多?立即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吃饭。B解释道自己脖子处长了东西,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不愿意吃饭。又问其是否有去医院做过检查,他边摇头边说没有。最终也无从得知发生了什么。

残障学生

短短几天,便发现了三个残障学生。

小学生C很瘦小。某日体育课,就在其他同学继续做着舒展运动时,C从队列里走出来,站在一旁。上前询问为何不同大家一起,才得知B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方便。说罢便慢慢沿着坡路,从操场返回教室。后来和朋友们聊天得知,C在另一所小学读书,未住附近。得知团队前来,立即从家赶来上课。

学生D即将就读初三,不知得了何种病,需要拄拐走路。出于尊重,没有问其病情。在随后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希望有一天可以自给自足,不用家里人再照顾他。

支教的这些日子,最让我个人讶异的应该是学生E。E双手都有伤,左右手只剩下两根完整的拇指,和能看出伤痕的食指,剩下的手指不知是烧伤还是怎样,退化成一个个比关节还要小的指头。额头上有着至少十厘米的缝合伤口。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E的自信。每次和E见面,E都能很好地直视着对方,侃侃而谈,偶尔开个玩笑。甚至会在交流的间隙,随手折完一双绣花鞋。至于伤口的事,没敢张口询问,怕往伤口上撒盐。

校园欺凌

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能改善孩子们生活的时候,没料到这个地方也会有校园欺凌。小学生F的姑姑在受访时,说到F的经历,眼泪直打转。几年前F的爸爸去世了,妈妈改嫁,F只能跟着姑姑一起生活。学校的同学有时会骂他是“没爸爸的野孩子”,甚至有人会朝他吐口水,F只能跑到垃圾堆旁哭泣。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坐牢、父母双亡、自杀被救、家人癌症晚期…每个学生身上都承载着不同的辛酸经历。如果不是亲眼见,亲耳闻,可能我还沉浸于岁月静好,人人相安无事。

“变形记”

出发前,我曾一度以为自己是去教书育人的。而到了那里,发现自己才是“受教育”的那位。

在一次试图寻找共同话题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你们是否有喜欢的明星时,学生G的回答让我措手不及——为什么要追星,爱自己不好吗?无法想象,G拥有怎样强大的心灵,才能如此平静地说出此番话。只可惜支教期间再也没能见到G。原因很简单,学校距离G家约一小时步行路程,G的母亲出于安全考虑,便未再让G前来上课。

在采访高三毕业生H(仍在等待录取通知)和I(已被天津理工录取)的时候,感触很深。H说:“我觉得我就像一片瓦砾,在认识哥哥姐姐们之后,我这片瓦砾真的就发光发亮了。”I说:“我不太会说话,但是真的自从你们来了之后,我有着强烈的欲望,时刻告诉自己——我要走出去。”两年前,如果在网络上看到类似的言论,一定会觉得矫情做作。现在不会了。面对面而坐,透过诚恳的眼神和语气,发现那就是真心感恩。

结束那天,有的小朋友问及:老师,你们明年还会来吗?然而没人能给一个肯定的答复。因为明年此时,有人毕业开始工作,有人出国深造。只能留给他们一个回复:明年,我们会尽力回来。

现在大家各自回到了原轨:一些让孩子们开心了几天的过客,回到城里,继续学习、工作;孩子们各自回家,干农活、打工、照顾自己和家人。我们仿佛又变成了平行世界的你我。

后记

我不是媒体人,只是一个很喜欢关注社会议题的年轻人,还在不断学习和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手中条件,帮助更多的人,让社会更好”。目前能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故事串起来,尽可能地重现“现场”经历,让我身边的人看到大城市以外的真实的社会现状。而上述那些点,都是个人觉得非常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点”。

时间不会是最好的答案,行动却是正解之一。过去半年,看到了几句好话,共勉之。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

“Going to another country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I’ve tried all that. You can’t get away from yourself by mov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There’s nothing to that.”

译文:“跑到另一个国家去不会有任何区别,这一套我都试过了。你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但你还是你,你没办法从自己身体里面逃离出去。”——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我们应该更坚强地存在,我们应该阻止世界变坏”——田馥甄《To Hebe》

“「保持连接和沟通」,透过渐进式的沟通和关怀,将偏离社会道路的人慢慢拉回正轨,这可以进一步预防未来更深刻的社会问题,也减少了未来社会成本的支出。”——地球图辑队《我们该怎么预防杀人》

附上更多照片的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SR3NGAXkWbvyfk3fhMjZ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