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认知变革 | K12教育引发的思考


这节课我们讨论的核心概念,是“认知”。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在进步,就是在变革自己,在改善自己,最核心的变化,就在于他的认知能力在升级、在提高。最近几年,“认知”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出现了很多专门讨论认知的书籍和课程,希望能够帮助他人找到认知升级的捷径。然而,是不是真的存在类似于“成功学”一样的方法论呢?

1、什么是认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什么是认知”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其实,所谓的认知,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认为:当一个人看到或者听到某个问题,并且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是在进行“认知”,包括阅读这个问题,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以及记忆这个问题,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认知,但有意思的是:这种每个人不断发生的认知活动却并不一定带来认识水平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认知的基本逻辑,并借助这个逻辑来促成自我变革。

和大家分享一个心得。因为我最近花了一些时间来研究K12教育,所以,重温了一下中学的课程,时隔三十几年,对于应试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应试教育的大趋势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那么换一个教学的方法,也许会更有利于改善年轻人的认知能力,或者提升认知效率。

举个例子。我看到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如果n 加1等于2010的平方,加上2011的平方,求2n加1的根是多少。


坦率地说,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种题,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你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初一或者初二的小孩,这个题还是有一点难度的。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是一位中学的数学老师,我该怎样去讲这样一道略有难度的数学题。以我目前对于认知训练的认识,我觉得我要做的第一步,是请孩子们充分观察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我会像在管理学课堂上分析案例一样,让孩子们先去谈谈解题的思路。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目前是没有答案的,而即使有答案,通常我们也需要去想办法才能找到答案。所以,认知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判定,学会坚持,同时也要学会放弃。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一份考卷,获得满意的分数,坚持,还是放弃,是一个必要的智慧,这个智慧其实和我们成年之后选择中所需要的智慧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认为,越早形成基本的认知能力,对一个人越有帮助。

2、判定和寻找

这个观察,现在被称为“审题”,而我愿意将之分解为“判定”和寻找“支点”两个环节。我们对于学生如何判定问题,重视得不太够。比如前面提到的这个问题,如果你判定2n+1,是n+1的两倍减去1,这是一种判定。如果你把它判定成n的两倍再加上1,这也是一种判定。在两种不同的判定下,解题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今天讲认知改善,我和你分享的第一个词,叫“判定”。请你记住,不管我们遇到怎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现阶段有没有答案,你能不能找到答案,你找到的答案是最优解,还是满意解,判定都是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在开课之初,很多同学提出了破局的留言。很多留言我都没有一一回答。现在,一年的管理学课即将过去,你听了那么多例子,那么多理论,我想你已经有能力再回头看看自己当初的留言,你可以重新审视你当时所言的那个局。你要作出判断,那个局是不是你可以破掉的,如果破不掉,你要不要放弃,换一种活法。不是每个人在考试中都可以得到满分的,很多时候,智慧在于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可以解出来的题目上,我们要获得最多的分。总之,我个人把“判定”,列为认知能力的第一个关键词。

而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支点”。通过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像上边这道数学题,支点就是“2011比2010大于1”。我们从事管理工作,很多时候,解决问题要靠一个支点,靠一根杠杆,靠借力打力,靠事半功倍。当你意识到了2011等于2010加上1,这个支点你就找到了。

我对这个题的两种解法,首先是作出判定,不能笨算,只能“取巧”。其次,一旦选中了2010这个支点,解题变成了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只需要一个和平方的公式,就很容易加以处理。而这个和平方公式,就像“勾股弦定理”一样,就算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都知道。

和平方公式,就是一个工具,也可以称为知识。很多人觉得知识很重要,但我觉得,与判断和寻找支点的能力相比,知识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知识是最容易得到的,会用却是困难的,会分析自己使用得是不是恰当,更难。过去,我们上课都要抄笔记,现在根本不用,下课用手机把黑板的板书一拍就可以了。过去,要得到知识,要到图书馆里去翻书,但现在不用,将来我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更不需要。只要会上网,新知识的获得,就轻而易举。而这时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的,则是你会不会把易得的知识,应用到你费尽辛苦找到的支点上面,而在找到支点之前,更加至关重要的,是你要先放弃掉直接算两个平方,求出n这个最笨的路径。

3、知识焦虑

说到这里,我啰嗦两句最近大家都在说的“知识焦虑”。互联网时代,知识非常容易得到,同时也带来了快速的“知识露出”和“知识融合”。什么叫“知识露出”呢?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就是你很容易看到和你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我读大学的时候,知识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我一个系,但不同专业的同学,你不去旁听,你根本不知道对方学到了什么。但今天不同了,借助于网络,借助于关键词的搜索,你很容易了解他们所学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的露出度非常高。

因为知识的露出度明显增高,知识的交叉生产就变得更加容易,知识融合导致了更多的知识,呈现出一种爆炸的态势。个体的知识边界变得空前渺小,于是,上进的人很自然地就会产生知识焦虑,而且还可能是严重的知识焦虑。不过,我认为这种焦虑大可不必,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把学习的能力建设起来。

我以前和你分享过一个观念:未来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what to learn),而是怎样去学习(how to learn)。因为知识的快速爆炸,你把知识全部学到手,说有一天我出徒了,不用再学新东西了,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我是一个知识工作者,我最近十年的最大体会,就是如果不去及时跟踪新的东西,和学生吃饭的时候,很快就会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坚信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而既然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年纪越大,越要“功利”地学习,就是用什么,学什么,要快速学习,要有甄别性地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认知能力就变成非常关键的事情。而学习力的本质,就是认知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呢?我的体会就是集中在一个自己最需要的领域,把“判断”、寻找“支点”、匹配“工具”的能力练习出来。

过去,我一直觉得是应试教育的问题,最近研究K12,越来越发现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不对,没有把帮助学生建立真正的“分析套路”作为目标。我觉得,如果把建立“分析套路”,而不是“做题套路”,作为目标,并且把启发式教学搞好,应试教育也就没有那么可怕,因为应试教育说到底就是一个载体。

总之,中小学没弄好,很多人到了大学毕业、工作之后,才开始发现自己的学习力不够,面对知识爆炸,就开始焦虑。

其实焦虑大可不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关键就是要专注,集中在一两门学科上,通过所谓的“10000小时法则”,去认真思考、认真练习。不仅仅是要学到一点知识,而且是要通过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反思,锻炼出判定问题和寻找支点的能力。

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的核心观念是:相比于认知能力,拥有知识数量的多与少,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学习某一门知识的同时,要格外在意这些知识所传达出来的认知逻辑。一句话,不存在任何独立于知识体系的认知,认知能力都是借助于知识载体存在的。把一门知识吃透了,认知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升级。

今天的课,有点难,建议你多听两遍,这对于你思考如何迭代自己,非常重要。

课后思考

今天的课后,请你想想这一年的学习中,哪些内容对你影响最大,升级了你的认知能力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