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西蒙斯架构 | 四种杠杆手段

今天,我结合一些实例来介绍一位管理学家的控制理论。这位管理学家的名字叫罗伯特·西蒙斯,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我和西蒙斯教授没有打过任何交道,没有旁听过他的课,也没有任何深入交谈,只是有一次在哈佛教师餐厅打过一个招呼。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他早就被我归入到哈佛商学院看家教授的行列。

现在,在我摆放的最常用书目的书架上,有三本西蒙斯教授写的书,其中,有两本是我非常认真读过的。有一本,我读过不止十遍,那本书对我打通不同领域的管理理论帮助很大。西蒙斯教授不是一个书呆子,他在加拿大完成博士教育,之后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在任教期间,他常年为世界上的顶级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他和波特、卡普兰教授一样,属于校外活动比校内丰富的那一类教授。

这一周的课,整个框架基于西蒙斯教授的一本书《控制的杠杆》,这本书好像有中译本,译名叫《控制》。这本书我不推荐你看,专业性很强,对你来说,投入产出比不高。我之所以讲了这么一大堆话,就是希望多给你些背景资料。你该知道的事情,我都给你介绍了,这样,就更方便你直接进入正题。

西蒙斯教授将有效的控制体系分为四类:信仰体系、边界体系、指标体系,和交互体系。我现在叙述这四类控制体系的排序,是西蒙斯教授的排序,但今天的课,我后面的讲解,则是按照我自己的排序。

1.指标控制体系


我认为,控制体系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是“指标控制体系”。上面有一张图示,来自于西蒙斯教授。在该图中,居中的位置就是指标控制体系,其它体系都是围绕着这个体系依次展开的。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顺序,是按照这个图的底层逻辑。

还记得我们上一周讲的调水温的模型吗?那就是一个典型的“指标控制体系”。事先设定水温要调到38度,目标是为了给孩子调出一盆洗澡水,水温要合适,水量要合适。上一周,我们只用了水温这一个指标。如果同时要兼顾水温和水量,就意味着两个指标。在这时,你就需要有一个关于水量的刻度指标。

我们前面也说了,这一讲再强调一次。要想管理好一个组织,要想让大家都有事做,并且能够检查大家做事情的效率,就必须要有清晰具体的目标。我经常说,哪怕目标制定错了,也一定要有目标,要把目标变成具体的、数字化的任务。前面我们讲了战略地图,或者是标杆管理,使用这些方法,最后要形成的,都是非常清晰的任务指标。然后,把这些指标在组织中分解下去,接下来就可以通过有效的战术行动,实现这些目标。

控制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需要一整套的控制体系,这套控制体系,就是“指标控制体系”。比如要定期检查任务实现的情况,检查进度,预估未来要持续解决的问题。运用指标控制体系,可以检查出来偏差,可以分析偏差,但很多时候,还需要对指标控制体系进行调整。

2.交互控制体系

这就是第二个必须要建立起来的控制体系,叫做“交互体系”,西蒙斯教授称之为interactive control system。之所以需要交互体系,就是因为外部的环境不断在变化,组织总会不断遭遇各种不确定性,指标体系需要系统性地修订。

比如,用来调温的热水,它的温度发生了变化。假如说是温度降低了,原来热水的水温是100度,现在变成80度了,毫无疑问,你现在就要及时调整策略。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法,那么很可能调出一盆水来,温度不是38度,而是35度,如果你发现这个变化迟了,或者反应不及时,虽然关掉了凉水,多放一会热水,水温可以再调整到38度,但是,调出来的水量却会多了好多,会浪费好多资源,无法达到综合指标。

中国有句话,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经营企业更是这样,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里面最后采用的策略和打法,有一部分是原来计划好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起意创造的。在这种根据实际情况,以应对式的心态来去创造新的战略、新的打法,需要对话、需要辩论、需要头脑风暴,而所有这些活动不能漫无边际,总是需要一个套路,一个模式。套路不对,组织内部的沟通方式不对,很多时候不仅无法形成有效的结论,甚至还会失去时机。这就需要“交互控制”。

也就是说,要通过更有效的互动、沟通、对话,形成应急性的变化。而且,还要保证这个变化不是随机的,要有序,要和原来的策略形成有机关联。比如,有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发现核心业务的状况不太理想,原来设定的业绩目标没有办法完成,这究竟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还是一过性的经营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究竟是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还是企业核心业务的背后,所谓的核心能力在消融?判明这些变化背后的含义,并且作出正确的反应,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控制,显然就超出了“指标控制”的范畴,西蒙斯教授称之为“交互控制”。交互式控制体系,比指标控制体系要复杂很多,它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行动的套路”。在这个套路下,企业遇到超出“指标控制体系”能够处理的问题时,不会手忙脚乱、慌不择路,而是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以最有效的方式应对各种复杂变化,激发出一些新的行动策略。

3.边界控制体系

第三层控制体系,叫做“边界控制体系”,是与战略定位有关的控制体系。在我看来,这套控制体系比交互控制体系更为底层。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企业的战略讨论,讨论得越深入,越要进入到这个层面。

比如,我曾经为一家企业提供顾问服务。企业的业绩不理想,需要根据老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业务调整,那么,接下来就遇到了跨界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争论的焦点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定位问题。我现在回忆,抛开当时争论的种种细节问题,最本质的问题后来被概括成了四条其实很简单的问题:

我们的市场空间究竟在哪里;

我们在那个空间里,究竟有没有竞争力;

我们的核心资源是不是可以支持我们在那里竞争;

在那里竞争有没有超出我们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

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组织必须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边界控制体系”,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体系,企业的行为就会不受控制,最后会耗尽企业的宝贵资源。我记得我们当时为了是否要跨界的问题,断断续续讨论了好几个星期,最后得出了今天看来还不错的结论。不过,比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整个公司形成了一种边界意识,虽然边界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行动的自由,但从今天看,正是这种自我的设限,保留了企业的有生力量,为后来企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机会。

坦率地说,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企业,企业家精神就是一股血气,当这种血气上来之后,如果它不受控制,各种机会导向的行为就会泛滥,企业的发展力量就会分散。这一点,越是对于那些正在成功的企业,越重要。

4.信仰控制体系

那么,该如何形成边界控制体系,这就涉及到第四个层面的控制体系,信仰体系。信仰体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企业不断询问自己究竟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我刚才所说的例子,当管理层争论不休的时候,董事长说:大家静一静,让宁老师说说。我今天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当时提了一个还不错的问题,就是我说:请大家先停止讨论所有具体的问题,我们先来询问自己一个最重要的问题:10年之后,我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我记得当时特别流行一本书,叫做《基业长青》,那本书的核心观念是:伟大的企业都是有愿景的企业,英文叫visionary firm。尽管那本书今天看有点问题,但直到今天,我都觉得这本书在认知上给我涂上了一层底色,就是愿景极其重要。我提了问题之后,我首先和大家分享了这本叫做《基业长青》的书,也列举了几家成功公司的例子。然后我说,如果大家不嫌我年轻(当时我还比较年轻,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大家就停下来想想,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今天回头看,我提的问题,帮助企业朦朦胧胧打下了一点信仰控制体系的痕迹。

总之,西蒙斯教授的四种控制杠杆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有启发的,也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有了信仰控制体系,就有了边界控制的意识,交互控制的逻辑也就相对清晰了。在这个大背景下,指标控制体系更容易发挥在运作层面的基础性作用。

课后思考

这一讲的课后,请你思考一下,有一句话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个话,用西蒙斯教授的控制理念,能解释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