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报酬封顶 为什么第二名的奖金要少很多?



这一讲的课讨论两个问题:

为什么越往上,薪酬应该拿得越多?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说法,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拿得多,甚至可以多到不合常理的情况?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防止相关的人拿得太多,要对他们的收入进行封顶?这两个问题,都是在现实世界中设计激励机制时,常常会遇到的,属于我们必须要事先想好的问题。

这一讲,我们就讲讲这两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1.竞技比赛的奖金设置

先从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说起。80年代中期,棋圣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连续两届力挽狂澜,应昌期老先生特地捐款创立了应氏杯。某种意义上,应氏杯最初可以说就是因为聂卫平而设立的。这是第一个世界级的围棋比赛。应老先生就是期望我们中国人拿到第一个围棋世界冠军。

因为应氏杯的影响力,我格外留意了关于这个杯赛的很多细节。我注意到这个比赛的奖金设置很有趣,第一名40万美金;第二名10万美金;两个并列第三名各自2.5万美金。这个奖金设置有违我们很多人关于奖金差距的认识,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差距是30万,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奖金之间的差距却只有7.5万。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以为这是应老先生有私心,他就是希望聂卫平拿冠军,所以,才把第一名的奖金设置得非常高。后来,懂了激励机制的基本道理,才知道我最初的想法完全不对,不是应老先生的“私心”使得应氏杯的报酬呈现了这样的面貌,而是所有锦标赛的设置均如此。几乎所有的排名赛、锦标赛,奖金的设置都是位次越高,奖金额的增加也是越来越多,差距越来越大。简单地说,奖金都是递增的。

比如,高尔夫最高级别的比赛,美国巡回赛中的联邦快递杯比赛,第一名的奖金额是1000万美金,第二名是300万,第三名是200万,第四名是150万,第五名是100万,第六名是80万。你看,名次往前提高一位,报酬会高很多。第六名往前一名增加20万,再往前走一名,增加50万。如果从第三名到第二名,奖金之差只有100万,而从亚军到冠军,奖金之差会达到700万。

与高尔夫相比,羽毛球的奖金水平是比较低的。但即使如此,奖金的设计也依然遵循着同样的逻辑。我们看一下全英羽毛球锦标赛,2016年比赛的奖金是这样分配的。单打的第一名是30000英镑,第二名是15200英镑,而止步于四强,获得并列第三名,奖金是5800英镑,而止步于八强是2400英镑。也是向上多走一级,奖金的增加都是递增的。

2.报酬上的边际递增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递增设计呢?我的解读就是尊重“按劳分配”的原则。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则,叫做“边际回报递减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当其它影响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每多投入一份努力,所获得的回报是边际递减的。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我要参加某一门考试,不复习的话,我只能得到40分。如果花上十天的时间来复习这门课,我可以增加30分,也就是十天时间的努力,它的回报是30分。平均每天可以获得3分的回报。我再接着投入十天时间继续复习,也许回报只有10分,总分考到80分。这第二个十天里,平均每一天的回报只有1分。我再继续投入时间复习,第三个十天,第四个十天,毫无疑问,获得的回报会逐渐减少。假如我已经达到了95分的水平,再投入十天,也许只能获得1分的回报。摊到每一天努力上,所获得的回报大约只有0.1分。

这个投入的努力越多,但获得分值回报越少的逻辑,就是边际收益递减的逻辑。但是,如果你反过来想这件事,你会理解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虽然最后的十天只获得了1分,但是投入的努力却是货真价实的。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水平是40分的水平,每获得1分的成绩提高,只需要花三分之一天的劳动。如果一天的劳动值300块钱,水平低的时候,增加的一分,只值100块钱。然后,水平不断提高,到了70分的水平,增加的一分,就值300块。再往上走,水平提高到了95分,这时候,成绩再提高1分,需要十天的努力,这1分回报值多少钱呢?是3000块钱。

这就是与投入努力“边际收益递减法则”相对应的,给予激励性报酬时,必须要考虑的“报酬上的边际递增原则”。我在清华教了MBA同学很多年的“管理经济学”课程,每年我都对同学们讲这个道理,尽管在教科书上没有写这一点,但是,所有做管理的人却必须要了解这一点。这是一个看激励问题的基本逻辑。很多时候,奖励高贡献者,领导者给钱的时候会哆嗦,会不敢给。特别是在中国,平均主义文化是传统性的,根深蒂固。所以,对水平高的人的奖励,总是给不上去。我觉得这是需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的。

坦率地说,要激励出高回报,必须要多给激励。水平越高,你要鼓励他再进步,就必须给予他超过一般水平的回报,要勇于拉大回报的差距。只有拉大回报上的差距,才会有人愿意在极致状态下,还坚持努力。否则,大家就会差不多就行了,不会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今天的课后,我建议你再看一下“寿司之神”那一讲,你不妨从今天课程内容的角度,再回顾一下相关的内容,并思考一下我们这个社会的激励文化,是不是有助于催生出“工匠精神”。这也算是今天的作业。

复习:跟着电影学管理 | 《寿司之神》

3.报酬封顶

这我们讨论的问题一直集中在这样的一个线索上,就是:努力越多,业绩就会越好,而业绩越好,当事人就可以得到越多,这是基本的激励逻辑。这一讲,我们又进一步向前做了拓展,就是要在高位上再出好业绩,非要把激励强度进一步加大不可。应该说,这个底层逻辑,影响关系是很容易说清楚的,在这条逻辑链条里面,不存在着任何的扰动,因果关系都是一一对应的。比如,除了努力之外,没有其它任何因素会影响业绩。

然而,现实中的很多时候,影响业绩的,并不完全是努力,还包括很多外界因素,比如环境、运气等多方面的因素。好业绩并不完全来自于努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好运气。那么,既然业绩是由好运气带来的,好运气也同时带来了高奖金、高报酬。那么,这个报酬是发,还是不发呢?这就是个两难的问题。

如果不发放,就失去了报酬约定的严肃性。事先我们说好了游戏规则,我也努力了,上天也感动于我的努力,同时给了我很好的运气,于是,我的业绩完成得非常好,超乎水平的好。我曾经若干次遇到过一些人的业绩完成得非常好的情况,那真是好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程度。什么叫莫名其妙的程度?就是一单做下来,立刻产生想金盆洗手、再也不干了的感觉。

不信吗?给你讲一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做了一个不错的别墅项目,除了别墅,整个楼盘里还有一些大户型的公寓楼,位置特别好,还有一个配套的高尔夫球场。总之,楼盘很不错,售楼小姐的佣金也很高。结果有一天来了一位大款,把别墅当成了萝卜,把公寓楼当成了白菜。就像买白菜和萝卜一样,一顿狂买。狂买过后,你知道真正受不了的是谁吗?是那个售楼小姐。

这个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我记得当时大家谈起她的佣金,大家也都是见过钱的人,但依然觉得那笔佣金的数目确实不小。而对于这位售楼小姐,那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她完全被这个天文数字给击倒了。据我的朋友后来说,从这个客户之后,她一直盼着再来一个这样的大客户,但再也没有碰上,结果没多久她就辞职不干了。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希望说明一个道理。虽然前半段课程,我一直强调为了激发高质量的努力,必须要按照业绩给予超常的报酬。但是,如果像售楼小姐这样,超常的业绩并不是来自于她的努力,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好运气。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对报酬进行封顶。

报酬封顶,是这一讲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设置报酬封顶制度,或者在报酬合同中写上类似的条款,是为了防止业绩因为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而呈现出巨大的波动,从而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因为很多时候的业绩水平,不仅受到当事人的努力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激励性报酬的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当事人的努力,以及他能够控制到的因素。对于那些不受控的因素所带来的业绩,其实是对于激励性报酬制度的一种扰动。考虑是不是要封顶,就是在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扰动,保证激励制度的连续性和平衡性。

课后思考

我们这个社会的激励文化,是不是有助于催生出“工匠精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