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控权先控人 中国式控制


今天的课,我们就讲讲对于这种需要随机应变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建立控制体系,为什么有中国特色的控制,讲究“控权先控人”。

1.蒋介石与中国式控制

先讲一个故事。过去,国民党军队有一位上将,名叫张发奎,这是在战争年代非常有名的一位军人,也是一位抗日名将。他在回忆录《蒋介石和我》这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涉及到蒋介石和孙元良将军的关系,实际上背后就是我们这一讲讲的中国式控制的逻辑。

我们知道,蒋介石起家靠的是黄埔军校,特别是黄埔前几期学生中的那些“死忠粉”,撑起了蒋家王朝。如果你去见蒋介石,得叫委员长,叫总统,喊的是官名。人家见面也好,打电话也好,根本不喊官名,直接叫“校长”。你想想,那是什么差别呀。我在下面帮你画了一个小矩阵,你可以稍稍花点时间看一下、想一想。


与蒋介石有关的人,可以分为是学生的,以及不是学生的。不管是不是和蒋介石有师生的名分,在蒋的心目中,有人是可以喊校长的,蒋是认账的,有些就不认账了。通过这样的区分,就可以把蒋周围的人分成四个象限。最远的,就是你身份上确实不是学生,也没有什么私人交往,蒋在自己心目中自然也不可能把你当学生、亲信来看待。这种关系,遇到事情自然就是公事公办。

近一点的,就是确实有师生的名分。但这个师生名分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蒋是不是在心目中把你当成学生。有些人确实是学生,但在蒋的心目中,心理距离其实蛮远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处处以学生的心态来自居,就容易出纰漏。


多讲一句,人与人之间看关系,不仅仅要看表面上是不是老乡、朋友,更重要地还要看大家心理上是怎么想的。否则,就会错判形势,就会在关系处理上犯错误。这是中国式的管理逻辑,由于这些内容不是我这个音频课的重点,所以,我们不在此展开。但是,我想借这个机会提示你,这个东西其实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你一定要格外留意。我们有时候讲阅历,把这些东西看透了、参透了、悟透了,就是很重要的阅历。


上一个模块复盘的时候,我总结了激励逻辑的十六个字:把物质激励放在了第一位,叫物质优先,把人性放在最后,我用了“注重人性”四个字。有同学课后给我留言,讲他们对于这四个词排序上的看法,以及表述上的意见。有几位同学觉得应该把“注重人性”排在前面,作为激励体制的一个基础。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看问题的。而且我那个时候还强调要“洞悉人性”。


以前我讲过“洞悉”这个词,insight。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钻进去,in,就是在里边,然后向各个方面看,那就是看透了。说老实话,我工作之后带着这样的想法,看了30年。虽然现在也有了一套看事情的心法,但越来越不敢谈“洞悉人性”,更不敢把这个东西作为设计制度、安排激励的基础。不敢了,所以排在最后。而且,只敢说一下“注重人性”。不过,我倒是绝不反对你有洞悉人性的愿望,年轻人如果起步之初,就像我一样畏手畏脚、老气横秋,肯定没有前途。

在我为蒋介石画的矩阵中,孙元良将军绝对是不仅有名义上的师生关系,而且也是蒋介石在心目中排在优秀学生行列中的人,属于学生中的学生。据说蒋有“十三太保”的说法,是蒋介石的黄埔学生中最宠爱的十三个门生,应该是那个象限中所有人的核心。那么,处在这个核心,又会如何呢?

张发奎的书里面,提到了两个故事。一次是在江西,据说因为违纪违规,蒋介石生气地要枪毙孙元良。孙元良被特别批准和蒋介石通电话,孙元良说:我,孙元良在此向校长报告。我跪在您面前,你下令要枪决我,是应该的。我活着是您的学生,死后也永远拥护您。蒋介石听后,于是下令推迟行刑。后来,蒋介石秘密把孙元良派出国,去日本。以后,孙元良回国,蒋介石再次启用了他。

张发奎的书中,评论这段故事说,有人说是孙元良口才好,碰巧又赶上蒋介石心情好。我看倒是孙元良的认错到位。什么叫认错到位?就是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我就是你身上的一块肉。你现在要杀我,其实就是割肉。这种认错,其实历史上也有。所谓挥泪斩马谡,其实就是割肉。割肉疼,所以诸葛亮要落泪,因为但凡能不割的,就不会割。领头的,极其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铁杆队伍。割一个脑袋,就少一个。自己不会轻易割,别人自然也就不敢割。

张发奎的书中记录的另外一个故事,就是淞沪会战和日本人打到最紧张的时候,他发现孙元良作为指挥官,居然跑到百乐门舞厅去跳舞,于是,向蒋介石去报告。蒋回答说:枪毙他。张发奎哪里敢枪毙孙元良,因为他觉得蒋介石也就是说说罢了。

2.控权先控人

我花了这么多的笔墨,来讲蒋介石和孙元良的故事,其实就是想说明中国式控制的底层逻辑:控权先控人。我们下面仔细拆解一下。一件事,你请别人去做,如果你能够把任务的细节都说得清楚,你也能监督每一个细节,或者即使像上一个模块中所说的,你虽然监督不了细节,你还可以设计好激励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想是不是谁来干这件事都可以了,是不是亲信无所谓。因为一切可能性、一切结果,事先我们都能估计到。然后,根据任务的目标,就可以建立起昨天课上所讲的“反馈机制”了。有了这个反馈机制,就可以控制了。

但最大的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不仅细节不知道,任务是什么都有可能不知道。随便请个人来干,事前说不清,事后理不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通过约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根本没戏。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铁杆的亲信。这时候忠诚是第一位的。因为忠,所以,我做任何变化,这个人都不计个人得失,紧随着我变化。

什么是控制?控制就是随时变化,朝向既定的目标,如果目标看不清,就是朝向愿望中的方向。当反馈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核心就是关注过程,过程里面又有效率性和坚定性的两个方面。用铁粉,用死党,就是要解决坚定性的问题。所以,控制住了人,实际上就控制住了权,控制住了过程。

于是,有人问了:在控权先控人的这个控制过程中,两个方面里面,是效率性重要,还是坚定性重要?坦率地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不同的情况,搭配组合、轻重缓急会不一样,但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坚定性,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效率性解决的是多和少的问题。你说,哪一个重要?

总之,这一讲,目的是帮助你更全面理解昨天的那张图示。管理学关于控制的基本逻辑,是希望围绕计划目标来建立控制体系。但是,很多时候,很多情况,都属于没有条件、没有办法,去设计目标、制定计划的。我们讲人算不如天算。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人类社会种群,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属性,都有各自的招法。可以说,是随着各自种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些套路各异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手法。

3.控制相关内容的层次分类

所以,如果把这些内容都考虑进管理学控制逻辑的大体系中去,我愿意把有关控制的内容做这样三层分类:

最下面一层,是不同人类种族,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控制事和控制人的办法。这一层的东西,特别原生态,有很多招法都是伴随着传说、故事代代相传,代代相承的。

第二层,是从第一层原生态中总结出来的一般逻辑。一旦总结出一般逻辑,道理就特别具有普适性,比如我们今天讲的“控权先控人”,就是几个字,但特别清晰明确。不过,这个第二层次的内容,一般不太会写进管理学的教科书,大家会在现实的控制活动中使用它。

第三层,是我们昨天讲的控制逻辑。这是所谓的科学管理体系中的控制逻辑,在具体做事时,这套思想方法非常有用。不过,如果你只是知道这个,我认为还不全面,或者说,还不够通透。

课后思考

课后,你思考一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你经历过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个“中国式控制”的例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