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 Wang
Ray Wang

政大傳播所,研究媒體心理學與廣告效果,寫寫觀點和學習心得。

被假新聞、假議題包圍?5步驟提升媒體素養幫你突圍

快速消費與流量霸權給了假新聞滋長的溫床,在台灣漸漸也可以看到原應該做好內容核實與新聞人守門的傳統電視媒體,漸漸成為了假消息的傳播者。

NCC在最近針對多起電視新聞台因新聞內容未經核實,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致損害公共利益等規定,進行懲處。由此可看到新聞內容核實、平衡報導,與新聞言論自由、閱聽人知的權利,一直以來都是各自聲勢此消彼長的辯論。

本文暫且把這千古辯論擱著,尋求第三種問題解決路線,由閱聽人角度出發,至少這是目前身為媒體內容消費者的我們,可以在當下做出的反應,幾個步驟教你如何成為一位Critical Viewer,在接收到訊息時具備獨立的媒介內容批判,而不是照單全收。

提升媒體素養5步驟,讓看新聞成為高層次的思想訓練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是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接收訊息的目的,採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及製造(create)媒體資訊的能力。既然是素養,就是一種淺移默化的生活習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的累積與培養。學者Ploghoft與Anderson(1980)即提出接收電視新聞訊息的幾個技巧,即使在今日,也可作為接收各種平台媒介中新聞的自我訊息查核5步驟。

一、區辨訊息:

所有訊息都是被再製的。瞭解訊息中的符號以及框架,鏡頭特寫的背後意義、說話者片面說詞的用意。要知道有時眼見不一定為憑,更何況媒體中的畫面又是再經轉一手的畫面。

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播助瀾,媒體為了要在3秒鐘吸眼球,與貓狗等更受關注的事物爭取注意力,訊息的再製與聳動成為了唯一辦法。

被聳動標題與影音吸引到前,先停一秒,確認一下訊息的合理性,這不妨會減少幾次「後悔點進來」、「我究竟看了什麼?」等尷尬念頭的發生。

二、瞭解訊息的元素

媒體都有自己的基因與習慣。會依循自己的基因產生符合組織定調與製作習慣的訊息內容。這可能是敘事手法、畫面視覺的選擇、主色調、平面排版,或是意識形態。就像常見廣告手法,用美麗動人的女性身材展露,來暗示產品是「性感的」、「吸引人的」,進而影響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印象。

也因此在面對訊息時,要知道編織訊息中的元素有哪些,要表達什麼樣的框架內容,對於訊息內容組成元素是可以保持質疑的態度,並非逆來順受。

三、評鑑訊息

媒體傳達的是觀點與價值,這樣的觀點與價值是可受公評的。觀眾可以對於新聞中的內容保持客觀的看法與個人評價,評鑑訊息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是否符合公眾利益的普世價值。

媒體同樣有著自己的觀點,說白一點媒體可能具備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記者、編輯、媒體老闆的意識形態有時過強,就算在新聞中加入平衡報導的元素,也會失去中立、客觀的性質,有意無意之間展現出特定的意識形態。

四、個人對訊息的回應

每個人對於同一則新聞的理解都會不一樣。喜歡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看到韓國瑜的新聞會持續追蹤,不喜歡韓國瑜的觀眾或許看到就會轉台。不同家媒體也會針對組織的特定TA製作符合他們喜好的新聞內容。

社群媒體創造觀眾更多機會對於新聞內容作出回應,例如轉發、分享、按讚、回覆。有時新聞本身不再是主要焦點,影響他人更深的或許是新聞貼文下方的觀眾留言。

五、辨明媒體的影響力

媒體內容產製是門生意,也是一種影響力。當媒體成為一門生意,市場機制與收視率成為了內容製播的參考,且產出的內容是為了獲利,造就了熱點重複報導、誇張語氣、立場偏頗,煽動閱聽人情緒與感官的疲勞。

當同件事情與同個議題不斷的重複報導,大篇幅的版面與專題,就會造就社會對於該議題的關注度。正因媒體有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社會影響力,進而影響到觀眾心目中認知議題的重要程度。

關掉電視、刪掉app就能避免文本迷思?

過去學者針對台灣國小與國中,兒童和青少年的電視媒體素養進行研究,發現電視收看的時間與電視素養在國小階段不相關,且在國中階段反而成為負相關(饒淑梅,1996;吳翠珍,1996)。也就是說台灣青少年與兒童的電視素養,不會因為看電視時間越長,而越能對於電視中的文本具有獨立的批判性思考,在國中階段研究顯示反而會對電視媒體素養造成負面影響。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避免收看電視,或是減少使用社群媒體收看新聞嗎?

其實只要在看新聞時依照五步驟思考訊息內容,當看到奇怪訊息時心有餘力的再去進行事實的查核,即可以更進一步避免對於文本的迷思。

台灣在假新聞的核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網路上可以看到不同對於新聞查核的平台,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Cofacts 真的假的」、「MyGoPen」與「蘭姆酒吐司」,點進去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曾在網路上看到的一些消息,原來我們生活周遭每天都充斥著假新聞,例如:

瓦斯腳踏車?過去的確有相關發明報導,但非最新發明 

【錯誤】網傳木柵動物園的貓熊是用「中藥材」名義進口?

謠傳高雄旗山美濃的香蕉棄置堆得像小山一樣?真的有這座香蕉小山嗎?

美玉姨到底有沒有隱私疑慮?

LINE 也在近日發布其在LINE TODAY中強化「謠言破解」專區,來源就是結合上述四個台灣目前的事實查核平台,讓事實查核行為漸漸的融入在民眾日常的新聞收看習慣當中。

不只是台灣,香港也非常注重人民的媒體素養,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自2016 年開始,於全港20間中學推行「新媒體素養教育計劃」,就是希望從青少年期間就培養基本的媒體識讀能力。

包含「功能性消費素養」: 即搜索資訊能力、理解資訊能力,例如注意資訊來源,於具公信力網站取讀可靠的新聞資訊;「明辨性消費素養」: 即分析資訊背景能力、評估資訊影響能力,例如識別出可疑新聞,比較其他新聞網站,評估資訊的可信性;「明辨性製作」︰即媒體參與能力、媒體創作能力,這是鼓勵青少年更近一步的實際作為,例如參與網上論壇討論,發表言論時顧及後果。詳細介紹影片可以參考此連結

新聞媒體素養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討論,而現今社會的閱聽人更需要對此議題更加關注。媒體就像是人們感官的延伸,一般人都會注重自己的飲食了,媒體上資訊也需要注重攝取的質量。如此一來,才能夠讓看新聞成為高層次的思想訓練,讓自己具備一些思考的批判,成為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Critical Viewer!

參考資料:

Anderson, J. A., & Ploghoft, M. E. (1980). Receivership skills: The television experience. 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4(1), 293–307.

吳翠珍. (1996). 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 新聞學研究, (53), 39–59.

饒淑梅. (1996). 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 公民訓育學報, (5), 359–39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