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路米啊
伊路米啊

cavē socordiam

weekly 建 02:跟不上的世代焦虑

又在家里憋了一个周末,看着外面挺凉快的,却非得用电脑查过外面气温25度,才肯开窗。真的是数字生活的萎缩标本了。

ok,又是一周,这周小忙,让自己稍微忽视了一点脑中的困兽之斗,然后现在又清晰了。既然不知道外面的气温,就伸出手去吧,感受一下,就像这第二篇周记一样。

屎一样的媒体环境

这周看的第一篇新闻就是纽约时报的范冰冰专访。本来在范冰冰夹着尾巴做人这么久之后,突然来了篇外媒的专访,期待值自然被拔高。然而文章内容却没有什么意思,顶多就是描述了些这段时间的背景故事,不过也能看出来,范冰冰有些沉下来了。

然后我刚刚想搜一下中文版的连接时,国内媒体的报道标题就是这样的。


“没有人是可以一帆风顺的,”
“这其实可能就是在我的生活,或者是在我的工作当中碰到的一个低谷。这个低谷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是个好事情,”她说。“让我静下来,好好认真地去想一想,我今后的生活到底要怎么过。”
“不可能事事完美,”范冰冰说。她把自己目前的复出形容为“十字路口”。
“可能会有缺失会有遗憾,会有一些伤痛或者是脆弱,”她说。“但是我还是觉得要活下去。”

在这篇专访中,直接引用的范冰冰原话少得可怜,一共就是上面这四句。然后道国内媒体的手上就变成了通篇的“摧心折骨 不见昔日霸气”。

真的是无聊。

想起来,之前有过一段莫名其妙的中国游客在威尼斯被歧视还是怎么着的新闻,当然很快被证实是假新闻了。那段时间我查阅了很多国内知名媒体都像新闻通告般发布了那篇新闻,国内媒体国内媒体可能完全不懂什么叫 fact check,澎湃之类口碑较好的未能幸免,不过财新就没发。

开心的是这个符合我对国内媒体环境的判断,除了财新和好奇心日报,剩下的都是屎。(澎湃刚办的时候可能还是有野心的,不过在领导人持续霸占头条的时候,它就已经是笼中困兽了)

想起来做过一期视频,里面介绍了我信任的信息源,这里再贴一下。


【Home 建】如何获得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这些是我获取信息的内容源

追不上的时代焦虑

最近另一个收货就是发现了一个内容出色的微信公号:晚点latepost。这个账号聚焦互联网科技的选题,然后内容质量还蛮高的。

最近的这篇推送题为:《彷徨90后:当新生代撞上移动互联网末班车》。大致内容就是90后,已经开始迈入三十岁,但整体上却只是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末班车,下一波大潮完全毫无音信。而此次移动互联网造富的整体红利基本上被70后收割,80后掌握着中层,混得好的90后才开始向中层冲刺,但这已经注定不是90后的盘了。

大致就是这种前争不到,后无浪推的窘况。而我作为一个93年的选手,这一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连个焦虑赶不上这个世代,真的是有够失败的...

但是真的很想要跟上吗?我也存疑。

一段有力的演讲

这两天在 ins 上刷到了一段演讲,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懒得复查了)Eddie Glaude 在msnbc 上的一番话。大致就是:把所有事情都怪在川普身上太容易了,单别忘了那就是我们自己,他只是我们的代表。

当然了,他并不是想为川普开脱,只是要提醒我们,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怎么感觉人民日报用过这句...

然后那个女主持人接话茬接的也真的是惊呆了:what else... 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姐们?

一个欲罢不能的系列广告

还是周末,在电视上刷到了台湾泡面品牌来一客的视频广告

每个视频都是一段爱情邂逅,但是拍摄质量都很高,以至于我看完一支之后,直接把所有的全部都看完了。这些视频最早的已经是四年前发布,是书店主题,女主作为电源与不同的顾客发生不同的爱情邂逅,故事整体上更为精巧,从内容角度会很享受。后面新近的则是民宿主题,女主也换了人,画面也更为精致可观,新女主自带复古摩登气质的精致外貌大大增加了影片画面的质感,甚至只要她站在那,背景就像是被昏黄的灯光所笼罩,下一波就是要上演 la la land。

看的很享受。

一个同行

我曾做过几个月的坚持,就是把网上看到的有效消息,像是书摘一样发到微博上。不过之后因为厌恶微博上的敏感限制和被议程设置的超控,转战twitter了。

而在最近我找到了一个跟我做着差不多事情的博主:@yiqin_fu。

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然后我就把ta发在了这里。

btw,另一个分享是一个台湾YouTuber:taiwanbar,用动画的形式讲述着基于台湾认同的内容。内容很精致,也比较好看。

闲扯一点的是,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很多大陆的人会对台湾人对自己又台湾认同很生气...

首先人家是一个有政府有军队有外交的政治实体,出入境都要扣戳的,这么生活下来几十年,谁不会有一个主体认同呢?有什么好生气的,求同存异。

看《出租车司机》

啊,这个是宋康昊主演的那个《出租车司机》,算是补课了。画面很动人,甚至有点小激动。(本周有两次有点小激动,一个是这个电影,另一个就是看再提美国控枪难的新闻)

电影就不说了,联想到最近 hongkong 那边,对村上春树的“在高墙和鸡蛋之间,我总是站在鸡蛋这边”有了更多的理解。

对于对抗的双方来说,民众这边显然是蔓延着严重的仇恨情绪,抵达诉求的方式不那么完美,也夹杂了很多偏见、歧视,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顽固。但是对于集中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的管制者一方来说,即使是任何时候,甚至是民众一方提供了足够合理的反攻口实的时候,管制者都应克制和多加思考。

即使你们的职责让你们可以合理做这些,但你们可以 better than this。

这可能才是“站在鸡蛋这边”的本意。

重温《盗梦空间》

因为上周末被 hans zimmer 的配乐《time》给震撼到了,这周末下了个4k版的,回顾一下,相比于第一次看,关注点不太一样了。

第一次看,肯定是管制着电影设定的奇思妙想,还有结尾是不是回到真实了。而再看的话,重点则落在了,毁掉人的,不是虚假,而是不能验证的对真实的怀疑。这就让不知道陀螺是否倒下的结尾有了另一层表达。往前梳理两点:

1.每一次小李子有所怀疑时,都是一脸惊恐地去转陀螺,并等到陀螺显示出结果,才再做下一部反映;

2.每次小李子在不认为当前是“真实”的时候都拒绝看到孩子的脸,潜意识提供的永远是背影,如果潜意识的 wife 把孩子脸转过来,他也不看;

而在结尾时,没等陀螺给出结果,小李子看到了心心念念依旧的孩子的笑脸,便直接走过去了。是对孩子的思念,让他甩开了一直以来对“真实”的怀疑。有爱在的地方,是不是真实对他无所谓了。

这就让结尾是不是“真实”变得不重要了,开放的结局要放大的正是这一点。

ok,这周有结束了,居然敲了两千多字,真的是... 别真的是了,就这样吧,下周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