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秋
林慧秋

設計/文學/講師/媒體社群,台灣的平面設計師,銀海設計工作室負責人,經營有寫作頻道「設計私房誌」。正致力於透過文字幫助大家做設計,以及傳達設計。

設計相談室|有個學生問我:「老師不喜歡我的畢業製作該怎麼辦?」

自從在網路上寫文章分享,及開課當講師之後,經常會有讀者或者來參加過活動的學員與我聯繫,詢問各種工作生活中遇上的問題。

某天我在 Instagram 訊息匣收到一位設計科系的大四學生來訊,告訴我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這組同學從事一個保存傳統技藝的作品主題,但評審老師多次回覆意見,認為作品「不夠創新」,陷入多次討論都沒有共識的僵局。這位同學選擇聯繫了我,希望我能站在業界設計師的立場提供意見。

我選擇不直接回答他,而拋出了三個問題引導思考:

1. 你們的設計為誰而作?
2. 你們做設計,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3. 你們目前的表現形式、手法,是否最能達成目標?

設計師應該善於問問題

相較於藝術的抒發表達,設計不僅關於美,而是更緊密牽繫著「目的」。

為了達到目的,設計的過程應該反覆提出問題,在問與答中確保自己進行在正確的途徑上。

回到畢業製作本身,和評審老師在討論的過程中難免會失去信心和方向,此時先回到作品主題本身,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這個設計是為誰而作的呢?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為了使老師滿意」而做,那麼就該想想如何做能滿足評審老師、揣測評審的口味偏好。雖然勢利,但也最實際。

在畢業製作中,可能需要滿足的對象不僅有評審老師,也可能是校外展出的觀眾,他們可能是未來潛在的合作對象,那麼如何在展覽中取得突出的效果可能就需要納入考慮。

▍做這個設計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也許你會想,我的設計是為了更高的理想而做,期待能為作品主題中的對象、為特定的一群人帶來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

這時候就應該進一步去釐清「想幫助的這群人是誰?」「所謂的幫助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做會達到幫助的效果?」

如果可以清晰地解答這些問題,所做的設計就不會白費。

▍目前的表現形式、手法,是否最能達成目標?

已經想清楚了對象,也確立了期望達到的目的,這時也許還未開始動手做、也有可能像這些同學一樣,已經做了一半。無論進行到哪個階段,都可以反覆地問自己:「目前的方法最適合用來表現這個主題嗎?」「有沒有更好的形式能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每回大家去逛新一代設計展時,想必都有過共同的經驗,就是無論哪個攤位都會製作「酷卡」、「明信片」或者「貼紙」之類的小輸出品。確實這些東西的製作門檻最低,然而當所有人都做了一樣的東西時,難免就令人感覺無趣甚至多餘。

那麼假設在新一代設計展中,某一攤位的作品主題是關於植物或盆栽,那麼比起收到畫著植物插畫的明信片,把種子包裝作為贈品,可能會使我感覺更加新鮮且切合主題。

不同的主題對應著各種不一樣的可能表達形式、也許是平面、也許動畫、攝影、也有可能是更加創新具有實驗性的手法。我們也許有個人擅長的手法,但未必會是最適切的表達形式。這時找到最好的形式,並且解決技術性問題就成為重要任務。


畢業製作,問心無愧就好

雖然前面我提到了許多理性思考的建議,但憑心而論,回顧我的學生時期,就連自己想做到這些要求也是很不容易的。

畢竟在畢業製作中有各種限制和困難,必須與其他同學協調分工、需要應對每一次的考核審查、還需要因應審查做出各種修改,在時間與環境的壓力下,其實要做出讓所有人滿意的作品,本來就是近乎不可能。

因此總結而言,如果對於畢業製作只有一個目標要求,那我的建議會是:「對自己問心無愧」。

什麼叫做問心無愧呢?

很快的,當同學們出社會工作,從事設計以後,會發現大部分的時候都沒辦法真正做到「問心無愧」。你必須顧及成本、受制於時限、迎合客戶與受眾,你得被迫做出種種的妥協。

這時回想起來,你才會發覺,只有在學校時期的畢業製作,你可以不計成本和回饋的去執行。

在畢業製作中,你可以全心全意花上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努力只做好這件事,並且擁有無償協助的夥伴,提供意見和陪伴的專家老師,不需要考慮製作成本(如果你有足夠能力負擔的話)——這在往後的工作生涯中,幾乎難以再發生了。

也因為這樣的情況可遇不可求,所以畢業製作對學生而言,會成為設計師生涯的第一件代表性作品,傾注最多時間、以及當下最大能力的最完整作品。

所以如果擁有這樣的機會,務必要做出自己真心喜愛的作品,要對自己問心無愧。也因為只有這樣,無論作品是成是敗,才不會埋怨別人。


老師不喜歡的作品,未必不是好作品

最後我想起自己的學生時期,也曾經因為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無法令老師滿意,而感覺挫折與傷心。

在我沮喪的時候,某一位老師給了我鼓勵。他告訴我,他在學生時期因為勇於堅持自己的意見,而與他的老師有所衝突,最後讓老師感到失望的情況下畢業了。多年後他持續努力,在個人的工作上取得成就,也因此使老師重新認同了他。

他說:老師不會是你永遠的羽翼,等到出社會後,也無法持續庇護你。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否定而失意。

這番話成為我這幾年來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持。

我發現不僅是老師,任何人的評價都不該成為你否定自己的理由,因為其他人無法為你過你的人生,當然也無法代替你,對你設計的作品負責。

其他人如何評論你並不重要,我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並且持續而不斷的累積,那麼時間總有一日會對你回報。


【關於設計相談室】
設計相談室是在我的個人頻道《設計私房誌》中,開啟的新連載企劃。起因是在網路及講座活動上,我曾收過許多人提出關於設計的各種問題,發覺大家在工作中,可能經歷相似的共同煩惱。因此將曾經回覆的意見整理為系列文章,也希望能提供給需要的人一些幫助!
同時,如果你也有問題想詢問,可寄信至以下信箱,有機會我將在「設計相談室」中回覆你。
相談信箱:design.silversea@gmail.com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為我拍手讚賞

如果你覺得本篇內容帶給你幫助,願意支持我繼續不斷創作,你可以透過底下及左側的Likebutton「化讚為賞」,提供實質的回饋贊助,謝謝你的鼓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