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的旅程-療癒、阿卡西、觀點
尼莫的旅程-療癒、阿卡西、觀點

曾在人生旅途中跌跌撞撞,在靈性世界中迷茫探索,現在的我想了解真實。 無論你想尋求哪條道路、哪種方式,前進、迷路、繞遠路、跌倒、停在原地療傷、在十字路口停留抉擇或走回頭路,都很好,我們都既在旅途中,也在回家的路上。

趨樂避苦

痛苦是我們在地球的重要體驗之一,下一次遭遇痛苦,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多停留5秒鐘再逃,也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

趨樂避苦是人性,世界上之所以有這麼多宗教、修行法門、企圖預知天地運作與自身性格及命運走向的數術,無非是想得到某種觀念、認知,抑或超越力量的庇佑,以達到某種目前無法達到的結果,這個結果是什麼因人而異,對物質匱乏的人而言,也許是事業發達、財務自由;對缺乏自信的人而言,也許是眾人的讚賞與認可;對需要愛的人來說,也許是穩定深厚的感情。若我們對目前物質世界的處境感到滿意,除了少數所謂「帶天命」的人的特殊選擇,很少人會主動選擇投身修行或尋求開悟。但世事如此無常,當我們以為長盛不衰的事物卻毀滅了,堅信不移的信念被打碎,我們便從原本穩定且持續狀態,移動到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不穩定的狀態有多麼不舒服,從許多人爭考公務員以求一份「穩定」的收入就能知道了。因此當我們陷入不舒服的狀態,千方百計想重回「正軌」,或心目中更為理想的處境,亦是為了讓自己回到個人平衡點。有些人感情破裂,不是責怪另一半的背叛與無情,就是快速投入下一段感情,或是從此遠離親密關係,寄情於興趣愛好;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上遭遇磨紛爭,新潮的說法叫做「不共振」,不論選擇徹底切割或火力全開戰鬥到底,實際並無區別;有些人經歷事業失敗、破產或人生重挫,怨天尤人、求神問卜、學習靈修,就是為了一個讓自己得以「接納」、「放下」的解釋。

無論這些反應在當今社會文化中看來是「有修養」還是「沒品」又「原始」,就某個層而言,它們都代表同一種意涵:想要待在自我的舒適圈。我必須是「對」的,「正義」、「被認同/認可」、「美善」的一方,否則潛藏於無意識的恐懼將會被點燃:我會貧窮一輩子/被嘲笑排擠/不被看見/孤獨終老……,都指向同一個標的:自我形象的消亡,及信念框架的坍塌。我們以為自己就是這具肉身,所以畏懼死亡;我們是如此認為自然獨特的自己不被讚賞和認可,呈現在外的自我形象是如此脆弱,所以「恐懼排行榜」調查統計顯示,上台演講高踞榜上第一,遠勝於死亡;更多人皈依、受洗、靈修、正面思考,超脫或是學習超脫,真實的趨力是為了鞏固由身心結構、信念框架、記憶與想像形成的虛假自我,然而「它」並非真實的。當我們忘記真正的自己是誰,就會緊緊抓住這套自我外衣,把自己等同於它,悉心照料並擁護之,當自我愈發僵化成堅硬的盔甲,我們愈發痛苦卻仍緊抓不放。

勇於讓自己不舒服非但是重要人生體驗之一,也是看穿虛假自我、重獲自由的開始,並不是要自虐到強迫自己持續待在痛苦的體驗當中XD,而是了解痛苦感受的真正源頭其實是我們自己,痛苦的本質是愛,藉由它,我們才得以從夢中醒來。也許下一次感到痛苦時,不再馬上千方百計轉移焦點/轉換視角/痲痹感受/編造故事/召喚高頻能量/投射到外界/尋找理由/接納放下,多停留5秒鐘,也許它帶給我們的禮物比想像中更多。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