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信
林宏信

軟體開發者、音樂創作者、自由軟體愛好者。現就讀五專 Website: wancat.cc XMPP: wancat@chat.linchpins.cloud

流動的貨幣才有價值〈Matters 如何發大財?〉

自從Matters正式上線,取消了權重的制度,Matters 上的經濟流動開始變得蕭條,每篇文章下的 MAT都少的可憐,能突破 10 就已經很不錯了。相信大家都發現「MAT 不再那麼好賺了」,一部分是因為管理員的讚賞不再那麼「有力量」,另一部分,我認為是更重要的,是「大家不再那麼慷慨了」。

在過去有權重的時代,給別人 MAT 會增加整體的 MAT 數量,因此大家會有「一起發大財」的心態,比較樂意給 MAT,因為別人錢變多,回饋給自己的錢也會變多。然而現在 MAT 是一換一,給一個就是一個,大家可能就喪失了這個「挖礦」的動機,開始珍惜自己的 MAT。

但我必須跟大家說:放著的貨幣沒有價值,流動的才有

請大家跟我做一個思想實驗:

假設今天甲和乙各有 10 MAT,今天甲和乙各寫了一篇文章,然後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甲和乙都惜幣如金,沒給對方任何 MAT,雙方都發現賺不到錢,於是就不再寫作了。
第二種:甲和乙都慷慨地給對方 5 MAT,雙方都賺到了錢,於是願意繼續寫作下去。

你會發現,不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情況,雙方的 MAT 總數都是固定的 20,但是在第二種情況中,大家繼續創作了。經濟要發展,從來不是「錢變多就是經濟好」,看歷史上每次亂印鈔票的後果就知道了。經濟要好是需要「生產的多」,貨幣只是用來價值轉移的工具而已,就像是上方的例子,可以比擬成「甲乙兩人共同約定,互相寫文章跟對方分享」,貨幣只是兩人紀錄的工具而已,總量多少根本無所謂。

其實一開始我也掉入了這個的思維陷阱中,認為「錢要變多經濟才會好」,忽略了貨幣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但當我和我爸互相幫對方推文章,我才發現:「雖然我們的幣沒有變多,但是文章變多了」(而且浮到比較上面了)。

因此 Matters 要發大財,需要的不是讓 MAT 幣變多,而是大家要樂於給 MAT,樂於給讚賞,讓創作者有回饋,活絡整個生態的經濟。幣放在錢包裡沒有價值,要給出來才有價值。這個想法並不是我發明的,經濟學家 約翰.凱因斯 的「以消費刺激經濟」就是這個道理,當年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是運用這個理論來推出「新政」。

為了帶頭,在封測時期賺了 1000 MAT 的我將會展開「Matters 發大財 aka 大撒幣」計畫,如果你的作品因為 MAT 不夠而無法浮到首頁,歡迎你把連結放在留言,我會盡量慷慨的給你讚賞(還是要看內容喔!)。也歡迎其他「大戶」一起參加這個振興 Matters 的大撒幣計畫,一起共創價值循環的內容生態。

P.S. 我平常寫作習慣會將中文字(全形)與英數(半形)中間留一個空白,比較好看,但我發現在 Matters 上寫作留的空白會自己消掉,很不方便。推薦大家閱讀中文文案排版指北,簡單的小動作,可以讓你的文章排版更加舒服!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