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i瓦基
Waki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在大腦外思考》讀後心得:如何善用大腦外的智慧?

你的身體、環境、人際關係,都是思考和創意的無限資源

你知道嗎?我們長久以來認為創意、智慧、記憶是在大腦「裡面」思考出來的,然而,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大腦「外面」的世界才是解鎖我們大腦潛力的關鍵。今天介紹的這本書,會幫你打破大腦的侷限,透過大腦外的思考,讓自己學得更有效率、更有創意、更輕鬆有趣。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大腦外思考》的作者是備受讚譽的科普作家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她擅長結合故事、案例和科學研究,用淺顯易懂的敘事帶讀者認識科學背後的樂趣。她寫的這本書,是我最近很感興趣的一個主題:如何在大腦外面思考?更精準一點說:如何借助大腦以外的東西來思考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的大腦早已跟不上資訊大量流入的速度。我自己特別有感,時常有讀者問我:「你讀過這麼多書,都記在腦袋裡嗎?」說實話,如果硬要我直接回想,我有很多資訊是已經忘掉的。可是,這些記憶跟想法,並不是直接儲存在我的腦袋,而是存在我的部落格、我的數位筆記、我的手繪心智圖、存在我大腦之外的世界裡。當我需要調用的時候,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會快速串起一張複雜的資訊網,彷彿重新喚起了那些深藏的記憶。

在這本書中,作者認為我們不該把思考侷限在大腦內,而是要善用與外界的互動。全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是「以我們的身體思考」,講的是用動作、手勢等肢體動作,來激發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第二部是「以我們的環境思考」,講的是環境對我們思考的影響,還有如何借助環境來提升思考能力。第三部是「以我們的關係思考」,講的是我們可以向同儕、前輩、社群等不同的人,建立教學相長的關係,透過人際互動來加深學習成效。

作者說:「我們要突破自己的侷限,方法並不是把大腦當成機器一樣加速,也不是將大腦當成肌肉一樣鍛鍊,而是將豐富的材料攤開在我們的世界,再編織成我們的思想。」這本書讓我完整瞭解了許多所謂「記憶力秘訣」或「學習力訣竅」背後的科學根據,也讓我更知道要如何設計、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來充分發揮大腦內、外的所有潛力。

以下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研究跟發現。

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on Pexels.com

手勢能夠提升學習效果

「手勢」是在大腦之外思考的其中的一種好方式。

根據科學研究指出,高所得的父母做出的手勢比低所得的父母來得多,而且差距不只是「數量」,還有「品質」。較為富裕的父母,他們做出來的手勢類型更多,代表的意義類型也更多,例如實際物體、抽象概念,以及社交訊號。比較貧窮的父母與子女,彼此互動時使用的手勢種類較少。高所得家庭的子女會模仿父母的手勢,他們比低所得家庭的子女做出更多的手勢。

一項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發現,來自富裕家庭的 14 個月大的幼兒,在 90 分鐘的觀察時間之內,平均使用手勢表達了 24 種意義。相較之下,貧窮的家庭的幼兒,只表達了 13 種意義。四年之後,富裕家庭孩子的字彙理解測驗平均分數是 117 分,貧窮家庭的兒童則是 93 分。手勢的使用,竟然影響了這些孩子後續的學習表現。1Meredith L. Rowe, Ph.D., postdoctoral scholar, University of Chicago; Spencer Kelly,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psychology, Colgate University, Hamilton, N.Y.; Feb. 13, 2009, Science

另一項研究則證實,呈現手勢動作的「教學影片」,能大幅提升學習效果,因為觀看者的注視會更有效率,更關注重要資訊,也更容易將所學應用於新的情境。我從這些研究裡得到的啟示是,之後我在錄製線上課程影片的時候,也必須把手勢的表達給考慮進去。


工作環境會影響工作效率

我們人類所身處的「環境」,對於思想和行為的影響甚鉅。

像是我們生活周遭的「建築」,就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如果建築設計得當,能增強人們的專注力,維持積極性,提升創造力,豐富日常生活。作者引用建築師 Christopher Alexander 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有些人有種自以為是的想法,覺得一個人什麼都能靠自己,完全不需要環境提供重要養分」。他繼續說道:「一個人可以說是由他的環境塑造出來的,能否達到和諧的狀態,完全取決於自身與環境之間是否和諧。某些類型的實體與社回環境能賦予一個人活力,其他類型就讓人死氣沉沉。」

而我們身處的「工作環境」,也是影響思考的一大主因。

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研究對象在四種工作環境中的一種,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這些環境分別是:毫無布置的辦公室;有簡單盆栽布置的辦公室;有權自主布置的辦公室;自己布置完之後,研究人員在他們面前重新布置的辦公室。實驗結果顯示,在任何「有」布置的辦公室中,研究對象更努力工作,生產力也比較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權」自主布置的辦公室工作的人,表現則是四組當中最好的。2The Relative Merits of Lean, Enriched, and Empowered Offices: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Workspa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Well-Being and Productivity by Craig Knight and Alexander Haslam, 2010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擁有一個空間時,就能控制這個空間的外觀與功能,更能拿出更具生產力的表現。如果你是老闆或主管,千萬不要剝奪了員工「布置辦公位置的自主權」,給予他們多一點的自主權,反而會提高創意和生產力。

Photo by Ksenia Chernaya on Pexels.com

螢幕大小和記憶力的關係

如果你時常會用電腦螢幕辦公,你覺得用大螢幕比較好?還是小螢幕比較好?

卡內基美隆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當研究對象同時使用三台環繞式的螢幕,比起只看見一台螢幕,記得的資訊多出 56%。研究對象在記憶資訊的時候,會旋轉軀幹或轉頭,大腦會自自動標記資訊在空間中的位置。研究團隊表示,這些記憶的線索「不需要主動努力就能產生」,人類本來就會自動注意位置資訊。3The Infocockpit: Providing Location and Place to Aid Human Memory, Desney S. Tan and Jeanine K. Stefanucci, 2001

但是當螢幕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心中的概念圖只能保存在腦袋裡,而無法在螢幕上完整展開。因此,我們必須挪出一部份的認知能力來維持大腦裡的概念圖。使用小螢幕時必須以「虛擬」的方式,在資訊當中捲動、縮放、點閱,而不是像使用身體那樣,能輕鬆憑藉直覺在實體空間找到方向。相反的,螢幕比較大的時候,虛擬導航活動就會越少,對於大腦的認知能力的損耗也就越少。

這個研究結果,很符合我之前認知「空間可用於引導提示,幫助回想」的觀點,人類的頭腦內建了「空間記憶」的能力,只要花費很少的力氣就能夠記住東西在哪裡。空間記憶,是最輕而易舉的記憶。

所以,與其購買速度超快的電腦處理器,還不如把錢花在一台大型顯示器,或買個幾台顯示器排成一列,讓大腦發揮它原本就擅長的事情。


教導別人會提高智商?

作者在書中提到許多學徒制、社會互動、團體思考的好處,許多科學證據都顯示了跟「別人」互動,可以提升我們大腦的各種認知表現。例如,你或許聽過「教別人可以讓自己學得更好」這種說法,我在書裡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數據,可以從另一個切入點來檢視這個說法。

在挪威有一項針對兩萬四千名 18~19 歲男性的研究指出,長子的智商分數,平均比弟弟高出 2.3 分;排名第二的弟弟,又比排名第三的弟弟高出 1.1 分。研究人員排除了幾種可能的原因,例如營養比較好和父母給予的關照程度不同,最後發現,排名愈年長的孩子智商分數比較高,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哥哥會教導弟弟。4Intelligence test scores and birth order among young Norwegian men (conscripts) analyzed within and between families by Tor Bjerkedal and PetterKristensen, on Intelligence Volume 35, Issue 5, 2007

作者進一步說明:「教學者為了解說內容,必須把自己不清楚的細節向對方說明白,同時也會看見自己在知識和理解上的衝突。在解說關鍵的細節時,自己會動用更深層的心智工具。」研究人員還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具備理解困難內容所必備的心智工具,可是當他們在自己獨自念書的時候,反而不常拿出來用。一旦學生必須扮演老師的角色,就非得動用這些資源不可。

因此,如果我們要教導別人,自己必須先研讀詳細資訊,大腦也會更徹底整理資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會學到更多。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後記:善用大腦外的資源

在閱讀《在大腦外思考》的過程中,我持續關注那些可以提升學習成效、加深記憶力、強化筆記效用的科學證據,這也讓我更加相信將大腦「外部化」、把腦中資訊「卸載」到實體世界當中的重要。大腦之所以厲害,並不是因為它可以獨立運作,而是它可以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當中運作得「更好」,這就是這本書要傳達給我們最重要的觀念。

這本書提供了多元的工具,我們可以讓思想在「身體」各處流通,用動作表達思想、留意在劇烈運動過程中,以及運動過後湧現的靈感。我們可以在「空間」中攤開思考,將大腦裝著的內容,當成一個有待標示、導航、量測與探索的領域。我們可以將想法交由「別人」的大腦去思考,從他們身上得到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得到的領悟。

最後,我非常推薦這本讀起來流暢有趣的科普作品,學會大腦正確的運作方式,帶來的效用絕對是終身受益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大腦之外思考,而我們最不該做的,就是把思想一直放在腦袋裡面而不去跟外界的世界互動。跳出框架,跳出大腦。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註腳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