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i瓦基
Waki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內在原力》不容錯過,最溫暖人心的成功學書籍

普通人最常見的9個問題,如何重新設定人生?

這篇文章是《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學員「Hallie」的投稿,原文轉載自「海莉.課外閱讀室」。

暢銷作家歐陽立中,曾經在〈你心裡苦,才老說別人爽〉這篇文章中寫道 :

有時候,你看見別人的體面。

一流思維是問 : 「他怎麼做到的?」

二流思維是想 : 「我要把自己做好!」

三流思維是諷 : 「他怎麼過的那麼爽!」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書中的大道理我都懂,但卻沒有被感動到熱血沸騰,決定踹飛之前的人生設定,成為一個嶄新的自己;或是其實自己在默默的扯自己後腿,書只是看爽的,根本無心去實踐。這時候雖沒有淪落到「三流思維」,但也無力用「一流思維」思考。

我一年前讀了一本成功學的暢銷書籍 : 《與成功有約》,對我來說就是那樣的一本書。內容都很棒,但沒能打動到當時的自己。不過這本台灣版的與成功有約,卻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好幾次感動到淚流滿面。

這本書在說什麼?

內在原力》的作者愛瑞克(愛大)是金融知識交流平台TMBA的共同創辦人,擅長國際金融、投資等領域,擁有近千場的演講經驗。他在職場上努力的精進和付出,加上投資的收益,使他在40多歲達到財務自由,現在除了無償的在各地演講之外,更積極投身公益。愛好閱讀的他,一年速讀高達一千本書,如今也大力推廣閱讀,大量贈書,也時常在FB粉專「愛瑞克愛投資/也愛閱讀」推廣書籍、舉辦抽書活動。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只從他自身的經驗,更從閱讀的大量書籍中,萃取了他人感動的故事,歸納出9個人生設定。告訴我們如何使用這個存在每個人心中的原力(Inner Force),並發揮內在原力的最大效用,活出最好的自己。

這本書有個特別之處 : 正反兩面都是書封。外向者可以從第一章讀,從外到內改變;內向者則可以從第九章往前讀,從內到外重新設定。我是一個內向者,所以由後往前讀,此篇文章也用這樣的順序撰寫。

Photo by Taryn Elliott on Pexels.com

1. 常保初心

普通人常常先做再說,認為完成的事情越多,就越能夠凸顯自己的價值,卻到頭來發現這樣盲目的追尋,無法讓自己快樂;內在原力者則是以終為始,清楚知道自己的想要成為的人,並依循著那個價值觀做出每一個決定。

其中,內在原力者的心態設定是「Be, Do , Have」。

Be : 凡事都先從自己的信念出發,根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行動,而不是隨波逐流,只憑利益衡量事情的價值。如果缺乏「檢視內心」的步驟,我們會容易選擇做太多事情,卻沒一項能堅持完成。

Do : 全力以赴的完成一件事情。

Have : 完成了自己的理想,也用自己的蠟燭點亮他人的蠟燭,擁有照亮他人、給予溫暖的能力與的成就。

很喜歡這句話 :「用『自己人生最後想要成為的人』來為今天起的每一件事情做決策,那麼你就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若你跟我一樣,還不知道自己興趣、天命、將來要成為甚麼樣子,那麼大量的閱讀可以為我們引路,因為所有領域的成功者都會寫書、也會被寫成書。在茫茫大海中,總有一本能觸動你的內心,總有一個人能作為你的典範。

用「自己人生最後想要成為的人」來為今天起的每一件事情做決策,那麼你就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2. 包容力

普通人會在他人身上貼標籤,尤其是負面的標籤,常常貶低他人,用怨恨來處理人際關係,眼中盡是不如意;內在原力者則是心中總是充滿感恩,在他的眼裡每個人都平等,人人都是貴人,處處都是機會。

歐普拉在《關於人生,我確實知道》書中說道 :「唯有感恩,才能賦予你洞見。感恩能影響你振動的頻率,扭轉各種情勢,改變你的生命。」感恩是通往機會之門的萬用鑰匙。當你滿懷感恩,便能吸引更多讓你感恩的事,獲得他人強大的助力;當你心懷怨恨,就會有更多讓你討厭的事滲透進你的生活。用感恩為濾鏡來看待這個世界,那麼一切都將變得更美好。

關於包容力,我想起了「Wonder Woman 神力女超人」這部電影,女超人Diana在戰爭中看見人心醜陋的一面,想起母親曾說的話 : 「They do not deserve you.」(他們不值得你去拯救),因而心碎滿地,但Steve的一席話感動了她 : 「It’s not about deserve. It’s about what you believe.」(不是關於值不值得,而是你相信什麼)。最後她選擇看見人性中的美好,選擇包容和無條件的愛人。在生活中,不論是同事、同學、家人或朋友,都可能曾經讓我們難過或失望,但我們仍可以選擇無條件的包容他人,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無償的支持,從自己開始往外散播愛的能量。

無論他人做了什麼事情,我們都有選擇如何做回應的權利。他們出現在我們生命裡,都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由我們選擇要賦予怎樣的意義。

3. 沒有壞事

普通人遇到壞事會覺得自己很倒楣,將矛頭指向他人或外在環境,不去反求諸己。內在原力者則是認為沒有真正的壞事,會努力找出壞事背後隱藏的好事

很喜歡美國知名創作歌手 Bob Dylan 的這句名言 :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濕了而已。」( 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 先有挫折,才有獲得。你現在有沒有不如意的事呢? 何不嘗試在雨中漫步,去發現壞事的背後隱藏的好事,看見烏雲背後耀眼的太陽。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濕了而已。
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Photo by Emiliano Arano on Pexels.com

4. 無限思維

普通人認為資源有限,別人成功自己就少了機會,所以要處處必較,他們過於害怕犯錯,所以總是與機會擦身而過;內在原力者則是用無限思維,為他人的成功喝采,且追隨內心的聲音,勇於超越自己

作者在台大TMBA的演講中說到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賽馬。」在人生長達80年的旅程中,我們不應該巴不得他人跌到重傷,才能凸顯自己的成功,而是要在過程中互相提攜,一起成長。」而且我想,每個人對成功和快樂的定義都不一樣,沒有一個成功或快樂的「準則」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不只是無需踩在他人頭上,「無限思維」常在我感到人生落後時,安撫我焦躁的內心。「生命本是一個持續不斷累積的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人生的任何事件都沒有既定的終點線,需要我們爭先恐後的穿越它。比方說要準時畢業、要存到人生第一桶金、要成家立業。我想起美國有一首佚名的詩,詩中有這句話 : 「我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沒有領先,你也沒有落後,在命運為你安排的時區裡,一切都會準時。」突破時間的自我設限,我們便可以專注在人生更重要的事情上。

最後,當你突破了時間的限制,還需要改變的勇氣。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但多數人仍選擇將就、不去改變,將不理想的現況歸因於外在環境。擁有無線思維的人會勇於承擔失敗的風險,給自己機會大膽嘗試。他們深知只有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人生,「過錯」總比「錯過」好,寧可失敗,也不願平庸

這個世界太大,大到絕對可以容得下任何人的成就。在宇宙中,只要夠閃亮,就會被人們看見。有能力的人永遠不怕沒有舞台。

5. 站對地方

普通人擔心自己還不夠優秀,不敢主動和成功人士連結,苦苦等待機會來敲門;內在原力者則是在積極提升能力的同時,也主動站出來讓別人看見。

拜網際網路之賜,一個人的影響力傳播速度之快、和範圍之大,遠遠超乎前人想像。透過持續的輸出有價值的資訊,一定能夠吸引到相同頻率的人。作者說 : 「人生最高效能的運作方式,是讓自己成為人際網路的節點,讓自己的努力(作品或服務)被放大到讓數萬倍的人看到並使用。」讓社群網路成為你實現理想的利器。

我時常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害怕公開分享的文章會被他人嘲笑,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不夠成熟,還沒有「資格」等等。但作者這句話非常鼓舞人心 : 「只有意念認為自己卑微的人會導致卑微,意念積極上進的人沒有一個人會卑微。」有上進心的人不要怕站上舞台,因為他們的熱情最終也將感動台下的觀眾。

你所在尋找的,也在尋找你。
What you seek is seeking you.

6. 成功方程式

普通人對事物不具有熱忱,日復一日的只盡自己份內的工作,沒有檢視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內在原力者則會全力投入在他們熱衷的領域,用正向的思考方式,一步步構築人生的樣貌。

常有人會抱怨 (包括我自己),就是因為自己沒有那麼幸運,能找到熱情和能力的交集所在(天命),所以沒有成功,只能甘於這樣的生活。但只要一個人願意踏出去尋找那片交集區域,安排時間大量嘗試不同事物,不管是利用網路資源學習,或是規畫一場旅行,那麼就算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也能為生活注入新鮮感和快樂。

除了熱忱和能力,作者提到網路新時代的人需要「成功者的防護罩」。這個防護罩能夠抵抗負能量和雜音。負能量很好理解,那要抵抗什麼雜音呢? 過去的人對於職業缺乏選擇,現代人則是有太多選擇(雜音太多)。愛大說 :「成功者要能夠篩選、過濾掉不屬於自己應追尋的事物。」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書中更提到如何選擇生涯軌道 : 「我們必須記住,如金錢、地位、薪水和工作的穩定性等保健因素只是樂在工作的副產品,而非快樂的源頭。如果你了解這點,就可以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會迷失。

成功者要能夠篩選、過濾掉不屬於自己應追尋的事物。
Photo by Dziana Hasanbekava on Pexels.com

7. 利他共贏

普通人認為都自顧不暇了,要怎麼利他? 內在原力者則是樂於伸出援手,並在事後發現「利他」其實更是在幫助自己。作者說 : 「具有利他之心的人將釋放出一種獨具吸引力的訊號,吸引較多的人願意接近、與其共事。」其實,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因為凡事保持利他之心,在幫助他人之中累積實力,而在往後獲得極致的成就。

要怎麼實踐「利他共贏」的設定呢? 愛大說 : 「利他的比重,要大於等於自己年齡。」20歲的人就要有20%的利他比重。不單單只是指金錢上的利他,而是在做人生的各個決定時,平均起來有多少百分比的「心思意念」是為了利他,而不是純粹為了自己。可以指金錢的援助、加入慈善活動,或是發揮影響力幫助他人成長,比方說演講、寫作、當講師或教職。簡而言之,要選擇做「對更多人有益」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 : 幸福的人生指南》書中有這段話 :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有貢獻他人這歌導引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愛大則體悟到 : 「努力比學歷重要、慈善公益要從年輕做起。」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當「利他」融入生活,我們將與幸福越來越靠近。

用自己的蠟燭點亮別人的蠟燭,可以照亮別人,自己的亮度也不會減少。

8. 三種工作

普通人只從事賺錢的工作,認為當賺夠了錢之後,才有時間做公益或追尋夢想;內在原力者則是在「工作組合」之間穿梭,除了「有金錢收入」的工作之外,也用「無償」和「自我實現」的工作來發揮影響力、完成夢想,讓心靈更加富足。如同投資需要做好資產配置,工作也需要「工作組合」,才能夠在金錢、樂趣、自我實現三方面之間取得平衡。

我覺得很特別的是,一般人會說在工作之餘,也要撥出時間在興趣之上,但作者將興趣、愛好等掛上「工作」之名,讓我反思到我們內心真正所愛的事情,不論是否能提供金錢收入,都值得我們用工作來對待:。不過,現代人常把「沒有時間」掛在嘴邊當作藉口。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書中,作者給出這樣的建議 : 我們必須安排出人生的「優先順序」。其實我們都能夠排出時間,而不是等「有時間」才去做。

許多人誤把工作上的成就當成人生使命,而把自己局限在既有成果所蓋起來的城堡中,遺忘了我們曾經有過的許多興趣、嗜好、夢想,以及真正的使命。

9. 一人公司

普通人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情,對人生沒有願景;內在原力者則是「像經營一家公司那樣經營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愛大在演講中說的這句話,瞬間打醒了我 : 「如果你的人生沒有像一家公司積極的經營的話,你當然成就不會太好,因為你是一家沒有競爭力的公司、沒有競爭力的個人。」想要有成就,就必須擔任自己人生執行長、技術長、營運長、財務長,以及行銷長。

任何一個從平凡到不凡的旅程,都需要一個「願景」。我們的人生要有一個「目的」。我們要根據這個願景,時時檢視自己有沒有「把自己當一家公司在經營」 : 擔任執行長定義好努力的方向,擔任技術長精進自己的專長,擔任營運長確保流程是否順暢、有效率,擔任財務長規劃資產,以及擔任行銷長讓影響力擴大。

跟「願景」一樣重要的是,一個好的執行長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高成就的人士一律只做以下兩種選擇其中一種 : 接受它,或改變它,絕對不會浪費時間抱怨。」孟子也說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將自己的失敗歸咎在外在環境,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並突破重圍解決問題。

你的決策品質會決定你人生的品質。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結語

書中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會用表格來比較「普通人的設定」,和「發揮內在原力的設定」,也貼心的列下「行動清單」,幫助我們實踐所學,開始換個思考方式在做決策。

除了書中精心的安排,為何這本書能在眾多成功學書籍當中脫穎而出呢? 我覺得在於作者細膩的筆法,和動人的故事(我都沒有爆梗,想留給你去品味),和文筆間流露出對社會的大愛和無私。這不只是一本我認為應該人手一本的成功學書籍,更是勵志和療癒人心的好書,能填補我們內心的疑惑和坑洞。

「一個人有多成功,最主要取決於什麼? 是天賦嗎? 熱情嗎? 努力嗎? 還是機運?」

「是品格。一個人中其一生,幸福與成就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他的品格。」

願這本書的9個人生設定,能為你砌築出9塊牢固的 : 品格之磚。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