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i瓦基
Waki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聰明思考》讀後心得:掌握心智工具做出更好的決策

心理學大師教你 100 多種生活、財富、職場、人生智慧的心智工具

你需要一筆錢,必須賣股票。一支表現不佳,賣了會實現虧損。一支表現不錯,一直讓你賺錢。你該賣哪一支?公司來了兩位年資相同的應徵者,應徵者 A 在面試時積極活潑,展現高度企圖心。應徵者 B 比較有經驗,有推薦人大力背書。你該錄取誰?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套更聰明的思考工具。


這本書在說什麼?

聰明思考》的作者是當代美國心理學名家、現為密西根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的李查.尼茲比(Richard E. Nisbett),他試著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經濟、統計、心理、社會學當中的科學理論,如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當我們能夠把擁有科學基礎的思考工具,套用到生活上的決策,就能讓自己做出愈來愈聰明的思考。

前半部的章節,說明了人類思考的方式以及背後的限制。然後引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如何評估利弊、做出最高效益的決策。中間的章節介紹了統計學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判斷因果關係。最後則介紹了東西方的辯證推理和形式邏輯之差異。

整體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把科普和生活結合起來的黏著劑。書中充滿了紮實的科學研究,且用簡單和生活化的例子,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兩者的關聯。在每個章節的最後,作者還放上「你可以學到的事」,總結式給出可以讓我們實踐在生活上的建議。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英文書名的探討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叫做「Mindware」,這個單字無論是中英文都很少見,我自己四處搜尋之後,還是找不到一個有共識的中文譯名。這個英文字很有趣,最早出現於 1970 年的《華盛頓郵報》報導,意思是「一個人用來解決問題和做出決定的『心理知識』和『處理流程』」(The mental knowledge and procedures that a person uses to solve problems or make decisions)。

相較於 mindware,我們比較常接觸的單字是 hardware(硬體)、software(軟體)和 firmware(韌體)。「硬體」就像是主機板、記憶體、中央處理器之類的實體元件;「軟體」就像是 Office 和網頁瀏覽器之類的應用程式;「韌體」則是鑲嵌在硬體之中的軟體,用途是驅動硬體做出最基本的動作。

我認為可以把「人類的身體」類比成硬體,你可以透過鍛鍊去提升身體素質。「人類的思想」可以類比成軟體,你也可以透過吸收知識、發揮創意和拓展視野,來提高思想的高度。「mindware」則可以類比成韌體,用一套邏輯、流程和思考框架,將你腦中的思想轉化成具體的行動。

只是這個字仍不好翻譯,要稱為「智體」?「思體」?「心體」?還是「心智工具」?我還沒找到最適合的答案,如果你有更好的看法也歡迎留言給我。回到這本書的探討,我們可以透過科學的幫助,去調整和強化自己的 mindware,做出更聰明和正確的決定。以下摘錄三個我讀完後感到耳目一新的重點。


1.無意識的力量

你覺得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腦袋在想什麼嗎?你知道自己的思考「過程」是什麼嗎?作者在書本前半部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了人類對自己思考的認知,其實跟現實差異很大。我們腦袋裡面的思考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運作的。

像是,當你看到老人家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我們在表決投票的時候支持了小明的提案,部份的原因來自於小明寫的字比其他人工整清楚。我們和小邁一起喝熱咖啡,和小美一起喝冰茶,卻在無形之中覺得小邁比起小美還要暖心。我們當下很難察覺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是,卻總能在事後找出理由替自己的判斷做出解釋(人類是編故事大師)。無意識的思考,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荷蘭研究員做過一個實驗,請學生從四間公寓當中,挑出最好的一間。每間公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其中有一間在客觀條件上比其他間都好:它有八個優點、四個缺點、三個中性條件。

第一組受試者被要求看完所有條件之後,「馬上」做出選擇。

第二組受試者可以仔細思考三分鐘,檢視所有細節,用「有意識」的方式做出選擇。

第三組受試者看完資訊後,接著操作另一項困難的任務三分鐘,當下無法好好地思考,只能讓無意識在背景運作。做完了困難任務之後,他們就要做出選擇。

實驗結果很驚人,第三組選擇到最好的那間公寓的人,比起第二組竟然多了近 30%。而且第二組做出的選擇,甚至比起第一組還要糟糕。這類型的實驗說明了,大腦在學習「高複雜度」的規則和模式的時候,無意識的表現,常常會比有意識來得好。有意識的思考,會把注意力放在「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資訊上面。無意識的思考,卻能額外處理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資訊。

作者提供了幾個生活上「善用無意識」的建議。要寫一篇文章?先把最簡陋的初稿寫出來,然後放著兩到三天,才提筆完稿。下週想要辦一場討論會?先把大綱和議程設計出來,到前一天再把重要的問題補完。如果手上的問題毫無進展?先暫時放下它,去做別的事,讓無意識接手。不要浪費了無意識的自動導航所帶來的好處。

攝影師:George Becker,連結:Pexels

2.沉沒成本的應用

你聽過「沉沒成本」嗎?這個經濟學術語的意思是:「做出選擇時,只應該考量『未來』的效益與成本,而非惋惜於『過去』已經付出的成本。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像是我們花了三百塊去看一場電影,結果前半小時看得索然無味,看起來也沒有任何好轉,這時候我們應該起身就走嗎?

再舉個比較嚴肅的例子,一家舊醫院即將要拆除重建,但當初蓋醫院的時候政府已經下了重本,這時候翻修舊醫院的費用和重新建造醫院的費用差不多,這時候該選擇翻修還是重建呢?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一種思想實驗的方法,來幫我們做出最適合的判斷。

想像一個情境,你在一個月前就買好了籃球賽的門票,你要開車到 50 公里外的城市看球,但是今天你最期待的最強球星不會出場,所以球賽不會像原本預期地精彩,而且外面開始下起大雪了。這時候你會選擇出門嗎?還是乾脆放棄,待在家裡?

你可以試著這麼思考:「假設自己還沒買票,也就是說你原本打算要買,只是忘了買」。這時候朋友打電話給你,告訴你他剛好有一張門票要免費送你。如果你的答案是「太好了,我馬上去跟你拿票」,你就出門。如果你的答案是「拜託,球星今天又不會出場,外面還下大雪耶」,那就表示你不應該出門。花在門票的錢早就不見、沉沒了,即使心不甘情不願出門,也拿不回那筆錢。

同樣的,為了不好看的電影繼續留在座位,除了拿不回電影票的錢之外,反而損失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可以去做更有趣的事)。舊醫院當初的高昂造價,跟現在要翻新或重建也沒有關係,過去繳稅蓋醫院的錢都是往事,只需要去比較翻新和重建的其他淨效益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


3.做實驗的重要

做一個紮實的「實驗」需要大量的人力、金費和時間,現在許多的科學研究,都會採用比較快速且便宜的「多元迴歸」的方法來做分析,簡單來說就是「撇開其他變項的影響,A 變項會如何影響 B 變項?」這種做法看似科學,仍有其先天上的缺點,而且導出的結果經常會誤導人。

例如《紐約時報》曾經引用一項研究指出「比起簡單辦婚禮的夫婦,婚禮辦得很盛大的夫婦,婚姻會更美滿」。單純以多元回歸分析看來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會舉辦盛大婚禮的人,平均年紀大、財力好、人脈廣、夫妻認識較久。這個研究分析出來的是各種變項導致的結果,卻無法告訴我們「婚姻規模大小與婚姻滿意度」存在因果相關性。不要因為看了這種新聞就決定瘋狂發喜帖。

當然,在科學上的多元迴歸分析有其必要性,但是必須搭配適當的實驗來驗證。如果沒有做實驗,就驟然用理論分析的假設去做決定,會怎樣?可能要付出龐大的代價。

美國的「嚇到你不敢再犯」(Scared Straight)計畫,邀請有犯罪傾向的孩子走入監獄參觀,鉅細靡遺告訴孩子監獄中發生的雞姦與謀殺故事,目的是勸告這些孩子不要犯罪。結果呢?比起沒有參加計畫的孩子,這些參與計畫的孩子犯罪機率反而增加了 13%。這項計畫實行之前,並沒有做過具體的實驗,只憑著數據分析和假定就做出決策,至今仍然在美國各地舉行著。

美國的「贏在起跑點」(Head Start)計畫,補助低收入戶的孩子,目的是改善他們的健康、學業和智力。計畫的實行結果是,初期的確讓這些孩子短期提升了課業表現,但是當孩子達到中學的時候,表現就掉回了沒參加計畫孩子的水準。美國已經在這項計畫投入了兩千億元,但是效度仍然令人存疑。作者認為這項計畫對健康的提升有幫助,但是對學業的提升方式必須重新設計實驗來驗證,才能讓金費發揮最大的效用。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現在許多媒體報導引述的研究,經常都是運用這種容易出錯的研究方法。作者提醒:「用多元迴歸分析和用隨機控制實驗所得到的因果關係會很不一樣,此時我們必須相信實驗的結果。」我的感想是,數據分析可以用來佐證實驗的結果,但是不能單純仰賴數字就做出重大決策。

攝影師:Anastasia Shuraeva,連結:Pexels

後記:對思想的琢磨

這本書提到的很多故事都讓我莞爾一笑,讓我不禁感嘆「人類真的是編故事大師」。書中列舉很多實例都展示了人們容易搞錯因果關係的現象,還會把毫不相關的事情連在一起說得頭頭是道,有時候就連科學家自己也不例外。作者提醒我們要保持警覺,當一個更精明的消費者,懂得去判讀媒體報導背後的來源和依據。

關於這本書的主題「mindware」心智的運作和模型,我另外推薦兩本讀物。《思考的框架》屬於入門等級,簡單好懂得小篇幅架構,讓我們可以快速掌握最常見的少數思維模型。《超級思維》的舉例豐富、故事性更強,我認為是中間等級的讀物。而這本《聰明思考》屬於三本裡面難度偏高的一本,論證紮實嚴謹,但沒有第二本的敘事來得流暢,建議先有一些相關基礎再讀會更順手。

最後,我聯想到的是人類的身體就有如硬體,雖然能透過鍛鍊提升,但仍有一定限制,我們不可能練出一身 NBA 球員的身體素質。反而是人類的思想和心智就有如軟體和韌體,可以透過程式功能的強化和邏輯的改造,變得與眾不同,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功能。

未來最有價值的,就是一個人展現出來的「稀缺性」。我們很難追求身體素質達到極致的稀缺性,卻可以發展腦袋思想跟別人做出差異化的稀缺性。加強自己對心智工具的琢磨,是一個最划算的投資。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若喜歡《聰明思考:大師教你100多種關於生活、財富、職場、人生的智慧推論心智工具,讓人做出正確抉擇》這本書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