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z
abez

寒门逆袭的天花板:刘裕攻占了长安洛阳,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两晋南北朝,刘裕的奋斗史堪称励志:他出身较低,直到36岁时才以普通军官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仅仅二十年左右,他就成为东晋的实际统治者,并灭亡了南燕、后秦等割据一方的强国。他实际统治的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也因此成为东晋建立到隋朝统一的大分裂时期、南朝实际控制领土最大的时代。


那么,刘裕的出身对他的功业又有着哪些影响呢?


说到刘裕的崛起,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北府兵”。这支军队最早来源于东晋初年的王敦之乱,当时江淮之间有着大量因为北方国土沦陷而南迁的流民,其中流民帅郗鉴在京口(今镇江)建立起流民武装,为东晋政府平乱立下了很大功勋,这是北府兵的前身。到谢安执掌东晋朝政,为了抗衡北方的前秦,同时制约长江上游桓氏家族把控的荆州,他让侄子谢玄招募和扩充京口等地的北方流民武装。这支部队就是北府兵。


谢玄作为执政的谢安之侄,招募和组建了这支军队,并且担任其统帅。而实际负责一线指挥的名将刘牢之则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自己就是流民帅之一;另一方面,其父曾经担任过谢安之兄谢万的部将,因此刘牢之和谢氏颇有渊源。除此之外,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这些活动于京口、广陵等江淮地区、拥有一定武装力量的流民帅,也都被授予官职,并让他们在流民中补充兵源。通过这种方式,谢安迅速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很强烈的军队。


北府兵的战斗力很快将在和前秦的一系列战争中得到验证。当时,北府兵时常需要面对优势兵力的敌人,但他们通常选择主动发起正面进攻并将对面击溃。


其中最著名的大约是淝水之战:这次决定性战役,以数量优势的前秦军队在战术性后撤时陷入混乱和自相践踏、并且在渡河的北府兵攻击下全面溃败而告终。很少有人注意的是,北府兵在此战中是强行渡河寻求决战的,前秦军的踩踏并不在谢玄的最初预料之中。也就是说,北府兵在淝水之战时有着主动渡河和前秦军主力正面硬拼的信心和勇气。这一切的背后,是北府军强硬的军事素质和之前多次规模略小的战役中连续获胜后的心理优势。


刘裕何时参军于史无载,我们也不知道他年轻时是否以小兵的身份参加了淝水决战。刘裕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399年,此时距离淝水之战已过去了16年,他的身份是北府军孙无终部手下的军官。前一年,统帅北府兵的外戚王恭和执政的亲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发生火并,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平时对于武将时常透露出本能的轻视,加上司马元显开出丰厚的价码,实际控制北府兵的刘牢之最终选择倒向司马元显。在王恭败亡后,司马元显派出此时有着“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军事”大权的刘牢之,前往讨伐利用宗教在会稽起兵叛乱的孙恩。还是普通军官的刘裕在这次的战事中崭露头角,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天赋,并且迅速成长为北府兵中著名的中层将领。


不久之后,司马元显和占据荆州的桓温之子桓玄再度爆发战争。此时的北府兵已经沦为东晋各方势力角逐时重要的斗争工具,桓玄派说客来劝降刘牢之,每个字都说在了他心头上:一方面,要和桓玄展开恶战没有必胜把握;另一方面,在王恭失败后,刘牢之已经让司马元显觉得尾大不掉了,如果这次击败了桓玄,司马元显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


按照史书的记载,大部分北府兵将领都反对刘牢之再次倒戈,刘牢之对他儿子刘敬宣说了心里话:“我难道不懂这些吗?现在听从司马元显指挥灭掉桓玄并不算难。但是下来面对司马元显的紧逼,我能怎么办?”作为一个寒门子弟,刘牢之现在充分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与其跟着性格强势、正在加强集权的司马元显,不如和桓玄合作一下试试,哪怕是饮鸩止渴,也比被当场渴死要好。


在这里,刘牢之为首的北府军高层面临一个困局:他们有着强大的武力,各方势力在权力斗争中都希望能借重他们的力量,在上位后却都会忌惮这股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此时的北府军和刘牢之还没足够的实力和威望撇开合作对象自己上位。没想到桓玄同样极为强势,在击败司马元显后立刻解除了刘牢之的所有军职,把他下放为会稽太守。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刘牢之于是打算再次起兵反抗桓玄。


下来的故事就变得荒谬了。据说,北府兵主要高层之一的刘袭义正词严地对刘牢之说:“将军往年反王兖州(王恭),近日反司马郎君(司马元显),今复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其他北府兵高层也纷纷和刘牢之划清界限。此时的刘裕作为中层军官同样选择支持桓玄。加上去接家属的儿子刘敬宣没有及时返回,刘牢之感到众叛亲离,自缢而死。


史书写到这里总喜欢把刘牢之的败亡归咎于他的反复无常。然而讽刺的是,桓玄控制住局势后,很快大开杀戒,北府兵的高层几乎全部被杀。这里面就包括前一分钟还在怒斥刘牢之的刘袭,以及刘裕的上司、谢玄时代就是北府兵巨头的孙无终。以刘牢之之子刘敬宣为首的另一批北府兵军官试图讨伐桓玄,失败后被迫逃亡到北方的南燕政权。


刘裕出身较差,哪怕比刘牢之这样的将门或老上司孙无终这样的流民帅都远不如,因此纵然有着极为优秀的能力,却发迹更晚。在这一波的腥风血雨中,刘裕这样的中层军官不但没有被清洗,还成为桓玄笼络的对象。如果刘裕出道更早一些、地位更高一些,此时担任北府兵的高级将领,恐怕会像同样反对刘牢之起兵、试图向桓玄靠齐的刘袭一样,成为桓玄清洗的牺牲品了。


因此,刘裕的低起点反而成了优势:比起那些北府兵的高层来,刘裕没那么显眼,这让他在之后桓玄的大规模杀戮中安然无恙。另一方面,北府军中的高层和宿将或死或逃,恰恰给以刘裕为代表的一部分北府兵中层军官迅速崛起腾出了空间。


刘袭、孙无终为代表的北府兵高层认为,刘牢之死后,桓玄必须和他合作才能控制中央政府,这些判断并没有错误。恰恰是桓玄错判了局势,进京后大开杀戮,随后迅速篡位称帝,这一切都显得过于急躁。桓玄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继承了桓温爵位的他一直是东晋政府重点提防的对象,这些年来惨淡经营,慢慢地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他善于在逆境中杀出重围,却从没经历过最近这种连续胜利的顺境,因此对局势和节奏的把控逐渐出现了偏差。这就给了刘裕、刘毅、诸葛长民等北府兵中层军官趁乱崛起的机会。


刘裕等北府兵中层军官在充分串联后起兵发难,桓玄被迫退回荆州经营了几代人的根据地。在桓玄看来,刘裕、刘毅等北府兵新领袖的出身和地位,并不足以号召和团结世家大族。出乎他意料的是,北府兵的新领袖们迅速和以王谧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实现了合作,随后一鼓作气,把桓氏家族经营数十年的荆州地盘都拿了下来,桓玄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结局。就这样,仅仅三年时间内,刘裕、刘毅、诸葛长民等人,从北府兵的中层军官变成了掌握了整个东晋王朝军政大权的实力派。


如果我们无视刘裕传记中的宣传性文字,仔细分辨史料,就会发现,此时东晋朝堂的格局像极了李傕、郭汜等凉州军阀把控初期的东汉朝廷:


名义上最高的统治者晋安帝类似于汉献帝,有着广泛被认可的正统,但已经丧失了权柄。刘牢之为代表的高层在之前纷纷出局,刘裕、刘毅等中层因此凭借武功迅速崛起成为北府兵新的领袖,这和董卓等凉州集团领袖被杀后李傕、郭汜等中层迅速崛起也极为类似。


北府兵在战胜了政敌桓氏集团后和王谧为首的世家大族有效地进行合作,在政治和武力上占据优势,这和李傕、郭汜等凉州军阀在进入长安后只杀了王允等几个刺杀董卓的主谋,却和杨彪、士孙瑞等士大夫集团领袖有效合作如出一辙。从内部看,凉州军人在董卓死后公推李傕为首,但郭汜、樊稠等人的实力足以和他分庭抗礼,而此时的北府兵也一样,刘裕在起兵时被公推为领袖,但是刘毅、诸葛长民等人的性格、资历和实力也让他们不可能真正屈居于刘裕之下。


李傕、郭汜等凉州军头既没能处理好和士大夫集团的关系,更没能处理好凉州军人内部的关系。一方面凉州军人不停侵蚀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减弱了自己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各军头互相关系的恶化最终导致了集体自杀式的内战,并且迎来了全部覆灭的结局。刘裕虽然有着极佳的天赋和惊艳的开局,但是要想在这个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爬上权力的巅峰,并且凌驾于刘毅、诸葛长民等一起起兵反桓玄的同僚之上,却绝非易事。部分世家贵族为了防止刘裕权力扩张过快,有意识地支持刘毅进行抗衡,而和刘裕同样出身较低的刘毅也积极向这些世家大族靠拢。刘裕出身低、发迹晚,在几年前帮助他逃过一劫,现在却成为他事业继续前进的阻碍。


刘裕最终在和一众同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实在太优秀了,在漫长的对内和对外战争中用战绩证明了自己,获得了广泛认可。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和外甥何无忌很早都成了刘裕的忠实拥护者,从而加强了刘裕的地位。在讨平桓氏集团后,刘裕又成功征服了割据今日山东地区的南燕政权,这使他的威望明显地凌驾于刘毅等竞争者之上。


起兵之前就是知名赌徒的刘毅坐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只能乖乖给刘裕当小弟,而他并不愿意。当时,继承了孙恩衣钵的卢循再度起兵反叛并击败了何无忌,刘毅决定不等讨伐南燕未归来的刘裕,就单独出兵击败卢循,以追赶刘裕的威望。然而比起刘裕来刘毅的军事能力的确不行,他反而被卢循打得大败。刘裕赶回国内击败了卢循后,刘裕的实力和声望已经远远凌驾于一同起兵的几位同僚之上了。


不甘心当刘裕小弟的刘毅最终在外出镇守后起兵反抗刘裕,但是被早有准备的刘裕迅速讨平。另一位不甘心当刘裕小弟的昔日同僚诸葛长民则选择写信给刘牢之之子刘敬宣,试图组织一个反刘裕同盟。刘敬宣早年流亡南燕时曾经阴谋推翻收留他们的慕容德,然而以失败告终。他很明白自己不是搞阴谋的料,所以选择坚定地站在刘裕这边,并向刘裕告知了诸葛长民的图谋。诸葛长民则在不久后被刘裕处死。


到这时,刘裕依靠自己远超其他人的卓越军政才能,成为东晋帝国的实际掌舵人,凌驾于昔日一起领衔反对桓玄的北府兵将领们之上。这些昔日同僚要么对刘裕心悦诚服,要么被刘裕消灭,但桓玄急于求成而覆灭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刘裕深知自己距离皇位仍然有着相当远的距离。


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权臣是一回事,但是篡权自立却是复杂许多的系统性工程。桓氏家族经营了大半个世纪,桓玄一着不慎就迅速覆灭。刘裕出身低、发迹晚,更是带来一个负面效应:已经身居高位的刘裕,缺乏庞大有力的家族成员支持。刘裕早年只有一个女儿。直到桓玄篡位前后,年届四旬、逐步发迹的刘裕才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收了好几个生过儿子的寡妇为妾。刘裕推翻桓玄后,他新纳的几个妾室一连生了几个儿子。等刘裕消灭刘毅、诸葛长民等昔日同僚,单独把持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时,他最大的儿子刘义符也不过七岁,对刘裕的事业帮不上任何忙。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在改朝换代的操作中,家族力量非常重要。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的过程中,曹氏和夏侯氏的家族力量是最值得信赖的基本盘,贡献了大量人才。司马家族篡魏过程中,高平陵政变前后许多一线事务都由司马师实际操作,另一个儿子司马昭也颇有才能,司马孚为代表的“司马八达”及其后代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后来篡夺了刘宋的萧道成虽然出身一般,但他的两个儿子齐武帝萧赜、豫章王萧嶷和后来篡位侄子齐明帝萧鸾能力都很卓越,是他篡位中重要的助力。此外,当时的兰陵萧氏受益于刘裕继母萧文寿族人的身份,在刘宋王朝时发展迅速,枝繁叶茂,萧顺之等远支宗族都为萧道成的上台贡献了不少力量。而相比之下,刘裕可以依靠的兄弟子侄辈少了许多。


刘裕之母生下他之后就死于分娩并发症,父亲也早逝,他是由继母萧文寿养大的。刘裕有两个异母弟刘道规和刘道怜,其中刘道规军政能力超群,也是北府兵名将之一,战绩卓越,并且时常独当一面,一直是刘裕最好的创业伙伴,本来绝对是刘裕改朝换代的中坚力量。然而他英年早逝,甚至在刘裕消灭政敌诸葛长民之前就病死了。刘道怜相比之下能力差了许多,刘裕只能让他干留守和后勤类的活,结果还留下了贪鄙之名,基本靠不住。


除了两个兄弟外,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和外甥何无忌也都是可靠的助力。刘敬宣早先反桓玄起事和在南燕的政变都以失败告终,回到东晋后就放弃了折腾,一直在政治上紧跟刘裕。何无忌从一开始就是刘裕的铁杆支持者,从刘牢之自杀后就长期跟随刘裕,起兵时也拥戴他为盟主,这两个人是刘裕可靠的嫡系。然而何无忌在和卢循的战争中战死,刘敬宣被反对刘裕的东晋宗室刺杀,这两个人相继死于非命,对于刘裕来说可谓极大的损失。


在消灭刘毅和诸葛长民这两个北府兵内部的竞争者后,刘裕继续着他的功业,收复了桓玄篡位后脱离控制的蜀地,击败了司马休之为代表的东晋宗室反抗力量。随后他把矛头指向了占据关中和洛阳等地的后秦。后秦之前已先后败于北魏和赫连勃勃,又因为内战而疲惫不堪,很快被刘裕消灭。到这时,刘裕的功业到达了极致:永嘉南渡后东晋王朝,到这时首次基本收复了包括长安、洛阳两都在内的黄河以南领土。但是,刘裕出道晚、起步低的后果却再次展现了出来。


刘裕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基本都靠亲征,之前留守后方的主要是诸葛长民等北府兵同僚。到后期,刘裕越来越倚仗他的心腹幕僚刘穆之。刘穆之在刘裕的班子里越来越重要,最后基本同时扮演了刘邦麾下的萧何和陈平这两个角色:既负责政务和后勤,也负责监督百官。然而不幸的是,正当刘裕攻占关中并且在这里进行善后之时,后方传来了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失去了刘穆之坐镇,刘裕生怕后方有变,匆匆回到了建康,只留下十一岁的儿子刘义真带领一群新生代将领留在刚刚光复的关中地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裕的无奈:在世家大族占支配地位的年代,刘裕可以依靠自己的武功和威名让大家名义上服从他。但只有自己本人或者几个绝对心腹在场时,刘裕才确定自己能把控得住局面。偏偏能力和忠诚度上都绝对值得信赖的弟弟刘道规和刘穆之,以及军事上足以独当一面的刘敬宣、何无忌等人,统统在这几年死去了,以至于刘裕不得不亲自疲于奔命。


下来发生在关中的事情更深刻证明了这一点:刘裕麾下的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等新生代将领虽然作战水平不差,但是刘裕并不放心独任其中任何一人,而是选择让未成年的刘义真为名义统帅,让麾下诸将互相牵制。刘义真的年龄哪里控制得住局面?诸将多次内讧后,被赫连勃勃一锅端,关中也得而复失。假如刘穆之不死,刘裕亲自留下做好善后,自然不怕赫连勃勃。如果在荆州独当一面七年的刘道规还活着,无论是留守后方还是带领诸将巩固对关中的控制,他都足以胜任。然而他们都死在刘裕前面,此时已经五十几岁的刘裕就很为难:在人均寿命很低的古代,没有家族力量的帮助,没有足以独当一面的嫡系,统一北方和篡晋自立两件事情,他最多只能完成一件了。


最终,刘裕放弃了为死在关中的部下报仇的想法,开始一心准备他的篡位大业。这也不难理解:刘裕发迹实在晚,几个皇子又是他四十几岁所生。刘裕最终篡位自立时,几个儿子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如果刘裕再不篡位,等他死后,这些未成年的儿子很难继承他这辈子奋斗挣来的一切。这样的话,他就像桓温一样功亏一篑了。在经过了多年的周密准备和筹划后,刘裕终于在他年届六旬时登上了皇帝之位,开创了刘宋王朝。


综观刘裕一生的功业,这位起于微末的帝王有着同时代无人能匹的军事天赋。出身低导致他的事业到三十几岁时才得以起步,但是却让他幸运地逃过了桓玄对北府兵高层的无差别清洗。桓玄的杀戮反而让他这样的北府兵中层迅速崭露头角,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当时东晋王朝主要实力派之一。在随后的角逐中,他用超凡的军事能力收服刘敬宣、何无忌等北府兵领袖,并且除掉了刘毅、诸葛长民等竞争者。但是刘裕缺乏家族力量的支持,子嗣都未成年,能力最强、最可靠的弟弟刘道规早死,他信赖并且资历水平都足够的刘穆之、刘敬宣、何无忌等人也都死在他前面。这使得他虽然能收复关中,却找不到一个忠诚和能力足以独当一面的心腹来委任。最终,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征服大业,在自己确保能控制的地盘完成了代晋自立。可以说,他的出身在早年帮助他躲过一劫,但最终成为限定他事业高度的天花板。


刘裕之前有着优待禅位君主的传统。但是刘裕篡位后不久健康便开始恶化,逊位的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却正在壮年,而刘裕四十岁之后生的几个儿子都未成年。刘裕最终选择谋杀了司马德文,这虽然是出于无奈,但却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六十年后,刘宋的末代君主刘准在禅位时,深知自己不得善终的他哀叹道:“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