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岫先生
無岫先生

身在台灣,心繫神州,兩岸必須各退一步,才有可能和平統一,若認同理念,敬請轉發文章,謝謝!

中篇小说《2035,弃共从儒》3/4

放弃共产,参考「新加坡模式」;改从儒道,和平解决两岸纷争。如果赞同理念,敬请转发文章

【第九章】 选举学分

   奕书:博士,我翻了一下报纸,上面有提到「选举学分」,

甚么是选举学分?

   博士:那是民主中国成立后推行的一项政策,即各级选

举之候选人,皆须具有「选举学分」;而一般选民拥有「选举

学分」,选举时选票加权计算,一票抵两票。

   奕书:可是所谓民主不就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少数

服从多数」,这样才算公平吗?

   博士:表面上是没错,但并不完全正确。第一,若是因为

大部份的选民素质太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那全体人民都要

去承担这个错误吗?其次,要是存在着强烈的意识型态,那

就算他明知道那是个错误,他还是会执意去选择错误。一人

一票表面上是最民主、最公平的,但实际上往往是那些未开

发或开发中国家进步的最大阻力。想想看,从前的南韩若没

有朴正熙、台湾若没有蒋氏父子、新加坡若没李光耀、香港若

没有港督体制,那来的亚洲四小龙。若是一开始就遵循西方

国家,像印度一样实行欧美所谓「一人一票」的民主,到头来

可能只会有「亚洲四小象」的存在。也许你不赞同我的说法,

认为以上四者都是缺乏民主,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不能把

功劳都归给他。但是不可否认的,四小龙的成功有着非常明

显的共同点,它们一开始不也都牺牲掉部份的民主,来完成

国家的重大建设与经济发展。等人民富裕了以后,生活水平

提高,教育普及,社会上也产生为数庞大的中产阶级,才贸然

实行民主的。21 世纪初的中国也曾循此模式,所以经济得以

快速发展;而其它一味盲目追求民主的国家,几十年来不还

都在原地打转?

   奕书:这些我懂,但是「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和实行「选

举学分」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

   博士:欧美各国要求第三世界国家以他们的方式实行民

主达成现代化,但是他们不给予第三世界国家「行经的路程」,

而只强迫他们接受「成功的结果」。西方国家是一步一步,扎

扎实实地往上爬,最后才到达山顶的;但在他们到达山顶后,

似乎忘了自己是怎样爬上来的,却反过来对第三世界的国家

说:「不必那么辛苦,只要在背后绑支火箭,然后点燃引信,

就可以抵达山顶了」。结果按照西方国家话去做的,没有一个

不是被炸的粉身碎骨,而只有亚洲四小龙与中国,他们舍弃

了西方国家的忠告,但是却一步一步地往山顶迈进。欧美国

家是经历「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后,人们的素质修养提

高,教育普及,社会也出现了中产阶级,才实行民主的。同样

是白色人种、印欧语系的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就是因为少了

这些过程才会导致失败。其实欧美国家也不是一开始就实行

一人一票的民主,他们从前也都有财产、妇女、种族等限制,

而后才逐步开放的。在中国,完成「选举学分」即拥有正确及

最基本的政治素养,他们较具客观的是非判断能力,有较高

的素质水平,比较没有意识型态,让他们有多一些参政的权

力去参与政治,这样才能保证选民及议员的素质,提高问政

品质;也比较不会演变成「打架议会」、「口水议会」或选出些

「黑金议员」,这就是实行「选举学分」的用意。

   奕书:对呀!21 世纪初,中国的文盲与低教育水平的人

口就占去一大半了,若是只为追求民主就贸然实行一人一票

的选举制度,那肯定是那些知识上较为低阶的人民奴隶了高

阶知识分子,国家社会必定向下沉沦。

   博士:当时的教育水平的确是呈「金字塔形」,顶端的知

识份子并不多。所幸实行了「选举学分制度」,使受教育水平

的人口结构改变为类似欧美国家的「子弹型」。如此,我国各

方面的发展才能像子弹般快速地往前冲,而不像其它一人一

票,自认为是最民主的国家,至今仍像金字塔般「屹立不摇」,

国家毫无进步。况且这是一个自由而且公平的社会,每一个

人都可以透过「大专院校」及各地方的「小区大学」来学习,

只要完成「选举学分」,就可以享有两倍的参政权。

   奕书:「对于某些事情,成功不是偶然的,但失败却是必

然的」。廉洁法治,有效率的政府绝对比民主来的重要。尤其

是那些第三世界及落后国家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应该是法

治、是纪律,而不是民主;单纯模仿欧美宪法及体制,并不一

定适合这些国家。

   博士:那也是为什么民主,在大部份的新兴国家都行不

通的主要因素。为什么以美国宪法为蓝本,并曾是美国殖民

地的菲律滨,也都行不通?同样地,以白种基督教徒为主的

俄罗斯,就是因为没有经历 15 世纪中叶至 16 世纪的文艺复

兴、18 世纪的启蒙时代,因而缺乏自由、有公德心的社会,

导致西式的民主在俄罗斯失败。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也不是

因为一开始就实行欧美方式的民主而成功的。那些受儒家传

统影响的亚洲国家,他们渴望的是安定舒适,井然有序的生

活,他们希望在不抵触国家与社会的前提下,在生活、政治、

个人等方面能过享有充份的自主,等到教育与工业水平发展

到一定的水平,社会上也产生了中产阶级,这时候才来谈民

主,这样的社会体制会较为健全。

   奕书:那中国是目前唯一实行选举学分的国家吗?

   博士:其实英国在 1948 年以前,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可

以握有额外的选票,如果是牛津或是剑桥的毕业生,还可以

多选出一位议员。那样的系统运作本来很好,只不过后来因

为那些「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不公平才取消的。其实,我们

若从英美施行民主制度的早期也可以找出一些答案。在大多

数受过教育的城镇中,民主制度运作的相当完善;但在那些

农村地区因受过教育的人数较少,推行的并不理想;欧美早

期如此,21 世纪初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已经不是唯一实行

「选举学分」的国家了,许多开发中国家目睹中国的成功,都

已经跟了上来。

   奕书:目前国内各级议员的选举,是否皆采用这种模式

计算?

   博士:不只是各级议员选举时采用,在每年年底所举行

的「不信任投票」,也是采用这种模式计算,如此才不会产生

两种版本的民意。

   奕书:「选举学分制」实行后,对中国是不是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博士:影响的确很大,它让中国的现代化少奋斗了 30 年。

预计再过几年,中国就可以追平欧美日等所谓先进国家。不

论「选举学分制」是否公平,但至少它达到了「知识分子领

政」、「议员素质提升」、与「教育备受重视」等事实,对中国

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其中「知识分子领政」,使得政府对于

政策的决定更加符合科学与逻辑,减少错误及不当的决定;

而「议员素质的提升」,使得议会成为会做事情,为民服务的

议会,而不是口水、打架的议会。议员与黑道、色情、赌博等

等不正当的行业划清了界线,非法行业没有民意代表在背后

撑腰,警政人员执法更为公正,百姓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而

受到选举学分可享有两倍参政权的鼓励,社会上正兴起一股

进修热潮,国家社会也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奕书:选举学分授课内容有哪些?会不会变成某一政党

或团体的宣传工具而失去了公平性?

   博士:政府在各大专院校都设有「选举学分」的课程,为

必修科目。学生在求学时期即可完成选修,取得学分,取得选

举学分后对于以后的选举或是从政,都有帮助;而一般民众,

也可以到就近的大专院校或小区大学免费选修。至于选举学

分授课题材包含基本法律常识、基本政治学、基本史地知识

等等,范围虽广,但有严格的管理规则,不会涉及政党或政治

宣传,其教学用意在于让选民及参政者,拥有文明社会该有

的知识与素养,以提高政治质量。

   奕书:听起来好像蛮不错的!对了,博士,我很好奇,

「台湾问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第十章】 台湾问题

   博士:只有中国的「民主问题」,那来的「台湾问题」?

只要中国大陆结束共产党一党独裁,举行公平的选举,成为

一个名符其实的民主国家,那所谓的「台湾问题」,自然就不

是问题了。

   奕书:这里我还是不明白,我失踪的那时候,在台湾执政

的民进党,不是处心积虑的想要独立,表面上认同「中华民

国」,暗地里实行「孵蛋政策」。以中华民国的蛋壳来保护将要

成形的「台独雏鸟」,赌的是蛋壳破掉时,北京会不会出兵,

华府会不会插手。那时候的台湾不是和北京政权闹得很僵

吗?中国主战派人士更评论,两岸和谈是不会有结果的,这

与中东的「以阿战争」、南亚的「印巴冲突」相同,根本是个

死结,没有人可以解开的;况且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和平统

一的先例。那时候的中国若实行民主,就不能以武力去约束

台独势力,北京统治者会愿意吗?

   博士:民主国家不能使用武力?全世界使用武力最多的

国家,不就是自称为「民主先生」的美国吗?身为「民主绅

士」的英国,为什么也可以用武力来收回马尔维纳斯群岛?所以,

只要是民选的国家议会授权,就算是民主的中国也可以动用

武力,威吓力量照样存在。只是「治民如治水」,鲍与禹的治

水方式也许可以给北京当局一个很好的启示。「围堵」是不能

解决水患的,民意这股洪流唯有靠适当的「疏导」才能平息。

一味地围剿台湾外交或以武力来威胁,只会适得其反。「攻心

为上,攻城为下」中国兵圣孙子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再次伐攻,其下攻城」。其实在那时候的中国内部也曾做过评

估,以当时两岸兵力悬殊,要拿下台湾并不难,也许只要几

天,但是要收拾这战后的烂摊子可就难了。出兵台湾乃是下

下之策,兵戎相见必定死伤惨重,而这个仇恨,恐怕好几代也

化解不开。而上上之策在于中国实行民主,只要中国实行民

主,则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其实大部分的台湾人民反对

的不是「中国」,而是「中共」。他们反对的是共产党一党独

裁,是不民主的生活方式。中国若是放弃共产主义,不再由共

产党独裁统治,而改奉民主体制,愿意接受两岸合并的提议。

而这化解的契机,在于武汉民主政府成立后,两岸紧张情势

不再。新任总统更发表对台声明–「我衷心感谢台湾同胞,长

久以来为中国的民主与繁荣尽心尽力。同样是炎黄子孙,拜

关公、信妈祖的民族,能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谈的。兄弟不能

因为意见不合就闹分家,更不能因为分家而大打出手。我方

宣布即日起撤除东南沿岸所有针对台湾的导弹,并与台北方

面签定台海和平协议,同意『一国两府』的用词,即『两岸是

同一个国家,存在着两个对等政府』;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下,

两岸可就台湾将来的前途问题举行会谈。」之后两岸领导人

相约互访,赞成大陆民主化之后,以和平方式统合的台湾领

导人,在大陆访问期间,受到数十万民众的夹道欢迎;而主张

和平统一,不以武力进犯台湾的大陆领导人,在访问台北与

高雄的同时,也受到当地民众不分族群党派的热情欢呼,隔

年并在上海举行「新中国会议」。会中,中国新政府承诺,中

国大陆将继续落实民主改革;台湾代表也承诺,只要大陆蜕

变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台湾愿征求民意与大陆进行合并

谈判。

   奕书:您的意思是两岸合并,成立一个新的联合政府;而

不是以「香港模式,一国两制」的方式统一。

   博士:既然是两个对等政权合并,就不是实行一国两制

的模式,这中间差别很大。在「上海会议」之后,两岸又举办

数次会谈,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三点。一是中国大陆的民主改

革问题;二是两岸政权合并事宜;三是合并后的台湾问题。其

具体内容为:合并后以「中华民族共和国」为新国名;「中华

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之名称皆应取消。合并后新政府

首都设于武汉,并重新划分行政区域。以五瓣梅花为国旗图

案,代表中国坚毅不拔的民族性,五族共和。以孔子〈礼记礼

运大同篇〉作为国歌歌词,代表遵循传统儒家思想,将「大同

世界」做为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实行公元纪年,以融入

世界,迎合潮流。两岸三地共同召开「中国文字及语言确认会

议」,以会议中新公布的「简体字总表」与拼音法,做为新中

国通行的文字与拼音。两岸三地暂时仍以旧有货币通行,同

时成立「两岸四地货币整合会议」,期限五年内发行「华币」,

做为新中国使用之货币;届时台币、港币、澳币与人民币,皆

应停止发行。开放党禁,公布「政党组织办法」,两岸三地政

党即日起,皆可登记成为中国的合法政党,可至各地公开招

收党员,参与中央及地方选举。大陆方面军队国家化,政党不

得介入军事运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改制为「中国国军」,隶

属国防部,效忠于合法之国家元首;在台湾方面,则停止总统

选举,改为内阁体制,以立法院席次过半党团组成内阁,由党

团主席担任特区首长,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台湾特区保

持原有的军队编制,特区首长享有台湾地区军事指挥权五十

年,任何动用台湾军队的决议,皆须取得台湾议会同意。「中

华民族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停止对大

陆地区的政权行使;中华民国政府也停止对于台湾地区政权

的行使,改由特区政府行使其政权。台湾地区并直选出八席

全国分区与若干席次的政党不分区国会议员,参与中央政务。

各政党皆可至中国大陆公开招收党员,并参与中央与地方的

各项选举以及国家元首之选举。台湾议会在不违背国家宪法

的原则下,可享有立法及修法的权力。司法方面也享有独立

的司法系统与终审权。「两岸合并」和「一国两制」最大的差

别,是在于「合并」是指两个平行对等的政治实体,为了实现

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共同创造出一个新的政权,来取代原有

的两个旧政权。而且这个新政权的权力与产生,必须来自于

「经由人民直接选举的国会」。也就是说人民经由直选的国

会,行使两岸地区的政权,同时取代旧有的大陆与台湾两个

政府。「一国两制」则是一种投降的方式;也就是说,我给你

较优惠的方式与安全保证,而你必须臣服于我。」

   奕书:哦!我明白了。「两岸合并」是成立一个新政府来

取代大陆与台湾两个旧有政府,这与之前主张的「一国两制」,

只是将「台北政府」并入「北京政府」,这差别的确很大。但

是这样看来,大陆方面好像较为吃亏,保守派与主战人士,有

没有发出反对的意见?

   博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只要是对国

家有利益的事,都应该要去做,不要管什么吃亏不吃亏,这才

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况且在之前的北京政府恐怕也没有什么

选择的余地,因为「一国两制」在台湾没有市场;联邦、邦

联、国协等体制也不为大陆当局及人民所接受,「维持现状」

是唯一可以两边暂时敷衍的方法。但是在还没有找到新出路

以前,台湾方面却已经迫不及待地亮刀,「独立」已是台湾的

选择;而北京政府唯一的响应方式,也只剩「动武」了。好在

武汉民主政府成立后,两岸领导人展开和平会谈,认为兄弟

不应该为意见不合而分家,更不应该为分家而大打出手。两

边有了初步的共识后,不约而同地的提出「统合」、「合并」等

政策,不但消弭了一场战争,同时更造就了「上海会议」的成

形。再加上中国人的天性都是爱好和平的,能够不动干戈的

完成中国统一,保守与主战派人士,也都乐观其成;而那些极

少数人的利益,或因统一而有所损失,但也碍于民族大义与

人民利益当前,而不敢表现出反对意见。看似棘手的「台湾问

题」,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第十一章】 迁都

   奕书:博士,你说位于武汉的「木兰特区」是中国的新首

都,新中国是什么时候迁都的?又为何要迁都呢?

   博士: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城市,然而在此设

立首都,人口已不堪负荷,水资源严重不足,还要从南方调

水。沙尘暴也严重影响首都的运作。况且北京给世人的印象

是古老专制的帝王之都,地理位置也过于偏北,而最重要的

则是北京也位居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当时的中国

东西部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沿海长江三角洲、角珠三角以

及环渤海地区的 GDP 就占去中国的绝大部分。当时虽有西部

大开发等计划,但由于诱因不足,总体不尽理想。因此最有效

的方法就是将首都往内陆迁移,借以带动产业、经济与人口

向内地发展。所以当初迁都第一个考虑就是要「西进」,将首

都迁离沿海的富庶地区,尤其是沿海三大经济带,也因此长

江三角洲地区不在新首都的考虑之内。

   奕书:南京是有做为首都的优良条件,但是中国的经济

已经过渡的向长江三角洲集中,如果再将首都定于此区,必

定造成反吸与退化现象,使中国各省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孔

子有言:「不患贫而患不均」,严重的贫富不均往往是社会动

乱的根源,不可不防。而且中国又自诩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使财富平均分配,应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博士:其实孙中山先生原本最属意的定都地点并不是南

京,而是武汉。他曾提出「金陵,犹不可宅」。南京虽然拥有

龙蟠虎踞的优良地理条件,但是过于偏东,无法制约内地。他

又提出「一都四京」的方案,就是以武汉为首都,以南京、重

庆、广州、北京为四大副都,只是后来的中国因局势动荡不

安,阴错阳差之下首都变成了南京。

   奕书:将中国的首都迁离沿海经济高度开发的地区,以

促进内地与沿海地区均衡发展,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但当时有没有想过将首都移往更内陆的城市,例如重庆、成

都或是西安、兰州,这样不是更能够加快经济与人口的西移

呢?

   博士:将首都往内陆迁移也要有个极限,凡事过与不及

都不是个好办法。重庆、成都、西安、兰州都深处内陆,距离

中国最精华的地区与海洋过于遥远,对中国的持续改革开放

与世界交流,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奕书:照这样看来,「西进南移」将首都定于中部地区,

应该是唯一的共识了。

   博士:当时提出最适宜的新都选择有三大方案。一是武

汉,二是郑州,三是两地之间的信阳、襄阳或南阳。郑州虽是

中国重要的交通中心,但是位置还是偏北,没有武汉来的适

中。而信阳、襄阳、南阳等也因格局太小,交通及各方面条件

没有武汉合适,因此最终选择了武汉。

   奕书:记忆中武汉是中国的心脏,有「九省通衢」的美

称。位居中国的人口、经济中心,水陆交通更是四通八达,如

此的条件,在中国很难找到第二个了。

   博士:武汉位居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水的汇流处,有长

江 6 米深水航道,万吨海轮终年可达。西南洞庭湖水系、东

南鄱阳湖水系,构成「六字形」绵密的航运网络,沿着长江可

上抵重庆、成都,下达南京、上海,水运便利。陆运方面高铁

二纵(京广、京九线),二横(沪汉蓉、沿江高铁),二斜(胶

贵、福银线)及武杭、武深线……等高铁在此交会,使武汉高

铁得以向全国十六个方向幅射,四个小时内可以抵达中国近

九成的人口及经济圈与主要城市。在建的超铁磁浮「京港线」

及「沪蓉线」也交会于武汉,建成后两小时内即可抵达沪宁、

穗港、成渝和京津了。此外,武汉更有京港澳、大广、沪蓉、

沪渝、福银、胶贵……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此交会,交通四通八

达。

   奕书:武汉位居中国中部,是中国的经济、人口、交通及

各区域(北京、上海、台湾、港澳、西藏,新疆)的中心。东

到南京、上海,西到重庆、成都,南至广州、香港,北至天津、

北京距离都相当。而以武汉为中心半径一千公里内,几乎囊

括了中国所有的大城市。且距离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

波、厦门、深圳、香港……等沿海大港,距离也都相当,在选

择首都的条件上应该没有比武汉更为合适了。

   博士:其实中国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和以前都已大不相同,

比如现今的领土范围、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与战略

国防等等,和古时候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就国家安全方面,古

时候中国的外患都来自陆地,尤其是西北方的游牧民族;近

代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甲午战争、八

国联军及日本侵华战争等等,则都是来自海洋。又比如开封、

洛阳在古时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各方面的条件,能成为当

时数一数二的国际大城市,但是近代因铁公路等交通建设都

集中于郑州,使此两地的发展远远不及郑州了。所以中国要

选择新的首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十朝古都,这都只能作为

参考,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国现在的格局以及未来的

发展方向。

   奕书:记得武侠小说里常说,打通「任督二脉」就可以成

为绝世的武林高手。在现实的中国也有任督二脉,「任脉」是

「长江」,上面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

中心点在武汉;「督脉」是「京广线」,上头有北京、郑州、

武汉、长沙、广州,中心点也是武汉。这两大脉几乎囊括了中

国七成以上的经济与人口。武汉可说是中国的心脏,正面来

说,清朝末年武昌起义成功,因其位居中国的心脏,马上辐射

到全国,各省纷纷响应;负面来讲,2020 年于武汉首发新冠

肺炎传染,也因武汉位居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心脏,疫情迅速

蔓延至全国各地;而日本侵华战争,也是从北、东、南三面进

击中国的心脏,中国从此展开对日抗战中最重要的保卫战—

—「武汉会战」。就连日本人也知道,控制武汉就是控制了整

个中国这个道理,其重要性由此可知。所以中国要求稳定发

展,必须要先稳住武汉。武汉位居中国的中心,就像是围棋棋

盘上的「天元」,其地缘的重要性在于,这居中的棋子一变,

必定带动全局的走势,所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将首都,设立

于「中国的天元」——武汉。

   博士:在国防安全上,武汉周围的卫星城市又都是形势

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如西面的宜昌、荆州,西北的襄阳、南

阳,北面的信阳,东北的合肥,东面的安庆,东南的九江与西

南的岳阳等,从四面八方环绕着武汉,确保首都的国防与安

全。

   奕书:在我失踪之前,我曾经看过一篇美国「未来学家」

杂志所定出的 21 世纪世界十大超级城市,十大城市中就包括

中国的上海及武汉。书中评论武汉地处中国中部之要冲,拥

有高科技产业与数十所大学和科技学院,将来必定成为世界

级的大都市;现在回想起来,「未来学家」的预测还真是准确。

「武汉」与「上海」,一个是中国的首都及交通中心,一个是

中国的最大城市与商港。

   博士:不仅如此,东面的卢山距离武汉不远,终年云雾缭

绕,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而武汉夏季较为

闷热,与南京、重庆合称中国三大火炉,迁都武汉后,卢山就

变成中国的「夏都」,中央政府也常在卢山牯岭接待外国元首

与贵宾。而「夏都卢山,战都重庆」,四川盆地四面高山环绕,

其间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而

且形式封闭,自古有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山城重庆居中,不仅是中国七大副都之一,更是中国的「战

都」,政府在此建设有完备的军事指挥设施,国家遇有战争危

难时,中央政府可在此领导全国指挥作战。

   奕书:但是我记得武汉早已是人口破千万的大城市,若

是将首都迁到武汉,会不会又重蹈北京的覆辙,形成不堪负

荷的城市规模?

   博士:武汉的确早已是个大城市,在半导体光电、钢铁冶

金、汽车造船、机械制造、运输物流、生物医疗等等各方面都

已经相当发达,大学的人数更是世界之冠;但是不同于北京,

武汉周围尚有许多绿地可供开发,而且邻近「三峡大坝」,有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电资源,也没有北京的历史文化包

袱。新政府选址在武汉郊区木兰山下,建立了一座可容纳数

十万人口的「木兰特区」,做为中国的新首都,那里地势较高,

气候凉爽,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空气质量又好,且邻近京

广、京九、沿江、沪汉蓉、福银、胶贵……等高铁与高速公路

以及天河国际机场、汉口、长江新城市区,交通四通八达,生

活机能也很方便。

   奕书:临近三峡大坝确实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大坝会不

会对武汉造成威胁?

   博士:这点你绝对放心,大坝在设计的当时,就考虑到它

的安全性了,三峡大坝设计上是一座混泥土重力坝,在抵抗

洪水漫顶、渗流、地震或战争破坏的能力都比较强,可抵挡一

般非核武攻击。而且三峡水库并非一盆水,而是一线水,从源

头到大坝长六百余公里,水流也要两天时间。再加上西陵峡

地形的影响,溃坝后的第一个瞬时洪锋虽然很大,但总量有

限,下泄受阻。

   新政府更恢复了洞庭湖的规模,使它再度成为大坝下游

一个超大的蓄洪池,透过荆江防洪系统的调节,使洞庭湖再

度具备疏导长江洪水的功能,紧急时也可以做为缓冲;而且

三峡大坝的最大泄洪量可达每秒 11 万立方米,可于紧急时快

速提前泄洪,以减轻威胁。在军事国防上,三峡大坝位居中国

内陆,距离海岸线及陆地边界都超过一千公里以上,要想从

境外攻击大坝,不太可能。

   在新政府迁都武汉后,必定更加强首都地区及三峡大坝

的防空,在安全上可谓是滴水不漏。所以三峡大坝,无论是在

积极的安全防御问题,或是溃坝后的最坏打算,都是无虞的。

况且首都的行政机构,是设置在木兰特区,并非武汉市区。木

兰特区地势较高,就连 1931 年长江大水灾时,整个洞庭湖地

区以及江汉平原全部惨遭淹没,也没有危及木兰地区。

   奕书:将中国新首都设置在武汉附近,一来可以折衷北

京、上海、台湾、香港与西部地区的势力;二来可以带领沿海

产业向西迈进;三则可以充份发挥新交通建设与三峡大坝完

成后所带来的巨大功效,减低南水北调北方地区的用水压力,

看来这可真是无懈可击。

   博士:21 世纪初的中国,沿海地区因海运便利,经济特

区设立后就快速发展,外资也不断投资,使得沿海与内陆间

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无形中隐藏着一个比种族冲突更严

峻的问题——沿海与内陆间的贫富差距,还好这问题在首都

内移后得到了舒缓。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必要设

立「副都」以利行政。当时的新政府将中国区分为华南、华

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七大地区,设广州、南京、

武汉、北京、沈阳、西安、重庆为七大副都。

   副都由副总统带领各重要部会的副首长坐镇,于首都木

兰特区及七大副都各留驻半年,一轮刚好四年,为一总统任

期。副总统虽无行政实权,但其用意为视察民情,了解民之所

需与民之所怨。副都并可为「影子政府」,在首都万一遭受毁

灭性攻击,副都政府可即刻扶正,接掌政权,以确保中央政府

继续执政,带领国家人民顺利渡过危机。

   奕书:迁都后,对于旧有的行政区有重新调整吗?

【第十二章】 缩省

   博士:中央政府迁都后,同时执行「缩省计划」,将中国

故有的行政区域,做了一番调整。

   奕书:为什么要缩省呢?大省制对于国防及军事上不是

较为有利,打起仗来不是更具优势吗?

   博士: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不能一天到晚想要打仗,

不能因为国防军事考虑而牺牲掉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发展;

况且在军事上,有跨省区的大军区制以为协调,没必要一定

要实行大省制。现在中国推行「睦邻政策」,在有领土争议的

地区,双方都签署「主权搁置,利益共享」的互惠协议,与邻

国间彼此和睦相处,也没有战争的疑虑。

   奕书:以前中国各省区由于面积太大,底下都辖有近百

或一百多个县级单位,以至于无法管理,所以后来改为省、

地、县三级制。但太多的行政层级不但降低效率、增加开支并

且容易造成冗官、贪腐现象。

   博士:有鉴于此,新政府才将三级制改为二级制,以利行

政。从前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大多沿袭元、明、清等帝国时

期,那时候的当政者,故意将省区划分的支离破碎且犬齿交

错,使各省没有力量与中央抗衡,易于统治。但是今天的考虑

重点在于便利行政管理、利于经济发展与地方建设,因此省

区的面积不宜太大,层级也不用太多,相互联系也要方便。

   奕书:对呀!我还记得以前的陕西省,南部是汉中盆地,

与省会西安隔着近四千公尺高的秦岭,这天险就连神机妙算

的诸葛孔明,也克服不了。而河南省南部的南阳、信阳地区,

在文化、语言……等方面,均偏向湖北省,但却刻意将它划归

河南省管辖。而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江苏,其人口都已

经超过或接近一亿了!这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口都还

多,却同属一个省,管理起来应该不容易吧?

   博士:正是因为如此,才会重新缩小行政区域的范围。新

的行政区域改采二级制,第一级为省、都与特区;第二级为县

与市。而县、市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一律称之为区,如此一

目了然,名称使用上也不再重复。重新划分后的中国共分为

45 个都、12 个省与 4 个特区,共计 61 个一级行政区。

   奕书:也就是说,省、都、特区为一级行政单位;县,市

为二级行政单位;区为三级的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对吧?那

甚么是「都会区」?为什么要把从前的直辖市取消呢?

   博士:不能一味地把那些高经济发展、GDP 收入较好的

城市,都设为直辖市;要是如此,剩下那些贫瘠的地区怎么

办?所以在中国的东部,新政府将人口众多、经济较发达、

GDP 所得较高的城市,将它改设为都会区,简称为「都」,

并将所属的行政区域扩大。所以「都」底下除人口较密集的

「市」,也管辖经济条件较差,居住人口较分散的县、自治

县。这就类似以前的重庆直辖市,只不过现在不叫直辖市,而

是改称「都会区」,避免和二级行政区的「市」名称混淆。中

国行政区重新划分后,广东废省,改设广州、深圳、佛山与汕

头四个都;广西改设桂林、南宁二都,福建废省,改设厦门、

福州二都;浙江废省,改为宁波、杭州二都;江苏废省,改为

苏州、南京、扬州和徐州(含鲁南地区)四都,南通则并入上

海都会区;安徽废省,改为合肥,芜湖二都;江西省改设南

昌、赣州二都;湖南省改设长沙、衡阳二都;湖北省东部设武

汉都,西部设宜昌都,西北设襄阳都(含陕南汉中地区);山

东废省,改设青岛、济南、济宁三都;山西改设太原、临汾二

都;河北废省,冀南设石家庄都,冀北唐山及秦皇岛地区并入

天津,保定及廊坊地区并入北京,承德及张家口地区则并入

察哈尔省;河南改设郑州、洛阳、南阳三都;陕西除去南部汉

中地区,改设西安都;东北地区则有大连、沈阳、长春与哈尔

滨四都;西南地区有成都、重庆、宜宾、南充四都。所以现今

的华南地区一共有广州、深圳、佛山、汕头、桂林、南宁、海

口、厦门与福州 9 个都会区;华东地区有宁波、杭州、上海、

苏州、南京、扬州、徐州、合肥、芜湖 9 个都会区;华中有南

昌、赣州、武汉、宜昌、襄阳、南阳、长沙及衡阳 8 个都会

区,华北地区有青岛、济南、济宁、郑州、洛阳、太原、临汾、

石家庄、天津及北京 10 个都会区;东北地区有大连、沈阳、

长春及哈尔滨4个都会区;西北地区有西安 1 个都会区;西

南地区有重庆、成都、宜宾、南充 4 个都会区,全国总共设

立 45 个都会区。在都会区设立后,原本高度发展的城市经济,

因为有了广大腹地可供使用,人口逐渐往郊区迁移,市区人

口不致过度密集,而周围较为贫穷的县区,也因为并入了都

会区,在财政、经济上有了支撑,能够发展交通建设、文化教

育、卫生医疗、水利电力……等基础建设,并享有同都市的社

会福利,可谓一举两得。而在迁都缩省后这几年,内陆地区的

经济发展迅速,与沿海城市的差距正逐年缩减中。

   奕书:以前也看过许多有关重新调整中国行政区的计划,

大部分内容为增设直辖市,并将当时的省一分为二或三,取

消地级市,行政区改为省,县二级制。但是就如您所言,若是

把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超大城市都升

格为直辖市,其原本省区税收必定大幅减少,经济、GDP 大

受影响,区域发展必然受限。而且一下子新增那么多新的省

分名称,人民可能也会搞不清楚。而中国自工业现代化以后,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就不断拉大,住在乡村的居民更

是想尽办法要移民城市。因为城市不但就业机会多、交通、生

活便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条件也比乡村来的好。

所以地方要均富,让所有人民享有现代化的生活,如何都市

化又要兼顾环境保护,这将是个很重要的课题,「都会区」的

设立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博士:而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因为自然条件较差,人口密

度较稀疏,经济发展缓慢,还是维持「省」的设置,但是以前

那些面积超大的省区,像是新疆、云南、内蒙古等行政辖区也

都有调整,大部份一分为二,有些则与邻省整合,调整后的行

政区管辖面积缩小,一级行政区的数量虽然增多,但行政层

级从原本的三级减为二级制,行政效率提升不少。而以前的

「自治区」也将名称改为「自治省」,现在因人口、产业不断

西移,政府对于西部省区不但减低税收并且加强建设,各类

交通及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与沿海地区的差异正在不断缩

小,住在边疆地区的人民,也都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了。

   奕书:所以正确地说,中国的首都所在地是「木兰特区」,

并非「武汉」吗?

   博士:首都特区与武汉相邻,是为借重武汉的地理优势

与经济、交通……等建设。迁都前的武汉已经是一座超级大

城市了,中央为避免重导北京城市规模过大的弊病,新政府

选址武汉北面木兰山地区,花费巨资,建设了一座专职的行

政城市,做为中国的中枢。木兰特区距离武汉天河机场、天河

高铁站甚近,又邻近京港澳、大广、沪蓉、福银、胶贵……等

高速公路,国际及国内交通都极为方便,位居木兰山景区,气

候好,环境优良,与汉口市区、长江新城区、武昌文教区及东

湖光谷也都不远,生活机能佳。虽然面积不到 200 平方公里,

人口也不足 100 万,但做为中国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地位特

殊,故设立特区,直属中央,不隶属于武汉都会区。武汉与北

京、南京、广州、重庆、西安、沈阳等七大城市都是中国的副

都。

NO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