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
KM

上班族。普通人,不自量力的想探索各種角色。喜歡閱讀和議論。喜歡狗,但頭像都會放貓。部分文章會搬到方格子。沒有其他平台。 Liker ID: vsmile20

有臉的較可靠

通勤時看到一篇論文,Using selfies to challenge public stereotypes of scientists

結論:大眾相信在Instagram上傳自拍照的科學家有更高的能力與熱情。  在n=1,620的調查中,自拍的科學家更被信任。有趣的是,在沒有自拍照的條件下,女性科學家被視為能力與熱情皆低於男性,但顯示自拍照後,雖然兩者皆得到提升,但女性的評比反而超越男性。

這類研究有很多難以避免的限制(例如審美和種族等),但結果符合直觀印象。如何傳播科學是近年的常見主題,尤其與氣象變遷相關研究,感覺目前的結論是把所有針對氣象變遷的質疑,直接歸咎大眾對科研缺乏信心了。

在「網軍」時代,越來越常被提醒「沒有人臉的用戶不用理會」。「人臉」當然也能造假,例如《紐約時報》這篇〈Facebook移除數百個虛假賬號,疑與《大紀元時報》有關〉提及的創建逼真臉部圖像。幾個月前,朋友告知其身份在Facebook被冒充,請大家多加留意。雖然名字不同,但頭像和生活照都被挪用,並四處張貼政治留言(而且與朋友相左)。我們都笑說你快被取代了。幾經檢舉,也只迫使對方換上其他照片,目前仍活著。雖然現在乍看之下,要創造逼真「人樣」的成本較高,但會隨著商品化與普及,就會大幅下降。不過,這是關於資訊戰的事。

因為看見作者本人而對作品/產品產生信心,可能是感受到對方與自己相同,作為一個人。這種不經意的預設有著多重含義,例如假設對方說的話合理與正當、品性沒有問題等,如果有問題,也可以透過同樣的原則(合理與正當),進行切磋討論。於是很多人初次面對陌生人的無賴時措手不及,或是對其說出的自相矛盾字句感到困惑(「這種話有什麼意義,該不會是我沒弄懂吧?」),因為這不存在於最初的假設。如果一開始就已知對方惡名昭昭,就會得到否定的結果。

所幸Matters大部分使用者都不放真人頭像。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