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
KM

上班族。普通人,不自量力的想探索各種角色。喜歡閱讀和議論。喜歡狗,但頭像都會放貓。部分文章會搬到方格子。沒有其他平台。 Liker ID: vsmile20

留學:像個外國人一樣在台灣

早晨久違但莫名的想起大學生活,剛好最近也在不同場合和不同人聊起在台灣的生活,在選舉系列期間穿插一篇留學紀事。但這篇不是分享趣事,同樣會寫得很政治。

我印象深刻的是看著第一次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從高民望轉向人人喊打,也看著不同的氛圍變化。像我這樣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唸書的人並不罕見。雖然近年有下滑趨勢,但每年仍有一萬名左右馬來西亞籍學生在台灣。

從大學唸到研究所,經歷外籍學生學費調漲(公立大學需給付不低於私立大學學費)和幾次健保費爭議(全額給付,或是與一般台灣人相同可獲部分補助)。不過要說影響最大的,還是陸生交換開始到第一屆正式就讀生的變化。

在那幾年,外籍學生和陸生的住宿、學費、醫療、實習到工作,與學生身份有關的事務,幾乎都被重新帶上討論檢視。我雖然有切身感受,但偶爾和台灣朋友聊起就學經驗,他們大多很詫異原來曾有這系列討論。

有一陣子,政治討論裡的外籍學生常與中國學生畫上等號。他們不少以為只涉及中國籍。近幾年討論「外國干預」往往只是在談「中國干預」,也是這種詭異的語詞借用。

外籍學生以不同於陸生的方式,仍與台灣政治氣氛相連。

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背景,對留學台灣有幸運也有不幸運的地方。雖然地理位處東南亞,但在臉孔上,大部分華人在不說話時都與台灣人無異,感受不到差別對待。我的柬埔寨同學抱怨入境處刁難、被以為不會聽中文而當面說壞話時,我只能在知識上意識到有這點,而不曾感受。自己在某些地方佔了好處,不能因為沒碰上就說不存在。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因為長得很不外國人,容易被校內國際事務處耽誤。我們寫的英文信會比當面用中文溝通得到更迅速的答覆。在我畢業前已有大陸正式就讀生入學,偶爾聽見系上陸生同學抱怨被怠慢,我也會鼓勵他們多用英文寫信。

我當時雖也大致知道台灣和中國之間是怎麼一回事,但要一直到學校開始有交換生,才感受到氣氛變化。對於毫無疑問是外國人的我而言,稱中國為中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直到交換生現場面露難色,以及聆聽周圍人的說話方式,我才意識到要說大陸。我通常會說成中國大陸。主要是中國兩個字已脫口而出,只好急忙補上大陸。台灣同學雖然說得順口,但也有種說不上的不自然。

有趣的是,往後幾年,尤其在太陽花學運以後,我這輩的同學又開始改口稱中國。有時我不確定究竟是氣氛變化,或只是年齡增長。應該兩者都有。

另一個變化是,大學時期遇到針對馬來西亞狀況的戲謔性提問較多,工作後就很少再出現。我開始將白目現象,理解為25歲以前年齡層的必然結果,而不是解釋為台灣問題。

偶爾和大學畢業後就回國的朋友聊天,會察覺彼此對台灣的認識差異擴大,或多或少是因為他們的台灣經驗,更常是大學經驗。不過,他們的記憶是更準確的。我因為往後的生活遭遇,才重新詮釋了大學經驗。

沒有計劃就開始敲字的結果,就是寫得鬆散又沒主題。雖然在「外國人」書寫下,好像對台灣有很深的怨言,但並非如此。我大部分時候都能感受到善意。台灣公民社會固然有缺陷,但好在有自我修復能力。我擔心的是,在自救防疫和持續惡化的國際空間裡,修復能不能快於缺口。

小知識:馬來西亞檳城州分為檳島和位於馬來半島的威省。檳島的人有時會稱威省為大陸(mainland)。如此一說,出生在馬來半島的我也算是大陸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