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
KM

上班族。普通人,不自量力的想探索各種角色。喜歡閱讀和議論。喜歡狗,但頭像都會放貓。部分文章會搬到方格子。沒有其他平台。 Liker ID: vsmile20

國油廣告:與同志家庭有/無關

午看到馬來西亞國家石油(Petronas)的新年廣告,如預料地強調各種族融合。劇情講述一場參與者包含馬來西亞各主要種族的婚禮,在籌備過程中出現大風雨,幾經破壞,最後仍成功進行。

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出席者慌亂中,將結婚蛋糕推倒。
風雨後,不算完美但仍成功進行。左邊是東馬Kadazan傳統服飾,隨著政治版圖變化,東馬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仍遠遠不足),稍微改變一般強調國民大團結的廣告中的傳統「三大種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敘述。

目前在Youtube上是六十萬左右觀看次數。不過,注意到這支影片是因為有人特別註記這段:

3:20 兩個男人帶著一名小孩。字幕為When friends and family are here.

「馬來西亞廣告中出現同志家庭?」標出廣告段落者,如此註記。

「同志」出現在馬來西亞公共視線,往往是以污名化,或是政治人物之間攻擊時的用詞。除了中、臺常見的反同論述(例如違反自然倫理、上帝不允許等),也包括伊斯蘭的宗教脈絡(政黨之間為競爭誰更伊斯蘭的選票策略等)。不過,我這裡想談的是,為何兩個男人帶著小孩,會被聯想到同志家庭?咦,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廣告出現以上段落時,字幕為when friends and family are here,當下就有人認為是單親家庭+朋友的組合。聽起來有點像目前在台灣已漸漸沒人討論的「多元成家」。

為了說明同性戀並非「西方價值」,一般常見的辯護方式,往往是找尋歷史上相應的記錄,以佐證非特定文化產物,例如對照中國史脈絡最常用的斷袖。但是從建構論的角度,會認為即使斷袖可歸類為同性戀,那也與現代所指的同性戀不同含義。如果考量歷史與文化含義,應該能接受這點,差異在於,這種不同,究竟是徹底不可通約的,還是可以?如果有相同的本質,我們能夠以其只是使用不同名字(僅僅是名字差異,也包含語言、文化及歷史的不同脈絡),但一般不會傾向認定為不同事物。

如此,兩個男人組成家庭並帶著小孩,不是同性戀的可能性有多大?近年來在影視逐漸增多的兄弟情(Bromance)或許是一個可考慮的因素。一篇腐國的研究中,研究者訪問30名男性異性戀大學生,請其定義Bromance,得到的答案包括「在你需要的時候支持你」(will always be there to back you up when you need it),與一般友情相比有更高的情感聯繫,並強調能清楚區分。乍看之下,同性戀與兄弟情的差異似乎只在是否有性行為或親密舉動。然而,異性戀男女也不一定有性行為(考量性冷感或興趣問題),且朋友之間的性行為從理論上不全然是不可想像,這樣的分界是否合理?

我的異性戀和同性戀朋友,都很堅持自己從小就確定自己的傾向,也認為與對應性別的發展只能是友誼。我對這種堅定毫無異議。如果「同性戀」是一種建構,也許哪天可以將異性戀的兄弟情給納入其中,這時「同性戀」就不再是現在的「異性戀」的同性版本,而會回過來,重新塑造人與人之間的「戀」的理解。

最後還是稍微補充,同性家庭顯然不可能是馬來西亞政府可接受的事,這樣的註記只是小眾的閒聊(但若是由反同者說出,這是用以攻擊)。所幸近年來也有不同民間群體努力改善及增加能動性,不絕望還是有希望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