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
KM

上班族。普通人,不自量力的想探索各種角色。喜歡閱讀和議論。喜歡狗,但頭像都會放貓。部分文章會搬到方格子。沒有其他平台。 Liker ID: vsmile20

身份揭露更有利交流?

何時我們不需要自報家門敞開交流?我一直有與作者相同的困擾。

書寫者的自我揭露,對於可能存在利益衝突的文章非常重要(例如今早熱門的這篇),以方便讀者看見相關聯繫,判斷應接收程度。報家門式的「我來自〇〇」,暗示著我現在正在說一個關於〇〇的事。因為我來自這裡,屬於第一手消息,可以增加我敘述的說服力。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直覺性聯繫。

然而,戶籍在某處的人,不見得會對當地的所有事情都很清楚,像是台灣的節目可能會邀請一名香港學生評論香港現況,即便他的觀點並沒有超過一般性理解(甚至近幾年未住在香港),但他在身份上具有代表性。香港只是舉例,可以帶入不同國家名字。

那麼,是誰授予他身份上的代表性?共同體。我們容易假設同一共同體的成員,必然擁有相應的特點。如果沒有共同點,為何會被歸在同一個類別?因為共同,所以可以互為代表。如果我們放在擁有千萬甚至以億計的國籍/國民範圍來看,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的共同身份,就只是同國籍。

在許多關於同志權益的討論(主要是持反對立場),都有相似的開頭:我有同志朋友。這也是一個很好玩的暗示,因為我有同志朋友,有親和性,即便我是異性戀(缺乏身份代表性),但我瞭解。這是「朋友」這個詞的魔性。雖然社會上朋友間嫉恨至仇殺的報導不是全然沒有。也許你會說,嫉恨仇殺的不是朋友,既然他說是朋友,那就不會是這個意義的朋友。但是,為何親和、理解的才是朋友呢?

我不認為自報家門是因為讀者更迷戀第一手消息,但他很可能是防禦性做法:你不要說我不知道喔,我就在這裡。「這裡」可以是地理上的位置,也可以是心理狀態。這有助於讓讀者理解你為何會這樣想,但反過來,也是加深讀者的印象——因為你來自那裡啊,那裡的人就是這樣。這聽起來很讓人不悅,但是,當我們在文首揭露了這樣的背景後,究竟希望讀者能默認地與哪些背景知識、價值相連?

我們在溝通時,一定會省略掉一些覺得是彼此已有共識的背景,是不言自明的,例如我不需要表明這裡寫的文字是按照第幾版的詞典定義(雖然部分詞彙基於文化發展差異,的確需要額外說明)。也有很多自以為自明的,例如價值觀,其實不那麼自明。又例如,在台灣使用者多的平台,「1.11記得回家」的意思是清晰明顯的,但對其他人,1.11台灣選舉投票只是一個知識上的認識,不是一個日常生活上會被聯想到的事。在Matters訴訟史中,有一篇訴狀作者寫道

我还提到,这次诉讼会让大家感觉到站上用户构成的复杂性,直白的说,就是让大家感受到我们“大陆人”在站上的真实存在。

「真實存在」的意義在於,他不是一個書籍裡的記載,同時可以讓其他人留意到,某些習慣性建立起來的自明,其實不那麼自明。於是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認為所有價值皆缺乏共識,並很善意地重新解說,就會花上很多時間在這些前期階段。最簡單的處理方法,反而是在衝突中理解。

其實Matters上身份揭露的文章,很多是自傳型的書寫,與生活生命緊緊相連,倒是很合理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