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
KM

上班族。普通人,不自量力的想探索各種角色。喜歡閱讀和議論。喜歡狗,但頭像都會放貓。部分文章會搬到方格子。沒有其他平台。 Liker ID: vsmile20

《血統的原罪》:白色恐怖時期的外國人

二二八去了趟燦爛時光書店,聽杜晉軒的新書講座《血統的原罪》。說起來,孤僻如我近期可是以避免到群聚場所為由,避免出席許多活動,但想著今天二二八應景(?),也沒想到活動會爆滿。

其實大概知道內容有哪些,但過去只有概念(「好像有這麼一回事」),而沒有史實佐證,終究經不起推敲。這也是近年來對自己最大的警惕——你搞不懂實際數字和具體情況,空談脈絡和評論都是沒意義的。

作者主要論述白色恐怖時期遇難的「外國人」。在其研究中,是以星馬人為主要對象。

如果將受害者中的「外國人」考慮在內,就有機會讓原有的一些框架就顯得可疑,而作者給出的另一個框架是「血統」。同時,白色恐怖敘述也將不只是一個本土封閉脈絡的呈現(或是加上美國和中國大陸),而會加上當時剛從殖民者手上獨立成國的國際互動,這點體現在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新興國家如何在成立/組成初期,要求國民付出或建立更多認同,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如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人對本國都有很不一樣的認同情感。

左為陳欽生,右為作者。

當天講座除了作者,還有陳欽生。陳欽生,馬來西亞出生,是近年很積極講述白色恐怖經歷的受難者。1971年,陳欽生就讀於成功大學時,被警察以「臺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逮捕調查,雖然之後證實與他無關,但警察仍不願放人,改為捏造參與馬來西亞共產黨活動的罪名,將其判刑,最後無故坐牢12年。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陳欽生在抵達台灣前的中文並不好,對台灣也沒什麼印象,是被強制納入中華民國國民的。

舉一段楊翠在《血統的原罪》序中提到的外國人事件:

一九六九年被以「讀書會」事件逮捕的文化大學學生肖南等五人,也歷經了相同的流離。他們被指控在馬來西亞中學時期,組織讀書會,閱讀反動書籍,而且來台後還與同伴保持書信聯繫。當時正值馬台外交的關鍵時刻,當局為穩固外交關係,以遣送五人回馬來西亞做為投名狀,警總並將五位學生的相關資料寄送馬來西亞當局。因此,即使回到家鄉,監控所造成的精神流離也沒有停止,而他們「關鍵證據」的那批書信,卻消失不見,在歷史中流離。

又如杜晉軒提及,早期國民黨要求馬來西亞留學生需受軍訓教育,遭到馬來西亞政府抗議,因為參加軍訓形同暗示留學生是中華民國國民,同時,也有對國家「忠誠」的問題(馬來西亞至今仍不接受雙重國籍)。最後,軍訓改為夏令營。這種互動如何進行,能夠體現各國權力/側重關係,都值得多加探究。

至今,透過特定管道入學台灣的馬來西亞華人,仍被稱為「僑生」,也包含認同的暗示。不過真要說,台灣僑教政策的暗示早已淪為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外佈道宣傳,強調「祖國」、「娘家」,早已徹底代替台灣的位置,也已不再是暗示。本書所說的「血統」,正是這種名為「中國人/華人」的血統。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讓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找到理由對海外華人直接下手。說起來也是諷刺,如今台灣也常在這個名目下,被這樣說。

幾年前有一部作品叫《灣生回家》,雖然後續陷入作者造假風波,但「灣生」(日治時期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此指原籍日本本土者)之稱呼,包括日臺通婚者的後代)的存在,也得以更強烈的進入大眾視野。如果能將更多「外國人」在台灣重大事件中的生命經驗考量在內,就有機會為台灣提供更豐富的歷史認知。台灣的第32例武漢肺炎確診是印尼移工,也終將這場國內防疫作戰,拉到居住在本地的外國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