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
KM

上班族。普通人,不自量力的想探索各種角色。喜歡閱讀和議論。喜歡狗,但頭像都會放貓。部分文章會搬到方格子。沒有其他平台。 Liker ID: vsmile20

新加坡:防疫、工作和無法預知的未來

新加坡宣布自4/7- 5/4 之間,暫停非必要行業運作、學校實施遠距離教學,以及強烈建議人們減少外出。原則上還是可以外出。

Channel News Asia製作的Infographic,或是政府提供的完整清單,不難發現「必要行業」的認定還是相對寬鬆的。除了熟知的醫療行業,也包括緊急牙科、手機網路維修、交通工具維修和理髮服務。

雖然現在媒體多用「新加坡封城」為標題,但那只是讓讀者方便理解(如果不是記者本身沒搞懂),大家說的封城並不是同一個意思。

當相鄰的馬來西亞宣布自3/18 開始限制行動,新加坡為了維持經濟運作,還呼籲相關雇主為每日往返兩國的馬來西亞人提供住宿(估計每日有40萬人來回工作與求學),以便在馬來西亞禁止出國令實施後,還能為新加坡保有足夠人力資源。如今暫停非必要行業,不曉得當初過去的人,該如何是好?

人們可以理解疫情時期維持工作的重要,但是對於因為錢(工作換來的「薪水」,此時常被簡化成「為了錢」)而外出者較低容忍。從昨天開始,就有一些網路評論聲討這些當初從馬來西亞出境的人,「不要又逃回來」。這種反應可以理解,但還是蠻失望的。貼一篇文章段落

過往我們習於全球化時代提供的人口遷徙便利,讓以旅遊、學生與工作為目的的出入境變得便捷,免簽數量更常被視為國家外交成功與否的指標之一。一份標準的長期外派職缺,會說明一年可獲得的返國機票次數或相應假期。除非是特殊目的國,一般不會將出入境困難視為考量因素。「出國」這個舉止由「移動/流動」代替,異地的工作崗位往往只是在權衡下所做的一個職場選擇,無關忠誠或共同體。
在防疫時代,「國家/邊界」重新佔據明顯可見的位置。當地住民往往會要求政府實施更嚴格的邊界控制,無論對象是已確定或只是潛在可能的疫區。邊境管制更可作為一種明顯「有感」的控制力,來防止疫情入侵。國籍所意味的共同體,在此時展現了它之於現代國家的意義,雖然很少人真的會自行選擇國籍,但國籍仍與自身權利相連,比如透過本國國籍的身份,可在封鎖邊境時被允許入境(除非所在地已禁止出境)。
移動公民在防疫時代,還能移動嗎?移動後,還是公民嗎?以馬來西亞邊界封鎖為例,若任職的國外機構為必要產業,依然可以出境,但必須在邊境封鎖結束後方可入境。減少外部輸入病毒在防疫上似乎有其必要。新加坡更曾以檢疫者擅自離境而剝奪其永久居留權,但永久居留與國籍畢竟有異。主觀來看,人被分為國民與非國民,但在瘟疫蔓延時期,境內與境外的區分似乎變得更為重要。境內自然地形成共同體,人們更意識到對境內移工(包括無證件移工)和弱勢者保護的重要,而對境外入境者抱有警惕。

疫情期間,邊界被重塑。在這以前已有好一陣子,人們沒有特別意識到自己在跨界。

從疫情開始以來,新加坡防疫成效也有著起伏不定的評價。

1-2月,台灣媒體所呈現的新加坡,是李顯龍說「口罩不足,健康者不要戴」「輕症者不住院」和疫情嚴重國家。當時的印象,大概就是這個標題:打破台人對新加坡的迷思!星國淪武漢肺炎「東南亞最慘國」

2月底至3月,《遠見》一篇文章標題很好的表現出評價轉變「新加坡從新冠肺炎重災區,變「模範生」了嗎?」。新加坡「如何」成功,被拿出來討論。

4月,變成這樣:新加坡封城!抗疫成功故事破滅

媒體或評論人以當下的情況做評論,也不能說錯,但讀者可能要了解這些都是回溯式的解讀。隨著疫情變化,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月誰會遭殃,哪些防疫制度會在未來變得不適合。看著最近台灣對防疫成效情緒高漲的當下(連假也集體快樂出遊),還是很想將這些話說出來。

有一個visualise的動圖,是我蠻喜歡的:

原本排在前段的國家,確診數依然在升高,但卻有其他國家升得更高。誰知道當初的成功經驗,還能成功多久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