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q0097
vq0097

住在台灣,曾去北京交換。

2018年底地方選舉大敗的思考:寫在高雄補選前

  高雄即將進行市長補選,身為高雄以外的人,當然沒有資格去指手畫腳。不過因為包含韓國瑜現象等一切的緣起,可以說在高雄,也可以說不在高雄。在那之後,民進黨也有許多的調整,但調整之後是否真的就是出路?蔡英文的勝選就是美好的結局嗎?當然,在歷史來看,2018不是一個分水嶺,可能之前也早有徵兆,我並無意切割歷史,只是2018年底選舉民進黨的大敗、公投的失敗是個比較標誌性的事件,我想要整理一下我個人對2018選舉的看法,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不過批評請輕拍,我很玻璃心的。


2018的選舉結果,對我而言難以理解的是:

1.    年輕人討厭藍綠,「垃圾不分藍綠」是柯文哲的名言,至今能不斷被引用,

但是2018的選舉結果,是一堆地方勢力的上台。像是盧秀燕,她就是靠著整合海線的地方勢力上台;雲林縣長張麗善,張榮味是誰?投票的年輕人是否想過?如果說討厭民進黨也是那種政治很骯髒的政黨,那麼這個選舉結果很荒謬。

2.    如果說年輕人比較挺同,但是年輕人也投給了韓國瑜這個選前就與反同團體

站在一起的候選人。我不相信什麼年輕人沒有投給韓國瑜的鬼話,有人做出分析,2018韓國瑜就是靠年輕人的票取勝的,而且韓國瑜可是贏了15萬票,單靠韓粉或中老年族群也不可能辦到。那麼,很顯然同志議題雖然聲量大,顯然比不上切身的「北漂」等問題。

不過,還是難以理解為什麼2018選後,一些反同團體在高雄政策上的遊說會讓人感到驚訝。

3.    韓國瑜在選前的辯論會上,表現本來就是荒腔走板,我和一位長輩聊過,她

說當時看完高雄選舉的辯論,身邊的朋友都在說陳其邁根本贏了,以為韓國瑜各種「到南海挖石油」、「愛情摩天輪」的荒謬言論被陳其邁打臉,結果顯然被打臉的是我們。

同樣地,有很多人在選後才忽然意識到韓國瑜話語的荒謬性也讓人感到訝異,因為這一點我認為他還真的是有點冤,他當年崛起的就是這一套話術,短暫的時間內迅速崛起,結果當他以這套參選總統的時候,民眾翻臉,淪落為嘲諷的對象。我想不只韓國瑜不解,我其實也很不解。



選前我和一位中生聊天,開玩笑地說在怎麼樣也不會比2008慘,結果沒想到一覺醒來,甚至不如2008,2008國民黨的候選人好歹是馬英九這位政治明星,形象溫文儒雅、包裝成專業形象。2018選上的那一群國民黨候選人,除了新北市,真的是一群二三流。



選後民進黨做出檢討,我自己也稍微想了一下2018的選舉結果可能的原因:

1.    民進黨對於爭議議題遲遲沒有表態,戰線拉長耗損元氣

譬如同婚,選後同婚議題可以說是被抓戰犯一樣地被檢討,同運的主要人物開始被檢討,當時很多選舉分析都說同婚敗票。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完全,應該說是民進黨在同溫議題上的進退失據,反同認為民進黨要推同婚,挺同認為民進黨不積極,所以戰線不斷拉長,最後落得各方都不討好,還耗損了自己的元氣。

這讓我想起軍事文化史老師曾講過的一句話:「戰場上將軍不做決定,會比做錯決定更糟糕。」民進黨顯然就應證了這句話。

題外話,這次的疫情中,我看陳時中接受採訪時曾說過,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很多事情要趕快下決定。如果防疫如同作戰,那他的精神確實是對的。

2.不表態讓謠言四起,更是耗損公眾的信任

譬如性平教育也是,民進黨在選前公投選擇不表態,也被很多人指責是任由謠言誤導大眾,教育部可能澄清的很晚,或是沒有澄清。我個人是能理解政府在一些言論上不去做表態,因為這可能是一種言論的引導或干預。但相對地,耗損了各方對政府的信任,一些偏反同的人可能會去相信一些錯誤的性平教育內容,所以不相信政府;一些偏挺同的人可能因為政府遲遲沒有澄清謠言,而對政府失望不相信政府。

我在修明清社會史的時候,老師說過:「瑪麗王后說『他們為什麼不去吃麵包?』這句話早已被歷史學家考證出來是假的,沒有這句話。但這句話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去降低人們對政權的信任度,這是謠言的性質。」如何去處理假消息的問題,假消息最可怕的不是全然造假,而是選擇性的真相。我覺得麻煩就在這裡,它如果是對於政權的不滿、耗損對於政權的信任,那麼該如何去處理呢?目前來看,即時回應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可是效果究竟到什麼程度?

3.2018—反民進黨的大集結

民進黨的進退失據,在進步與保守之間,加上醜聞,使2018可以說是反民進黨的大集結。如果是反民進黨的大集結,確實很多邏輯不通的地方可以解釋(像是挺同投給反同市長),因為主要目標是換掉民進黨的時候,那麼投給反對者可能只是意味著一種改變,不管改變的背後是什麼。



當然民進黨2018敗選後做出很多調整,加上國際情勢的變化,2020看似蔡英文大勝、民進黨在國會也占多數,這是否就是高枕無憂的未來?我認為不,我實在仍不怎麼看好未來。

1.    撿到槍?但內政的方向我難以理解

其實就我個人來看,我個人反而是比較喜歡2016、2017的施政布局的,我覺得我可以抓的到,我能大概感覺到民進黨中間偏右、進一部延伸社會福利的施政方向,改造國家體質的方向。不過現在,雖然很多人很喜歡說「接地氣」,但我實在覺得反而變得不太明確了。

2.    勢必得有更多的改革,如勞保

大約在2017年還是2018,行政院已經提出勞保的改革方案,將算法從現有的60個月提高為180個月,繳的金額也會提高。先前軍公教的年金改革還可以讓多數人支持,這次改革勞保會更痛,但也必須要改革。

3.    地方選舉仍難見年輕人去理解、投入,遑論改變

其實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上一向比較弱,因為地方組織上不如國民黨。目前來看,對於地方勢力而言,選擇民進黨還是國民黨,不是按照理念,而是按照利益,民進黨在都會選區以外仍然維持著與地方勢力合作的模式,但如果真的要改變這個結構,年輕人必須理解、投入地方,加上中共對台灣的滲透也越來越走向基層,這一兩年也開始出現里長被滲透的新聞。我個人認為,如果真的要改變、要保衛台灣,須趕快派一批人到基層去深耕地方,投入下一屆的地方議員、里長選舉,抓穩地方基層,還得跑得比中共的統戰速度快。

與此同時要求也很高,既要深耕地方,又要有中央的視野,既要教育地方選民,又要讓地方選民懂得獨立思考,聽起來根本有點違反人性的邏輯。但如果年輕人不試圖去理解的話,終究也只是在網路上罵罵政二代而已。


4.    從2016到2020,政策討論曇花一現,核心價值的辯論依舊遙不可及

2016其實選舉氛圍相對良好,也比較能夠對不同議題與政策做討論,可能是2016大家覺得蔡英文贏定了吧,很多政策提出時都有被討論,當時大家也開始有選舉要看候選人政策的意識。但這四年的變化,加上中共越來越近,使2020其實還是以主權為核心,我不是要指責,因為這很難免,而且2016到2020期間,一些第三勢力的監督,說真的也是離核心價值的辯論越來越遠。


5.    結構問題無法解決,如全球化、高房價、年輕人低薪、重理輕文

其實我的同溫層也蠻嗨所謂台商回來投資這件事,但我實在無感,因為那些回來的產業和文科無關,頂多多幾位行政人員,那我有什麼好高興的呢?全球化、AI發展等等,是全世界共同面臨、共同束手無策的問題,我也不認為民進黨有辦法解決,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我個人並不是很樂觀。


選前我曾經和朋友說,其實韓粉比我們幸福多了,起碼他們是真心相信,打敗眼前的大魔王,救世主要帶他們前往幸福美好的未來。而我,投票給民進黨、蔡英文,但我很清楚,未來佈滿荊棘,台灣現在落入的苦悶不只單一問題,可能只是世界的一環,蔡英文或民進黨或許能改善,但能改善到什麼程度?我並沒有很高的期望。

附上去年5月的愛河照一張。


再次說批評請輕拍,我很脆弱的QAQ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