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rdaily
vcrdaily

IG / @VCR.daily(https://www.instagram.com/vcr.daily/) FB / 請看VCR(https://www.facebook.com/VCR.daily/) 每周時事,深入專題。 每天歷史,迷因圖解。 請看VCR,帶你回顧。

【時事評論EP.08】振興券上路!「要五毛,給一塊半」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

從今年年初開始,全球都壟罩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下,臺灣人也都提高警惕,不僅搶購許多抗疫物資,也盡量減少人群群聚,以及其他不必要的外出。然而,隨著民眾降低外出次數民眾在外消費的機會也減少許多,再加上疫情帶來的恐慌,更是加強了民眾存錢的想法,導致臺灣第一、二季零售業的表現都不如以前。
隨著疫情趨緩,國內逐漸進入振興經濟階段:讓民眾願意出來消費,才能緩解今年急凍的經濟活動,所以政府也希望民眾負擔一部分,而政府負擔大部分,讓小商家、攤商、受衝擊的觀光相關產業能夠衝一波消費熱潮。
到底誰有資格領取振興券?領取方式?使用限制?還有究竟三倍券和2009年的消費券的差別是什麼?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反彈?請跟隨VCR的步伐,在歷史中汲取教訓。

「振興三倍券」是什麼?

綜上所述,為了幫助臺灣經濟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行政院最終拍板定案,整體特別編列上限為600億元的「振興券」預算,並以「好領、好用、促進消費」三個方向為目標,提高民眾使用的意願,才能有效的促進消費。

而為了讓政府在相同預算的情況下,可以創造更大的效益,這次每人需支付1000元現金,來換取3000元的振興券,並可在接下來的半年內進行消費。至於支付方式,更同時有紙本券、電子支付、電子票證和信用卡四種,降低了在印刷、發放等事務上的行政成本。

考量到我們的目的是促進實體通路消費,振興券還是有限定使用的條件:不僅不能購買股票、禮券、繳稅、菸品、保單等商品,也不能於電商平台使用,希望民眾把這多出來的錢,花在更加即時且本來不會購買的產品。

而針對可能無力預付1000元的低收入戶,政府也會先將1000元現金入戶,並標明為振興券補助,讓所有人都不被排除在外。除此之外,15萬名擁有居留權的外籍配偶,也同樣享有振興券的補助資格。

消費券這麼方便,為什麼不用?

2009年,政府為了因應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發放每人3600元的消費券給全國人民,以舒緩當時的不景氣。而使用上除了個人不得存入銀行,並沒有太多的限制,包括印刷、發放等行政成本,當年舉債858億元作為消費券預算。

有些人認為,振興券的變動只是為改而改,不願意採用當時國民黨執政的政策,過去明明可以爽領3600,如今卻必須先支付1000才能取得3000的振興券,不論在民眾感受和方便度都不如以往。

然而,當年的消費券實則沒有提高相對應的經濟活動。經建會自估,約有6到7成的消費券被用於替代消費,也就是即便沒有消費券依然會購買的民生用品,推測對臺灣GDP增加368億元,但卻舉債858億元。

因此,免費取得的消費券,雖然既簡單又滿足民眾的期待,實際上卻對當時的經濟狀態沒有很大的影響,最終審計部和經建會也都檢討消費券並未達到預期的成效。

振興券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因為有了消費券的前車之鑑,如今在發放時更必須考慮再三,為此振興券也有相對應的改善,希望可以改善當時的缺失。

增加多種電子領取管道,不但可以方便不同消費習慣的民眾,電子發放不僅減少人力的浪費,更不會出現人為的發放失誤,導致超發缺口

而大家最在意的卻是,整個振興方案中的另一項特殊設計──「為什麼要民眾先掏1000元出來購買?」民眾掏出的1千元是回到國庫,不會在市場形成消費能量,因此也引來「為何政府不直接發放2千元振興券」的疑問,各界也有著不同的解讀。

根據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表示,振興券的效果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民眾的參與感,因此透過人們對於「沉沒成本」的心態,便可以增強民眾參與的效果。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已經付出且不能收回的情況,我們在後續的選擇便不應該再考慮這些已經覆水難收的成本,然而,現實中人們卻常常受沉沒成本所影響

舉例來說,當我們花錢買下東西後,才發現並不如預想中的適合自己,但我們卻會為了不要浪費已經花出去的錢,而選擇勉強自己穿著不合腳的鞋,又或著浪費時間看完不喜歡的電影。但其實不論我們使用與否,都無法挽回花出去的錢,因此我們更應該選擇當下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而不是受到過去的努力所束縛。

但因為人們大都無法像經濟學裡假設的如此理性,所以當民眾必須先從口袋掏出1000元時,便會因為「沉沒成本」而更加珍惜這3000元的券,提高民眾使用的意願和速度。

示意圖(誤)

另一方面,雖然政府收取的1000元並未直接流入市場,但民眾在市場上的消費卻會從2000提高到3000元,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政府預算下,可以額外創造每人1000元的消費額,最多可高達二百多億的產值。

而許多民眾認為,在經濟大受影響的情況下,還要拿出1000元購買振興券,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作法。其實紓困專案早已開始,政府也是希望透過紓困專案,來幫助真正受到疫情影響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人民,並且以救急而不是救窮為目標。

而振興券的本質則是,希望在疫情趨緩的同時,可以透過政府出資激勵民眾出門消費,促進各行業的商業活動,以振興臺灣今年急凍的經濟。因此「振興」與「紓困」兩者之間的目的並不相同,也不應該以紓困的角度來衡量振興券的好壞

我們該追求什麼?

儘管提到許多三倍券的設計考量,依舊不可能如同消費券好用,民眾的當下的感受度也很難和免費的消費券相比。然而,這些振興政策究其根本,就是拿明天的錢來今天花

政府不論以任何形式來編列預算,最終依然要依共同分擔原則由全臺國民分攤,因此在不影響效果的情況下,如何盡可能降低政府的支出,才應該是政策考量的方向。

希望讀者們透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加的去了解政策背後的考量和難處,避免僅憑單方面的報導就斷定事情的對錯。最後,VCR想問,究竟在民主社會的體制下,讀者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政策呢?跟我們一起分享吧!

感謝願意看到這裡的朋友們,VCR Daily,我們下次見。


IG@VCR.daily每天一個事件回顧,搭配有料的歷史知識,讓VCR帶你「無痛閱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