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ny's Note
Vanny's Note

妳可以過著妳自己的時間。

記,一段旅程的開始——塩田千春 Chiharu Shiota

藝術是可以觸動人的。而且是強烈的觸動。當下我決定開始追隨這位藝術家,而且我好珍惜那樣的感受,是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的,說實話,我愛上了那個感覺。
昨晚和朋友聊起創作與藝術,突然想起寫過的這篇。原本在看完東京(2019)與台北(2021)的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之後有想要補充一些,但拖著拖著也不知要到何時,就先這樣吧。

現在回想,也許一切的開始,是在2017年12月。

2017/12/1,我從紐約結束兩週旅程返回台灣。前半段有著最好的朋友相伴,每天歡笑不斷,三個認識超過二十年的朋友,怎麼樣也沒想到第一次的共同旅行,就是在這個最熱鬧、最不可思議的城市。後半段我自己一個人晃,每天走著長長的路,然後在看Waitress的音樂劇時哭花了臉。

我的印象是,已經很久很久沒這樣子掉淚了。

那天我坐在劇院,朋友幫我買到了二樓海景第一排的位子,視野之好我不敢置信,左右兩邊分別坐著兩對絕對都有超過六十歲的夫婦。位子其實挺小的,覺得老外身高190公分,長腳要坐三個小時其實挺辛苦。

去之前我尋找著自己一人要看哪場音樂劇時,眾多選擇讓我無法決定,最後其實只是因為Jason Marz要來演所以就決定了(但我也沒很喜歡他,就是個名人啦)。為了多了解一些,我開始聽原聲帶,而剛好這兩首歌,撫慰了當時因工作忙碌不堪的我。

到了當天,第一首歌音樂一下,整個人就開始掉淚,哭到一個完全無法理解的狀態,偷偷拿出了衛生紙還是不行,最後還發現隔壁的阿伯也是這樣哭我有好過些,但那還是個非常,非常無法控制自己的少見情況。

我總覺得有顯示了什麼,那些我說不出口的,壓抑已久的什麼。




回到台灣,12月1日,開始兩個禮拜不停的雨。整個人處於非常非常憂鬱的情緒,先是每晚失眠,然後每天要起床上班時,都是用盡全身力氣。當時我很清楚自己是憂鬱的,努力爬起來去公司上班後會好一點,見同事開會啊什麼的,但回到家之後又是低落的,完全不知道怎麼要改善。兩個禮拜後天氣放晴,我才終於好了些。

當時極想離職,算了一兩個命,但月底見了一下朋友,說我這工作這麼好,還笑著說可以發展第二興趣,先助跑,不要想東想西好好待著。然後一月初開了一個極度不愉快的會議,突然我就下定決心了。開關一打開,怎麼都停不下來。

回台中過農曆年,和家裡說一下,回台北後就提了離職。

一切開始光速進行,準備交接的事項,偶爾還要幫忙找一下接手的人,安排出國事宜,如何和朋友一起搭到她的出差時間。可能一開始也沒想要這麼誇張的,但後來突然變成了兩個月的行程,四月底就要出發,還要去辦煩人的俄羅斯簽證。好像直到四月初的清明連假,我才專心下來把行程安排好,把該預定的該買的弄一弄。

畢竟還是個容易不安的人,所以無法帥氣的「一切到了當地再說吧」,住宿和交通還是要先安排好,這樣的決定讓我這趟旅程有了些許小小的遺憾但也有著意外的驚喜。當時躊躇最久的是,離開聖彼得堡後,到里加與朋友集合前的這兩個禮拜要如何安排。

想想當然是北歐,看地圖沒有別的合理選項。愛沙尼亞的塔林是一定要去的,但芬蘭、瑞典、挪威、丹麥,這兩週我有多少時間怎麼走,又該怎麼走?

買書,買書讓我很安心,但買了書好像也只是書。最後我可能是一個直覺式的,終於放棄了丹麥(因為好像有趣的不多),然後發現了從斯德哥爾摩搭郵輪到里加的行程,這時刻我是個俗人,覺得郵輪啊,我好像沒搭過郵輪!雖然最後覺得郵輪好像也就是那樣(還是我太不會玩了)。

然後我腦子閃過了,塩田千春剛好在哥特堡有展覽的資訊。

知道塩田千春這位藝術家要回到2016年的柏林旅程。那時我在一個快要沒力氣的工作,去柏林是主管讓我不離職的交換條件。11月的柏林我十分喜歡,去之前也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準備。我在地圖上加了各式各樣的小點點,花了很多時間收集訊息,然後看著各個Blog覺得好像有去不完的地方。

那時塩田千春在柏林的展覽好像被哪個媒體評為必看第一名,所以我標注了那個畫廊。但展覽的最後一天是我剛到的第一天,於是想當然爾,第一天,我很自然地放棄去看展覽,當時到了住處可能也有兩點多了吧,我只記得自己搭了M29公車,晃進城再晃回住處。

但還是記著鹽田千春的原因是,這架鋼琴。

‘in silence’ detached, hobart, australia, 2011 image courtesy of   chiharu shiota

因為這架鋼琴,怎麼說,太難說了,就記得了這個藝術家。我自認是個對藝術十分沒有感應的人,不只一次的希望在毫無資訊的情況下,能夠讓自己思考對於梵谷自畫像的感覺,但來不及了,我總覺得一切的感覺都是別人給我的,我來不及想想自己的感覺是什麼。

但,這是鋼琴啊,還有很像網的東西,纏著。

於是確認了一下藝術家的官網,哥特堡,所以我就決定要去哥特堡了。

之前連聽都沒聽過這個地方。

而且還記得在斯德哥爾摩時超後悔,這麼美的城市我只睡了三晚,怎麼就要去哥特堡了,但去頭去尾根本不夠啊。

但我就這麼去了一個,我永遠沒想要去的城市,然後深深的愛上它。




北歐是讓我覺得,真的是「更進步國家」的感受。最明顯的是他們對自然的態度,到處的公園,步道,還有在其中可以很舒服地走著,也不會覺得難度過高。在赫爾辛基時我不小心的愛上了健行,於是改變了我接下來的旅程,甚至是我人生的一小部分(好像可以為此另外寫一篇文章)。我開始知道自然是好的,走在其中是好的,回台灣後也慢慢地繼續著,這是一件好事。而到了哥特堡,更強化了這件事。

喜歡哥特堡可能還因為Airbnb有一隻親人的貓,但更有可能是那裡的人讓我自在,那裡的公園讓我喜歡,還有眾多的小島,每個小島都可以是一個自己的故事,慢慢的我開始建立了自己的行走方式。

在2018/5/11,我去了哥特堡美術館,看了鹽田千春的展覽。


現在回看紀錄,早上我去搭了觀光遊船(不太有趣,要去的人可省略),中午吃了餐車小食,然後就去了美術館。這美術館的品味很特別,會把很奇妙的物件放在一起,但這樣算是有想法的吧?我注意到他們收藏的一些畫作,都把「陽光灑落在人臉上」描繪得特別迷人。

會讓我覺得真的陽光灑落他臉上。

我想這應該是因為,那邊的陽光如此珍貴,所以畫家們真的很努力的,要幫忙記錄那樣的感覺。

終於要寫到塩田千春了。

我走進展場,最先看到的是,鑰匙系列。

引用官網照片

鑰匙系列比較小型,裝在一個長型的透明的四方體中。有紅色和白色。當我看到鑰匙被纏住,又被關住時,很自然的,我的心幾乎抽動了一下,無法呼吸。


彷彿感覺到,感覺到那種如此痛著、糾結著、無法言說的什麼。

白色是無力的,紅色是撕裂的,那可以是愛情的,絕對,而我從未有過如此感受。照片是一回事,實際看到是一回事,於是我絕對相信這是藝術。

而我也好像懂了一些什麼是藝術。

藝術是可以觸動人的。而且是強烈的觸動。當下我決定開始追隨這位藝術家,而且我好珍惜那樣的感受,是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的,說實話,我愛上了那個感覺。

接著是小船系列,這系列不錯,但我沒有那麼大的觸動。

小船給我一種往上飛的自由感,很希望能夠奔月。

接著是最後一個作品,大空間中,椅子與紅色的線。

我相信自己絕對非常幸運,那個下午人並不多,我可以不斷的在其中走動,而且拍出這樣的全景。當然我知道會有專屬的攝影師記錄,但自己身在其中時……

一個巨大的,抽動你心中的,那些不斷交纏交纏再交纏的,文字無力的,口語說不清的,無法動彈的。

那可以是一個不為人知的洞穴,在裡頭我們喊不出聲音來。

也許不斷重複之後,這只是一個工作。但我無法不覺得在創造的過程中,那是多麽的痛著。然後這個房間需要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直到裝滿了痛楚,直到不能再大,直到不能再裝下更多的痛楚。

這就是塩田千春的魔力,而我記得自己那樣的無法呼吸。




後來我一直想要寫些什麼,但過了半年多,在前兩天的失眠後,我終於寫下來。

我相信一切總有關聯,關於自己的什麼,在這一趟漫長的旅程中,我很緩慢的,恨緩慢的,慢慢地探索自己。

雖然探索的結果到目前我不太確定是否可以讓我在40歲之後,能夠把真實與想要合而為一。但在這個很搖晃,真的很搖晃的過程裡,我試著,試著和自己近一點。試著多去問一些更深的感受,試著再來把自己寫出來——雖然我的日記真的很無趣,但從出國開始兩三天記錄一下單調的生活,已經是一個改變。

這十多年我變成了另一個人,但完全是不自覺的。一天一天我就這樣的過去,可能是平淡的難受著,但如果接下來我無法達到我的理想生活,那也該要清醒地刺痛著。

也許這都是因為塩田千春,也許並不是。

但我彷彿看見了什麼,只是等待自己慢慢描述。


重新學習感受,重新學習說出感受。

真正看著自己的人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